
我的小学
文/赵俊时
那年夏天,妈妈对我说:“你今年满七岁了,该上学了,后半年开学后你就去上学,书包已经准备好了!”。听到这话,我感到大祸临头一般的恐慌,神经整整紧绷了一个夏天。
炎热的夏季很快过去,大祸也终于临头了,妈妈要实施让我上学的计划了!忽然有一天,天刚麻麻亮,头与枕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睡梦中的我隐隐约约的听到母亲喊:“快起来!开学了,我送你去上学,这是新衣服和新书包!”。妈妈的话就是命令,没有丝毫违抗的余地,我领教过违抗命令的“残暴”,屁股都被打红了。
新衣服是旧衣服改小了的,是妈妈强行穿到我身上去的;新书包是旧花布缝成的,也是妈妈强行挎到肩上去的!我几乎是在棍棒的驱赶下被送到学校的,脚步伴随着哭声,隔壁毛蛋则是被他妈妈连拖带拉弄到学校去的。十几个和我一般大小的孩子,有头上扎着“小蒜苗”身上穿着花衫衫的女娃娃,还有头上留着“茶壶盖”的男娃娃,均抓住妈妈的后衣襟羞怯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生怕被谁抢了去。
这时出来一个文文静静的青年人,留着平头,穿着四个兜的衣服,此人一露面,大人们纷纷围上去管他叫李老师。我不知道李老师是一个什么人,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工作的,只是隐隐约约地知道他是这个地方的主人,所有来到学校的人都要听从他的安排,便觉得此人很了不起,内心里便油然而生出我长大一定要像他那样的想法。
要发新书了,新书在李老师的卧室里,很新的两摞,发出淡淡的那时还不知道叫做油墨的清香,男女娃娃按照次序各自领到了新书。轮到我时李老师对我说:“娃呀!领到新书后一定要爱惜,不要弄烂了,也不要弄脏了,从小要养成爱护财物的习惯,听清楚了吗?”。我怯怯地说了声:“老师!我听清楚了!”。李老师会心地摸着我的头:“真是个好孩子!”。听到李老师这句话,我感到了无比的温暖。
我捧着两本香气扑鼻的新书,生怕弄脏了书皮,生怕弄卷了四角。两本新书听说一本是语文,一本是算术,出于好奇,便一页一页地翻看,如瓜子一般的黑字整齐地排列着,却没有一个认识的,倒是隔几页就会出现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会引起我极大地兴趣,那时还不知道叫插图,只知道叫“娃娃儿”,连算术书里也有,如小棒小旗子等。
领到了新书就意味着成了一名学生,顿时觉得身份不一般起来,起码比那些还在妈妈怀里拱奶的孩子要高一头大一膀。领书当天,还从高年级同学口中学到一首谜语:“四四方方一块砖,里面瓜子有万千,若要尝到瓜子味,起早贪黑书里钻。”原来这砖便是书,瓜子便是书里的字,若要知道人间真理,就得好好读书呀!于是第一次明白了学校原来是读书学文化的地方,是帮助人们摆脱懵懂和愚昧的地方,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况且还有一群能够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这样的地方谁不爱呢?内心的抵触情绪便一扫而光。
此后,天一明我便挎上妈妈缝制的新书包,叫上毛蛋上学去,从此不用再每天打猪草拾干柴了,一心只读圣贤书,感觉挺神气。学校领的新书已被爷爷用牛皮纸包了皮,特此让李老师用毛笔写上《语文》(第一册),再写上自己的名字,另一本写上《算术》(第一册)兼名字。几个作业本是从村里代销点买来的四分钱一张的白纸裁成三十二开大小,再用线绳和锥子装订起来的,均请李老师写上名字。书包里除了这些,当然还少不了一个文具盒,铅笔削笔刀等应有尽有。书包装得鼓鼓囊囊,一直垂到腿弯上,走起路来喀拉喀拉直响。
初次上学,仿佛进入一个新天地,新衣服,新书包,新同学,新环境……一切都觉得是那样的新鲜。那时没有学前班,一入校就是一年级,教室是火神庙改成的,听大人说破四旧时全大队的人合起来推倒了火神庙里的火神像,从此火神让位给小学生,一代一代的“小火神”就在庙里上起了学,学起了文化,父辈们就是在这里上学的。父辈们学了些文化,识得了粮票布票大团结,打得了收条领条请假条,看得了连环画,拨得了三变九,上集赶店时再没有人能蒙得了了。到了子辈手里,又在同一场所接受教育,念得了《毛主席语录》和红四卷。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就是这样靠人民推动着向前发展的。
