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法界之心
18-01-07 ldjsld111 + 关注献花(0) 收藏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宣化上人讲述)《华严经》上说:“万法唯心造”,佛就是由你心造成的。你心要是修佛法,就成佛道,你心欢喜菩萨,就行菩萨道,成菩萨。乃至于你心愿意堕地狱,你就往地狱那儿跑,将来就堕地狱。所以说“十法界不离一念心”。《楞严经》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三心二意”:“三心”:即“心、意、识”,在佛学中“心、意、识”三者各有所指,其中的“心”即八识、阿赖耶识,“意”即七识、意根,“识”即六识、意识,“心、意、识”三者都叫做“心”,故名“三心”。“二意”即“意根”(七识)与“意识”(六识)。“一心一意”:“一心”:《入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

【十法界】(名数)华严家为分别圆融无碍之义相而立四法界,天台家为差别尘沙之事相而立十法界,对配之,即横竖之二门也(四横十竖)。
十法界者:
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也。
二、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
三、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
四、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也。
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也。
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也。
七、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也。
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也。
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
十,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也。

要之感报之界分有十种不同,故谓之“十法界”。十法界之事经论无明说。此天台大师依经论之意而立,该收一切有情界之一种法门也。释十法界之字者,如止观五曰:‘法界者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摄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契经》中,“佛云:‘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槃界,亦名法界。’”

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
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
关于“心”字,宣化上人说:“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诸佛出世说法的“核心”是什么,这是每一个追求“真谛”的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楞严经》开宗明义:“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所说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是《圆觉经》所说的“神通大光明藏”(圆觉妙心)。

佛道
(自觉觉他心)
菩萨道
(六度万行心)
缘觉道
(十二因缘心)
罗汉道
(四圣谛心)
以上为“四圣法界”,以下为“六凡法界”
天道
(上品十善心)
人道
(中品十善心)
修罗道
(下品十善心)
畜生道
(愚痴心)
饿鬼道
(悭贪心)
地狱道
(瞋恚心)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一念心化为十法界”,我等凡夫之身是“业报身”,《八识规矩颂》云:“界地随他业力生”。《八识规矩诵简释》(南怀瑾先生讲述)“界地随他业力生”: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地,九地(欲界之五趣地,为一地,及色界与无色界之四禅、四定之八地)。由于前六识造业的力量,阿赖耶识就跟随着善恶的业力,引发本身的功能,轮转于三界九地。(实际上,轮转于三界九地者,乃“七识”非“八识”。)
三能变

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
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根身”(正报)与“器界”(依报)从何而来?如果能够知道“业识、转识、现识”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会明了,“能见”的实际上是“转识”也就是“见分”,“所见”的实际上是“现识”也就是“相分”,此二者皆是“业识”(自体分)的展现,实际上“能见”与“所见”的都是“我们的心”,《楞严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觉悟以后的大德告诉我们:“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如果详说“色因识变”,我们就要去深入了解“三能变”内在的法理。“三能变”梵语trividha-parina^ma。指异熟、思量与了境。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主张,‘识’能转变生起一切万法,或变现为心内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认识作用之主体,故称为能变。依其作用之特性,能变有异熟(八识)、思量(七识))、了境(六识))等三种。

(1)异熟能变,又称第一能变、初能变,即第八阿赖耶识(八识)。第八识系人界乃至天上界之有情所共之果报,其报由“引业”牵引,而为恒常相续之总报体,故称为异熟,或称异熟能变、异熟识、真异熟。例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与贫富贵贱等个别之果报,系由“满业”而来之别报体;然以其报有断绝,故不称异熟,而称异熟生。若自赖耶三位而言,异熟识之名即相当于善恶业果位。《八识规矩颂·八识颂》云:“界地随他业力生。”

(2)思量能变,又称第二能变,即指第七末那识(七识)。以第七识为恒审思量之识,故称思量能变。在诸识中,虽然第六、第七识能审思量,然以第六识有间断,故不称思量能变。《法宝坛经》云:“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

《法宝坛经》云:“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3)了境能变,又称第三能变,全称了别境能变,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此六识具有明白了别显著之对象(如色、声等)之作用,故称了别境能变。第七、第八识则无了别显著对象之作用。唯佛之前六识,对于如‘真如’般之对象(细境)亦能加以了别。偈云:“根能照境。识能了别。二乘不知。故为愚者。”《圆觉经》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八识规矩颂·六识颂》云:“引满能招业力牵。”(读者可以参考《缘影心》一文)

以上,初能变之识由先世之业及名言之实种变现实境,故称“变现”为“变”,其中,若就所藏之种子而言,称为“因能变”,就识体之自体分能变现而生“见”“相”二分之果而言,称为“果能变”。[唯识三十论颂、成唯识论卷四、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卷二本](参阅‘因能变’2299、‘果能变’3323)

佛放眉间白毫相光
《妙法莲华经通义》(明.德清述)◎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此全彰法界真境也。白毫相光,表中道妙智,所谓自心现自觉圣智境界也。以一真法界普光明智,一切众生动乱根尘识界,皆是此智随缘变现。今此智现前,洞然照澈了无隔碍,故遍照东方万八千界,三界苦乐之依处,六道众生之轮回,诸佛成佛之始终,菩萨利生之妙行,皆不离此智用,故皆圆现于光中,了此一光,则净秽情忘,生佛平等,而一乘实相佛智见地昭然心目之间矣。所谓后以智拔者也。全经大旨,尽见于斯。
法界唯心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法界唯心”佛学术语,总该万有而名法界,此法界悉为自己一心之变造,谓之法界唯心。华严一经之所明是也。《华严经》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曰:“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又曰:“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既然“法界是唯心所现”的,那么一切都要归结于心,因为“生死轮回的是这颗心”,“自在解脱的是还是这颗心”。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十法界之心(示意图)
如果我们可以明白:眼前的世界是“法界唯心”的法理,那么我们就能够明白《维摩诘经》所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法理。《维摩诘经》: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释迦牟尼佛“三变净土”的经文,读者可以自己对照。《维摩诘经》与《妙法莲华经》虽是二经,其内在法理却是“不二之理”。)
把握命运的主动权
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
善哉制于意,善哉制一切,
制一切比丘,解脱一切苦。

