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积涛先生五十年代在南开大学
刚毅坚卓育英才
—— 记南开大学著名化学家王积涛教授
天津 李秀云
辛丑年初夏,南开大学满园花开,师生们迎来徐蓓执导的记录影片《九零后》的路演。这部由16位90岁以上“九零后”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令观者感动不已。一位坐轮椅的端庄儒雅老者,眼含热泪,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就是南开大学化学系王积涛教授的夫人——95岁高龄的葛穉芬女士。在子女们陪伴下,夫人缓缓离开剧场,心中默默告慰爱人的在天之灵:终其一生坚守的“刚毅坚卓、兼容并包、学术自由”西南联大之精神,如今薪火相传。
追忆八十多年前,他走进西南联大,那里是他不凡人生的起点……
辗转跋涉 寻师求学
西南联大,因抗战烽火催生的一所特殊大学,它与生活在上海的二十岁王积涛不期而遇。
1936年中学毕业的王积涛,曾投考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同时被两校录取。以当时中国“农业为本”的思想,选择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 事变,日寇进攻上海,他不得以转入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系借读一年,继而借读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泸江大学、金陵大学,五校开设的16门课程,考试合格。
他在报纸上看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招插班生的消息。不愿在沦陷区过亡国奴生活,多苦也要到后方、到名校去读书报国。他对母亲说:“我要报考西南联大!”语气果断而坚决。父母担忧:“昆明离上海路途遥远,时局又不太平,不安全。”他却笃定泰然:“为了学习,路远不是问题。”经过认真备考,顺利被录取。1939年春,他提上简陋行装和几位同学从上海乘船绕道数千里(避开敌占区),一路艰辛,跋涉数月,抵达西南联大已迟到两月,于化学系报到插班三年级。
在学友的印象中,中等身材、文质彬彬的王积涛,忠厚寡言,清淡舒朗而聪慧儒雅。一走进联大校园,他被这里浓郁学习氛围和师生们的政治热情所熏染。特别是受到系主任南开大学教授杨石先先生的关爱与鼓励,更坚定他科技救国之信心。在杨教授带领下,他与大家一起经历艰苦生活的考验。教室简陋,实验室试剂药品匮乏,仪器、图书稀缺……茅舍陋室,糙米粗茶,还要随时“跑警报”躲避日机轰炸。物质条件虽恶劣,由三校联合而成的师资队伍却阵容整齐强大,名师荟萃,多为留学欧美一流大学回国的大师。他就读的化学系不仅有南开的杨石先、邱宗岳等教授,还有北大的曾昭抡、清华的高崇熙、黄子卿等先生……教授们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心怀高远,高尚品德,敬业爱生,对事业的执着深深影响着他。“刚毅坚卓”的校训,响彻校园的《校歌》,激励他油灯下夜读,真可谓:如饥似渴。
置身有大师的校园,他欣赏联大“融通文理”,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理念。学生可自由选择来自三校的各位老师所开课程,在本系随意听课,亦可打破各科界限,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讲座。他除在本系尽得名师教导,潜心学习,还有幸旁听自幼喜爱的中文系、历史系课程。闻一多、朱自清、雷海宗等先生所开课程,使他沐浴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甘露,受益匪浅。对大师们的崇拜,精神上的富足远超越了物质的贫瘠。他在回忆录中写到:“那是段生活虽苦而精神愉快的日子,联大是我学业奠基之地,也是我在政治上坚定信念和人生观确立的所在。”
学贯中西 忠贞报国
曾与王积涛同从上海至昆明,又漂洋过海到美国的学友问:你为何这般刻苦学习?他回答很简单:“为了报效祖国!”
