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让我也围观一次,——奇葩补课家长的举报原创 柳袁照
请大家先看此截屏:
丑陋,是因为没有道德底线
这张截图,是这几天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的。素来不喜欢“围观”,所以与日常周边或网上发生的事情,保持距离。对偶发的、重大的、非常的事件都是如此。今天某明星东窗事发了、明天某教授性侵了,后天某老太颠覆一座城了。假如把自己难得的一点空闲时间放在“围观”这上面,似乎对不起自己。不过,我看到了上述截图却一反常态,感觉需要“围观”一下。
补课家长,在孩子补完课,顺利地考取了高中后举报家长违规补课,补课老师按规定受到查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会不会这是个虚假“新闻”?现在网上虚假的东西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受骗上当。
后来,我又看到一篇文章,评论该事件。据作者说,他做了调查,弄清了真相,事情与截图所说,略有出入。补课老师收了四个学生:三个收费,一个没收费。举报家长的两个双胞胎孩子与另一个孩子是收费的,一人三千,免费的是同事教师的小孩。举报是讨价还价引起的,补课结束该付费了,家长提出两个小孩六千能不能减免一千,老师不同意,认为都是讲妥的事,不能食言。于是发生矛盾,于是家长去有关部门举报。
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原来补课家长找到补课老师是通过“中间人”介绍的。补课家长举报补课老师,不是为难了“中间人”吗?“中间人”如何向补课老师交代?不是挺为难的吗?中间人愿意自己掏腰包,拿出一千元给补课家长,希望平息此事。举报老师看到补课家长去举报自己了,那怎么办?现在上上下下都在重视这个事,他也软了下来,愿意拿出一千元。于是中间人、补课老师合起来两千元,拿给补课家长,希望息事宁人,收回举报。无奈接受举报的管理部门不干,既然举报了,就不能撤销,补课老师按规定一定接受处罚处理。
我也不敢肯定这个所谓的“真相”究竟是不是“真相”。有一种看“小说”的味道。
我想起了小时候夏天乘凉,大家看热闹的场景。那个时候,没有空调,家里连电风扇也没有,晚上小巷子里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是乘凉的人。小孩归小孩一堆,老人会老人一堆。男人打牌、侃大山,女人手里忙着缝补、边歇边做家务。一旦一个地方出事,比如抓了一个小偷,比如夫妻吵架、比如当场捉了奸,迅速围观,大大小小,人们蜂拥而上,看热闹的有之,生怕事情不闹大的有之、幸灾乐祸的有之、打抱不平的有之、主持正义的有之。本来事情不大,被这样一围观事情迅速升级,事件被强化。本来很快就要熄灭的火一下又燃烧了起来,
现在,时代进步了,夏天都在家里,开了空调。现实的乘凉不见了,换上了虚拟“乘凉”。网上围观,打破了时空限制,大家的视野更开阔了,一个突发事情,迅速引起大规模的“围观”,正负影响都存在,就像当年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一样。
家长找老师补课,对补课费不满意,是对补课质量不满意而为之?好像不存在,因为两个小孩都顺利地被高中录取。家长是不是小市民,(其实几乎所有人到了那个环境,都要讨价还价,不局限于小市民),小市民去菜场等地买菜,总要砍价,一个三千,两个便宜一点,好像是惯例。问题是要在补课前谈妥,不能事后补刀,这涉及契约精神。现实中,违背契约精神的大有人在,说到底还是一个民众素质问题。
补课老师也怂。不肯还价,物有所值,有“骨气”的表现。可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家长举报了,腿就软下来了,马上愿意减免一千元。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吃瓜客看了如何不来了兴致?
关于此事评论,我看了留言区,有些人也真不是看热闹。义愤填膺有之,提中肯建议有之,鞭鞑有之。有些观点我也同意。比如有人说:补课费不能退还家长,充公。而且补课家长还必须再拿出一倍或数倍的钱,作为罚款。有偿家教要制止,特别是给自己的学生补课收费更不能容忍。正如行贿与受贿同罪,家长找老师补课也是违规,也要接受处理。
此事虽然是一件小事,反映的是社会道德水准的问题。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有些人一点也不明白。作为“围观者”,今天我站在人群后,也弱弱地说一句:教师下班用自己的时间给学生补课不行,不行是因为收钱。那么,老师下班回家写论文行不行?因为写论文发表了会拿到稿费,那不是有偿写稿吗?(当然现在普通教师论文要发表,要找人,还要花钱,又是一回事了),此话一定说错了,赶紧住口。
2021年8月8日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