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吴敬梓文学艺术研究会主席 上海格律诗词专家 李成东(教授)
尊敬的上海格律诗词各位专家老师,尊敬的黄汉江总会长,大家晚上好!
今天晚上受黄汉江会长的邀请,再次借用上海诗词平台。和各位专家老师一起学习和探讨关于词体创作的一些基本问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关于填词的择韵和章法的基本问题》,并由《中华诗艺社》和《全球吴敬梓文学艺术研究会》,以及《今日头条》.《都市头条》等多家媒体中心对外宣传报道。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辛苦了!
今天晚上,我们还是继续一起学习词体的基本知识:《关于词牌和词的句式的基本问题》。欢迎大家耐心学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第1页
第一,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馀"。由于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句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字数、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
(2)中调;
(3)长调。
有人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未必科学,但大概情况还是如此的。
第2页
第二,词牌的来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第3页
第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1、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2、双调的词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成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字数、平仄、句式相同的就象一首曲子配着两段歌词。字数、平仄、句式不相同的,往往是开头几句不一样,叫做"换头"。
3、三叠就是三段,如《兰陵王》、《西河》等。四叠就是四段,仅《莺啼序》一调。今后再详述。
第4页
第四,词的句式
词在韵脚处要押韵。写诗要依“平水韵”,但词的用韵较诗宽。诗韵用的《佩文诗韵》共106部,而词韵用的《词林正韵》才19部。其中“平,上,去”声14部,入声5部。在词韵中,上声去声可以通押。我认为,今人填词不仅上声去声可通押,除“入派平”外,其余入声字均可并到仄声中用,因为在格律诗中,入声都是可当仄声用的。另外还有一点尚需注意的是,有的词牌标明宜用“入声”字的,如《满江红》《贺新郎》等都要尽量用“入声”字去填。
在词的格律整个体系中,“字有定句”是题中应有之义。每只词牌都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句子按照不同平仄要求组合而成的,是有序的约定俗成的不该随意移易的,了解并掌握词的句式组合规律,因而也是填词的一项基本功。一首词中有不同字数不同平仄的多种句式,大体分律句和非律句两类。律句的平仄格式和近体诗的句式相同,两字为一个节奏点,平平仄仄两相交替,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须注意避免孤平与下三连。这种律句格式在词中占了极大多数。非律句格式则属词的特殊句式,构成情况较为多样,复杂,这也正是需要着重予以举例解说的。
第5页
例解:
□□一字句
一字句的词牌不多,有平声仄声两式。
□平声的如“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蔡伸《十六字令》)中的天就是一字句。
□仄声的如陆游《钗头凤》上下阕结句的“错!错!错”和“莫!莫!莫”各三个独词句也是一字句。这两种情况的一字句一般总是入韵的。
第6页
□二字句
二字句词中也不多见,可它多是入韵的。常见的有“平仄”“平平”两式。
前者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等。
后者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等。
第7页
□三字句
三字句往往截取律句后三字用“上二下一”或“上一下二”的格式组合而成。
上二下一式。如“桃花落,闲池阁”(陆游《钗头凤》)。
上一下二式。如“山远近,路横斜”(辛弃疾《鹧鸪天》)等。
第8页
□四字句
四字句式词中使用较多,一样分为律句非律句两类。
律句,有“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二式,首字均可平仄不拘。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
非律句,主要有“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四式,其共同点是第三字必平,第四字必仄,这是规则,不可移易。
□平平平仄式。如,“寒蝉凄切”“兰舟催发”(柳永《雨零铃》);
□仄平平仄式。如,前调“对长亭晚”“晓风残月”;
□仄仄平仄式。如,前调“骤雨初歇”;
□平仄平仄式。如,“悲恨相续”(王安石《桂枝香》)等等。
第9页
□五字句
五字句多为律句,同近体诗。
非律句,通常见到的有“平仄仄平仄”和“仄平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如“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仄平平平仄。如“望秦关何处”(陆游《谢池春》)等。
第10页
□六字句
六字句,仍可分为律句和非律句两式。
律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式,前式第一字、后式第一三字可平可仄。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
六字非律,与四字非律句组合情况基本相同,即句子的最后两字为“平仄”。
如“千古风流人物”(平仄)“樯撸灰飞烟灭”(平仄)(苏轼《念奴娇》)。这方面的实例举不胜举,只要多读些词牌多进行创作是会逐步了然的。
第11页
□七字句
七字句以律句为常,格律同近体诗。
七言律句,如《浣溪沙》六句七言句子通常就是七言律句。
七言非律句,格式较多,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难以概括分类,只有参照词牌的约定做个案处理。
第12页
第五,诗和词的句式同异
大家都知道,近体诗的格式,主要为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两种。
让大家看下面的几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了词与诗之间的关系了。
1.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大家看,乍一看不就是一首七绝吗?
——只不过是把第三句的七言变为三言对偶句,并增加一韵字而已。
第13页
2.如韩偓(wo)的《浣溪沙》
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衾冷异香焦。
深院下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迢tiao)
——又是一首七律,减去一联,或两首七绝,各减一句,平仄声韵都和近体诗、绝没有多大区别。
第14页
3.苏轼的这首《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qu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li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藜li一年生草本植物))(蕖qu-芙~)
大家看,——除了第五句变成为三言对偶外,是不是又是一首七律呢。
第15页
4.再看一首李煜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四个七言句子之外,增加了四言四句、五言两句,也就变得复杂了一些。但是,在每句的平仄安排上,仍然和绝句没什么差别。不过上下阕前三句都是句句压韵,表示情感的迫促,至第四句才用仄收,隔句又韵,略转和婉,和七绝情调有所不同而已。
□以上几个例词呢,可以说明词和诗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有一些词牌来自于诗。
第16页

李成东(1972.12.29-),字正彪,号金陵一枝。网名:有孚维心,英文名Lmmanuel,北京人,祖籍江苏南京,研究生学历,大学教授,著名书画家,注册作家。曾留学美国。世界诗词联合总会终身会员,中华诗词学会注册会员,中国楹联学会注册会员,52文社注册会员,国际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美国华府孔子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笔锋书院副院长,全球桃源文化总社名誉总社长,九州格律诗词社顾问,《诗词楼阁》诗集顾问,上海市诗词协会专家,中国桃花源文轩总顾问兼签约作家,东方文化总社副总社长兼东方诗人诗歌大奖赛评委,全球吴敬梓文学艺术研究会主席。作品曾多次在各级网络媒体发表并获奖。目前已创作格律诗(词.曲)4000余首。代表作纸质书籍有《李成东诗词选》(一.二.三.四卷...),《秦淮人家》(共10卷),《全球吴敬梓文学艺术.著名书画家李成东篇》(共32卷...)等。
诗观: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词曲联不能太拘泥于格律和技巧,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