他拳拳爱国之心,融于生命中。在联大学习两年,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课程,被南开的杨石先先生聘为助教留校,是联大8年培养的 3800余名毕业生之一。留校后,他师从杨石先参与中国最早的中药药理研究(治疗疟疾的“常山”)等工作,在多位学识渊博的名师身边耳濡目染,受到严谨学风和学院派扎实功底的训练。1943年在杨教授的鼓励下,参加全国第六届公款生留美考试,顺利录取。
1945年抗战胜利的8月,他未及北归,提上简易行装,即开启了赴美深造的征程。他与同期几位赴美同学一起从昆明至印度,在加尔各答等船的数月期间,遭遇行窃,学校所发路费被洗劫,唯靠打工筹款等,经历曲折。后经乘坐美国运兵船底舱20余天,方于11月颠簸至美国,到密歇根大学深造。每位留学生由清华大学指派两位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他有幸获杨石先和曾昭抡教授指导。
到美国后,他无暇领略那里的风光,迫不及待跨进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抓紧一切时间刻苦攻读。两年后(1947年)荣获理学硕士学位,后经杨石先推荐,转入美国普渡大学。1949年获普渡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任该校药学博士后研究生。195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礼来药厂做药物研究工作,成为该厂实习研究员。同年完成密歇根大学和普渡大学的硕博士毕业答辩及博士后工作,参加“中国留美学生科学协会”。在同学眼里,他前途无量。
一天,王积涛接到恩师杨石先教授的来信,一遍遍兴奋地捧读“回来吧,祖国需要建设人才,我们一起建设南开,好不好?”诚恳邀请,祖国在召唤,让他心绪难平,毅然决定回国!什么优厚待遇、舒适环境,丝毫不能动摇他回国之决心,归心似箭。他积极联系了多位中国同学、好友,及学有所成的青年学者,先后回到祖国怀抱。
此时,他已在异国他乡千万里外独自打拼求学十一载。春天来了,他乘坐的轮船在海上颠簸一个月,终于停泊在上海码头,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在码头接他的好友发现,他竟然只有两箱专业书,王积涛说:“这里面可全是宝贝啊!”为了买书,口袋里只剩4块美金。在上海与好友相聚两日,又赶往苏州,与阔别十一年的父母和家人相见。王积涛与家人欢乐团聚是暂短的,很快变成感伤的告别场面。他要即刻起身赴南开大学任教。这时,化学系筹建工作已经开始,杨石先教授正翘首以待得意门生的归来。
爱生重教,秉烛前行
风尘仆仆的王积涛,到津后一天不曾休息,便展开工作。他常回想在西南联大时,条件艰苦,而教授们爱护学生,传播知识的情景,便暗下决心:自己要像大师们那样甘做火种,成为蜡烛和春蚕。
建系初期,条件很差,实验仪器、化学药品奇缺,人力单薄,但他攻坚克难,亲自筹建实验室。他在医治血吸虫病的有机喹啉类杂环药物及消毒剂“呋喃星”的合成方面,做出很多扎实有效工作。1955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亲自授课,指导撰写论文。他是“文革”后,教育部第一批获得批准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带过一名从西安考来的定向培养的博士生,按规定毕业后要回原单位,他很想留校南开。王教授惜才,尽力帮助协调。原单位提出,要留南开须付两万元培养费,博士无力支付。王教授听后说,设法代为交付,使之顺利留校。不久,这位留校博士生便破格聘为教授。
在他的博士生中,其中一名来自扎伊尔。他开创了我国为第三世界培养高级人才之先例,受到国家教委的表扬和扎伊尔政府的盛赞。
他先后培养出38名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生和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这样一位坦荡如砥,有强烈使命担当,甘为人梯的科学家怎能不令人敬佩!
