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墙公园消暑
文/鲁旭
正值中伏,天热得非常透彻,找不到一块稍微凉爽一点的地方。孙子拉着我要上城墙公园,说那里树多,树阴下清凉。孙子的话总是对的,我只好跟着他走出空调房,向太阳底下运动。

城墙公园是利用残留的古城墙及城墙根的空地修建的生态公园,里边广植树木花草,倒也气象森然。我们爷孙在一处高阜上依松而坐,盼望着有股凉风来凑趣。凉风没有等来,屁股下的石头却变得热乎起来,我们只好向更高处攀登,希冀在那里与凉风相会。
到了古城墙上,孙子突然发出感慨:“古人修城墙干什么?既阻碍交通,又挡住了凉风。”
我笑了,开始解释城墙在冷兵器时代的作用:《说文解字》说,“城,以盛民也”,它就是人居住的地方。最早的城没有这道土墙,所以城字没有土,却有水。散氏盘上的城字左边是一只“戈”或者“戟”,右边是座高高的亭子和水中的倒影。亭子应该是瞭望塔,是守卫城池安全的眼睛。这个时代的城只有靠宽阔的河流来阻挡敌人的进攻。后来水位下降,河道变窄,河水变浅,再也挡不住敌人的进攻了,这才有了土筑的墙。篆书的城字就变了样,左边是土,挨着土的那个竖撇是墙,城里边有个丁,也就是战士,右边是个戈。总体意思就是战士拿着武器在土筑的墙里边守卫,这就是城。我还告诉他,据考古专家研究,咱们身边的古雍城,就经历了从无城到有城的变化。只是后来雍城废弃了,城墙也慢慢湮没,从人们的视野里消逝了。咱们脚下的这段城墙,是唐朝晚期岐王李茂贞所修,距现在已经有了一千一百多岁。城墙南边的护城河,应该就是古雍城北边的护城河,已经有了两千七百多岁。李茂贞就是靠着这坚固的城墙,成为了唐朝末年到五代时期的一个大军阀。

“这城墙还坚固?”孙子站在残损的古城墙上,看看城外川流不息的车流,又看看正在广场上练习拳脚的武术爱好者,发出了由衷的拷问。我笑着对他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生老病死。城墙也一样,它年轻的时候,也就是刚修起来的时候,很威武,也很坚固。那时是冷兵器时代,没有大炮,连手榴弹都没有。打仗伤不着城墙,城墙却可以挡住敌人。经过了一千多年,现在遗留下来的城墙已经老了,老得只剩下了一把骨头。
我本来想说这城墙已经死了,只剩下了几段残躯。可这话不适合对孩子说,就改了口。孙子还是提出了疑问:“这就是一堆黄土,哪儿有骨头?”我苦笑了一下,说:是的,土筑的城墙没有骨头,它的骨头在人的心里。孙子见我说得不着边际,便不再发问,迷惘地望着我。我拉着他在树阴下坐下,给他讲中国人修长城的故事,慢慢地就扯到了眼前的城墙。

古人为什么要修城墙?当官的修城墙是为了守住自己的地盘,因为他的权力机构都在城里。老百姓修城墙则是为了保住一方的安宁。城墙坚固,敌人就轻易不来打扰,老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放心地种自己的庄稼。当然,靠城墙守护安宁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作为那个时代地面遗存的城墙,却有力地证明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说明着我们先辈的聪明才智,叙说着他们的追求和向往。这城墙上每一掬黄土所承载的历史,都比美国的历史长。
“那又能怎么样,美国现在有好多地方都比我们先进。”孙子总有理由反驳我。
是的,这一点我承认。不过,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没有永远的落后,也没有永远的先进。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韧性的民族,他善于学习,也善于创新。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最先进的。近一百年我们落伍了,可我们现在正在奋起直追,全民族都在努力创新。到你们这一代,美国还能比我们先进?

孙子似乎有点心动了,说:“我能干什么呀?”
那就看你自己了。如果你现在好好学习,说不定二十年后,你就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
“到那时,我要发明一个……”
发明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发明要对人类有益处。炎帝只发明了一张犁,后世的人却永远记住了他。还有那些为了国家做出贡献的人,都会像咱们脚下的城墙,时代再久远也会被人们记住。
迟到的凉风终于赶来参加这个约会,孙子拉着我,向更高处攀去。
作者简介:
鲁旭,中共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市凤翔区作协主席。出版长篇小说《风流街》等,戏剧获“中城之星”奖,《神州一绝》获宝鸡市科技进步三笔奖,出版《凤翔民俗》(上下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