从“十法界之心示意图”中,我们能够看到“两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出离心”,因为“出离心”是“转凡成圣”的转折点;第二个转折点是“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回小向大”的转折点。(读者可以参考《出离心》《菩提心》二文)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实了解十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法理,我们就知道该往何处努力了。《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法界”即是“一心”即是“真如”即是“神通大光明藏”。“步步登高”意即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努力追求“圆满觉悟”的境界。

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时,要根据电影票上的排次、座位“对号入座”,“对号入座”本指影剧院中观众按票上的号数入座,也比喻把人或物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如上图所示为:6排6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在“十法界”中也都要“对号入座”的,大德云:“出马腹,入驴胎,阎王殿上几度回,始从玉帝殿前过,又到阎君锅里来。”这叫“依业受报”(业系苦相),那么每个人的未来在“十法界”中是按什么来安排“排次、座位”的呢?“十法界之心”已如上标明,自己可以“对号入座”。

对号入座“步步登高”示意图
有时候我们喜欢“算命”,“命”需要“算”吗?实际上人们今生今世的“一啄一饮”,皆有定数。“一饮一啄”:指的是吃饭喝水(“饮”是喝水,“啄”是鸟类吃食,例如《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莫非前定”是说就连吃饭喝水这样的小事,也是由先前的因缘决定的。这是佛教的因缘果报思想,例如《景德传灯录‧尸利禅师》说:“一饮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虑。”《证道歌》云:“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参考公案:“尽在汝分上,一切自看。”
僧问:“达磨未来此土,还有佛法也无?”
师云:“未来即且致,即今事作么生?”
云:“某甲不会,乞师指示。”
师云:“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又云:“会么?”
云:“不会?”
师云:“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生。他家大似卖卜汉相似。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尽在汝分上。一切自看。”
注释:“卖卜汉”:卜筮算卦之人。

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因果经》云:“欲知过去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生作者是。”我们今天用的是什么心,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因为“十法界唯心所现”。我们知道:今年的“种子”是可以在明年“生根发芽”的,同样人们今生一切的“身业、口业、意业”也都会生成“种子”,在“未来世”机缘成熟时“生根发芽”。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对于“身业、口业、意业”,我们应该慎重为好,善用其心,即是善待自己。

采集诸花已,其人心爱着,
贪欲无厌足,实为死魔伏。
《妙法莲华经》云:“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把握命运的主动权是佛学经典的特色,一切大乘了义经典解说“不生不灭”之实相。《法句经花品》云:四四 谁征服地界,阎魔界天界,谁善说法句,如巧匠采花?四五 有学克地界,阎魔界天界,有学说法句,如巧匠采花。

知此身如泡,觉悟是幻法,
折魔罗花箭,越死王所见。
《妙法莲华经》:‘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善用与恶用

一行禅师在《培养爱心》一书中说:“华藏世界是我们心的产物。无论是我们生活在充满了痛苦、分别和战争的娑婆世界(thesaha world) ,还是生活在充满了花鸟、安宁、慈悲和智慧的华藏世界,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宇宙是唯心所造,每一件事物都来源于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的心充满了矛盾和妄想,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矛盾和虚妄的世界中。如果我们的心是纯净的,充满了正念和慈悲,我们就是生活在华藏世界里。”

《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诸佛”与“众生”的根本区别即在于 “善用其心”与“恶用其心”,《法宝坛经》六祖云:“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圆觉经》云:“……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地狱”与“天堂”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是有着“极苦”与“极乐”之区别的,实际上 “地狱”与“天堂”皆“唯心所造”。如果我们“善用其心”就能够创造出“天堂”,如果我们“恶用其心”就能够创造出“地狱”。如以比喻而言:同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水泥、黄沙、木材……)有智慧的现代人可以建造出高大宏伟、富丽堂皇的摩天大楼;同样的建筑材料,如果交给没有什么智力的原始人,那么他们只能搭建简易的窝棚而已。

“窝棚”与“摩天大楼”是用同样的建筑材料建造起来的,同样 “地狱”与“天堂”也是“唯心所现”,《悟性论》云:“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
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
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不读诵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华藏世界”无限美好,然而“华藏世界”并非凭空得来,《妙法莲华经》云:“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一行禅师说:进入华藏世界,我们会面对无尽的空间,华藏世界广阔无边,有足够的“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给每个人,因为那里的生命由修行而积累起来的功德非常广大,而且他们的时空永无穷尽,所以他们拥有很多自由。华藏世界里的佛菩萨们欢迎我们,为我们提供无限的空间,在那里我们感到非常自由、非常舒适。

“是心是佛”(术语)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疏曰:‘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亦因三昧心终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有异。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亦无佛因也。’善导疏曰:‘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现,即是心佛也。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者也。’住于此心而念佛,谓之即心念佛。如净土门以外之念佛皆是也。

附录1《法宝坛经》“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见自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千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