他记得联大有教授说,最魅力的师者是把世界带到学生身边。他愿成这样的师者。弟子们记得,那年第26届国际化学协会金属有机化学大会于上海召开。王教授觉得这是学生难逢的学习机会,虽经费有限,还是设法争取到8名学生出席名额。他已80岁高龄,且患心脏病,曾数次晕倒,家人不放心,但无论如何劝说,执意亲带学生前往。为节省费用,不乘飞机,而坐火车硬座。他说:“机会难得,不是钱能换来的。”他儿子善韦带着氧气袋,陪同前往。
会议间隙,他用流利的英语与国外同行交流,介绍南开大学这一领域内新的科研成果。德国著名的化学家C教授在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二人一见如故,他真诚邀请其到南开大学做学术报告,C教授欣然接受。会议还未结束,即派学生回津安排接待工作。
他亲设家宴热情款待德国C教授及夫人。C教授做学术报告,参观实验室,对其实验室给予很高评价。回德国不久,即来函表示意愿接受他的研究生前来德国就读博士生。他欣悦之情不亚于当年自己考上留美公费生。他不断向国外同行写信推荐优秀学生出国深造。学生们皆言:“遇到王教授是我们的幸运”。
他对国内外教师的培养尽心尽力,先后培养出近30名进修教师与国外访问学者。亲自安排其听课、指导科研,使之受到全面训练。经他培养的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多位早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骨干。
他不顾年事已高,应国家教育部要求,举办多期短训班,或利用假期至大学讲学,深受师生热烈欢迎。他的学生胡爱国博士回忆道:“恩师对事业兢兢业业,在学术上孜孜以求。他直率和善,平等待人,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的品格,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光辉人格。”
殚精竭虑,著书育人
九月的南开校园,清清爽爽,又是新一学期开始。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生们第一次掀开《有机化学》教科书,听王积涛教授授课,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渐渐就被带入“化学”这变幻莫测的奇妙世界。这一幕,是他的学生共同的记忆……
在教学中,他经常想起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教授潘光旦所言:“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他对学生就是这样一以贯之地循循善诱。多少年来,他伏案耕耘,引导学生思考,逐一体现在他编写的几十万字教材之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与友人合编《英汉化学化工词汇》(化学工业出版社),建立了公认的中文化学化工名词系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化合物命名方法,为学术界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标准和便利。
依次编写教材《有机化学》之(一)、 (二)、《高等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30余部,其中四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全国统编教材广泛使用。《金属有机化学》成为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金属有机化学教科书。
1977年的全国高校理科化学类教材会议之后,他在1983年被聘为国家教委高校理科教材委员会成员兼任有机化学编审组组长。指导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使我国出版了比较齐全、水平较高的专业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其间,组织翻译出版国外优秀的新教材,主编《有机化学丛书》,为我国高等教育化学教材的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到了晚年,他因病住院,甚至生命已进倒计时,病情不稳定,记忆力减退情况下,却清晰记得,住院之前曾赶写过一部国家教委指定的精品教材《高等有机化学》。洋洋70万字的书稿,厚厚一摞,他想到,一息尚存就要做最后冲刺!一天,病情稍有好转,急于回家,要把他的学生唐教授找来,与他再仔细讨论一番教材内容。
令人欣慰的是,当年以他为首编写的教材,至今仍是全国各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学生的教科书和考研必备参考书。一次次再版,迄今已印刷十余次。学生们说,王教授编著的教课书,基础知识扎实,文字流畅,透彻明白。如此高评价,让人遥想他在联大挑灯夜读,在国外心无旁骛地钻研。正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南开学府莘莘学子们,手捧一部部厚重的教课书,汲取化学知识之时,可曾想到,这位从西南联大走来的著名化学家、金属有机化学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以这种方式亲切地与他们交谈,深而繁的化学奥秘竟能这样娓娓道来……
王积涛教授,在百年南开校园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不可多得的英才!他的人格魅力,引人感怀、仰视!让联大如雷贯耳的前辈大师们在天之灵欣慰。
著名诗人臧克家那首《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位刚毅坚卓的教授,心志至刚、情志至柔的专家学者,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走完88年的人生旅程,但他,仍然活着,永远是我们心中一颗璀璨的星!
(王积涛夫妇)
备注:王积涛,著名化学家,我国有机化学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45年公费留学生,“制药学”专业留美进修深造,获理学硕士学位与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荣聘为南开大学教授。其中1959年——1984年,任南开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发表论文150余篇,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多项。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领受表彰。
(作者李秀云与王积涛夫人葛穉芬女士)
作者简介:李秀云,女,天津市人。1947年10月生,大本学历(天津师大研究生班结业),机关干部,2002年退休。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杂文研究会会员。自少年喜欢阅读,1980年发表作品。先后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社会报》、《散文世界》、《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纪实文学、散文、诗歌560余篇(首)。获得全国“孙犁散文奖”两次,全国及市级作品大赛获奖16次。结集出版个人散文集6册。
🌸🌸🌸🌸🌸🌸🌸🌸🌸🌸🌸🌸🌸🌸🌸
大型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