一年级和三年级编成一个复式班,分两排左右而坐,左一右三,低个坐在前排,就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依次往后,最后排是大个子学生。第一课李老师教的是《毛主席万岁!》,还配有一副彩色插图,第一次知道了图画中那个相貌威武而又和蔼可亲的人就是毛主席,与家里那尊小瓷像是同一个人,与大人胸前那枚小像章也是同一个人。李老师还说:“图画上这个人姓毛,叫毛泽东,是中国的主席,是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难怪墙上挂的那个纸喇叭总是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响起同一首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在不同历史时期写出的用来指导中国革命的文章汇编成四本书就叫红四卷(《毛泽东选集》);精选出来的短语汇编成巴掌大的小书就叫《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就是第一段。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配了一副图画,是一面红旗,上面画着镰刀和斧子,只不过与我们平时割草砍柴的镰刀和斧子有些出入,镰把过短,镰刀过弯过长,斧子还缺了一个角。第三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图画是一面红旗,上面是四个小五星把一个大五星围在中间。李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谁知道党旗和国旗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吗?”,同学们一起摇头:“不知道!”。“那我来告诉大家!因为党旗和国旗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成的,所以是红色的!高年级同学戴的红领巾就是红旗的一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李老师接着问我们:“因此,我们要怎么样呀?”。同学们一起回答:“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祖国!”。爱国主义就这样在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后来学习汉语拼音:“a o e ,i u ü”,“一个门洞n n n”,“一根棍子l l l”,“小马跑起d d d”,“j q x,真淘气,一见‘鱼’眼就挖去”……;再后来学汉字的拼读:“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组成汉字的“零件”名称:点、横、竖、撇、捺、提……。汉字笔画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初学写字,总是力不从心,竟驾驭不了小小的铅笔,把握不了力道和走向,不是划烂了作业本,就是弄折了笔尖,好不容易写成几个字,却是左高右低,前摇后摆,咋看咋不像东西,后来写的就越来越顺眼了。到了三年级,统一要求用毛笔写小楷和大楷。初学写毛笔字,一写一个黑疙瘩,一写毛笔就开叉,禁不住用嘴去吮毛笔尖用手去捏笔尖,结果弄了个黑嘴头外加一双黑爪爪,于是就惊叹老祖先怎么就发明了如此奇葩的书写工具。小楷写在三十二开本上,主要是抄写课文,每天一页,字如蚕豆大小。大楷写在十六开本上,每天一页,纵四横五共二十个字,字如鸡蛋大小,学生定不了字距和大小,李老师就用毛笔写了影格,套在下面用笔描,常常描得脱了胎换了骨,稍微描得像个字样的,则被老师“吃”了红圈,发了本子,比谁吃得红圈多,写的好的红圈就多,反之则少,小楷的字小,红圈多的就像鱼吐泡,少的就像十亩地里一棵苗,于是毛笔字就在互相比圈中日渐见好。不论语文和算术,判断对错一律用错对号,为了激励学生,对号打得张扬而夸张,对号就打得胆怯而羞涩,但错的一定要重做以绝后错。
那时的老师,牢牢抓住“二尺五高帽子是假的但人人爱戴”和“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一普遍真理,教育学生多用鼓励而少用训斥的方法,因而老师学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争着拉老师到家里去吃饭,特别是外地的老师。
动笔写只是学文化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读,主要在早读课上读课文。半学期过后,课本已经学得过了半,每到早读时,总有几个一年级女生围着课桌相向而坐,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结束,用了尽可能大的声音,拖得尽可能长的音节,迷了眼睛摇头晃脑了地读:“农——民——伯——伯——干——劲——大,多——打——粮——食——为——国——家”。与之相呼应的三年级同学如法炮制,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名——字——叫——胃,我——的——工——作——是——消——化——食——物——的,可——以——收——缩,可——以——扩——张……”。一时间如梵音一般的读书声响彻教室,透过窗户,传出百尺之遥。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这是语文课本扉页的一段话,是党的教育方针。这段话要落地,要生根,要发芽,具体情况如何呢?以现在眼光看:非常到位!
学文自不必说,我们来“学工”。
“学校的小工厂,火呀么火炉旺,手握小铁锤呀,响呀么响叮当,汗水哗哗往下淌,我是一个小工匠……”,这首儿歌描绘了小学生学工的场面。学校没有校办工厂,老师就把我们带到大队的铁匠铺,举不动大铁锤,就把风箱拉得呼塔塔响,火苗腾腾旺,铁块烧得红又亮,火钳夹铁块,放在砧板上,挥动小铁锤,果然叮当响。
我们来学农。
“我是公社小社员呀,一手提着小竹篮,一手拿着小镰刀,放学以后去劳动,队长夸我好儿郎……”。秋收大忙时,望着大片成熟的庄稼,农民伯伯纷纷投入到紧张的收获当中去,围墙里的我们再也坐不住了,于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蛤蟆老鼠一大串,唱响这首小儿歌,向庄稼地里进发去支援社员收获庄稼。生产队长用手一指:就那块地!玉米大豆套种,玉米已收获,只剩豆子,就帮农民拽豆子。双手抓住大豆杆,小脸憋得通红,小手捋得生疼,豆苗岿然不动,猛一用力,豆杆砰然断裂,于是就坐了个屁股蹲儿,离尖利的玉米茬只有一寸远,连喊万幸万幸,否则就是透心凉心飞扬!所有小学生实打实地干,没有一个偷懒的。一上午,一大块地的大豆全被我们拽下来拢成笼,心里乐开了花。收工后就到社员家里去吃派饭,这家三个,那家四个,亲戚朋友的孩子都不用老师指派就抢着有人叫。
学完农我们再来“学军”。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随着毛泽东主席这首七绝诗《为女民兵题照》在全国的传颂,一股拥军爱军学军的热潮也在全国风靡开来,红领章的衣服,红五星的帽子成为当时最时尚的穿戴,一顶撑进柳条圈的蓝军帽也能冒充大沿帽,我们叫它鳖盖儿帽,戴起来神气得不要不要的,同样满足了我们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英雄人物的心理需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 ”,每每唱起这首歌,仿佛自己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
体育课也变成军训课。操场上,“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齐步——走!”,“一二一(左右左)!”,“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号子铿锵有力,不绝于耳。老师是教官,号子声是命令,男同学威风凛凛,女同学英姿飒爽。 今天练队列,明天练刺杀,木制的红缨枪,呼呼生风,红缨婆娑,同学们仇恨满腔,对准心中的假想敌:杀!杀!杀!
没有批判过资产阶级,但是批判过反革命地主富农分子。老师带我们去参加批斗大会,全体社员集中在一个大会场上,黑压压一片,会场前面的高处贴着“地主分子XXX批斗大会”的斗方,气氛非常庄重。批斗大会开始,随着主持人“把地主分子XXX押上来!”的一声喊,便有一个被五花大绑,包着白毛巾,穿着对襟袄,挂着大牌子的人,在几个人的簇拥下站在了会场的前面。这时群情激奋,主持人再喊:“批斗开始!”,便有一个积极分子气势汹汹走上台,用手指指了几下地主分子,义愤填膺地批出来:“瞎怂对你不满!”。“哈哈哈哈哈——”,顿时全体社员哄堂大笑,主持人背过脸在笑,小学生跟着大人拍着手在笑,就连地主分子也弯下腰偷着笑,一场严肃庄重的批斗会顿时炸了圈,再也没法进行下去,只好宣布散会。原来批斗积极分子过于激动,没有在“瞎怂”与“对你不满”之间作以适当的停顿,最终导致了批判指向性的颠覆性大反转。
在学好文化课的间隙,老师还安排我们假期搞勤工俭学,宣传毛泽东思想,设盘查点查路条,抬土和泥做纸浆桌登,排练革命样板戏:“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在心间。毫不利己破私念,专门利人公在先……”。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那时的教育方针,就积极方面的意义来讲,就是学生吃到了全面的营养,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一生启好了蒙栽好了桩,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成人”的方向上迈出了第一步,即能文,又能武,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成为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可以说与现在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如出一辙。
后来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唐山大地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巨人相继逝世。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江干了,桥断了,乌龟王八完蛋了,造谣公司解散了!”,在华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至此,我的小学时期宣告结束,也彻底地结束了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