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馨香盈秀”征文016
在文学依然神圣,“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句作者引伸意:过去只有文人墨客,才可以独享言论自由。现在普通平民百姓同样可以享受言论自由,兴诗对句)的今天,自媒体方兴未艾,为热爱文学展示自我提供如虎添翼的千载难逢之机。就在我们商洛出作家的沃土里,诞生一个自媒体纯文学平台——《馨香盈秀》。她如万花丛中一点红,引领扶植文学爱好者实现自已的文学梦。她创办平台“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宗旨,像我等这怀揣“作家梦”的草根文学爱好者感激不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手机上看到《馨香盈秀》平台靓丽的名字,令我眼前为之一亮。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机构培训,摸着石头过河的我,在奢望自学文学创作的路上其艰难不言而喻。初识《馨香盈秀》,一见如故,确切地说相见恨晚,为我自学文学创作亮起了一盏前行的灯塔。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就在报刊有零星文学作品发表,直至近几年自媒体不断兴起,我亦有小说、散文、现代诗等文体零星发表。但当我梦寐以求的《馨香盈秀》良师益友撞见我眸光时,我却退避三舍。我为什么要敬而远之?因我看到《馨香盈秀》的文章篇篇美轮美奂。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怯生生加了主编张秀芳的微信,没敢明说投稿,拐弯抹角夸奖她的平台办的如此如此之好。可张老师以她“师者”的风范胸襟鼓励我——“欢迎投稿”。没有一点架子,随和亲民之气令我打消了自卑。同时她办平台的开场白——温“馨”世界,春暧花开。文学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新朋与旧友,在此乐开怀。也为我鼓起了勇气的风帆。我爱好阅读,嗜好写作,始于从小学至初中,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毕业去天山军营参军都怀揣文学的美梦。服役期间在连队当文书,后调政治机关从事新闻采写。由于文字功底差,在部队发表的新闻作品常常也是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之类的孤芳自赏,登不了大雅之堂。退伍还乡后加入农民工打工队伍,经年累月在外打工,由于自已心里装着诗和远方,枯燥和乏味的生活并没在我身上体现出来。每到一处打工或换新环境,别的工友下班后轮番赌博谝闲传消磨时光,我却独坐一隅读书看报,写一些生活的感悟,偶尔发表一篇小文,使我在艰苦的打工生涯感受到自得其乐。 由于关注《馨香盈秀》,每期推送的篇篇美文,我都一字不漏的阅读,见贤思齐,见到好文章甚至手抄下来,再三咀嚼,以琢磨“文无定法”的奥妙和玄机。 我出生于乡下,但足不出户土里刨食刀耕火种的父辈生活方式只能养命,没有长足的发展。我常常背井离乡游走于城市做脚手架上的蚂蚁。但虽然落足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农村,但我与生我养我的黄土地距离远了感情却与日俱增,也许只有出生坠地的一刹那,虽然剪断了母体的脐带,你走得再远却剪不断乡愁。虽然脚步在城市游走,可新鲜的地方只是人生过往的驿站,令我魂牵梦莹耳熟能详的还是挣不断母体缠绕的脐带的乡下出生地。我将家乡“奔丧”和“赴宴”两个小片断缀在一起,写了一篇题为《最忆是乡愁》的散文,私信投给《馨香盈秀》主编张秀芳老师,当时已是晚上11时多了,不一会儿张老师字斟句酌修改后把校稿发给我征询我满意否?我当时感动得不知说啥好。张老师和爱人都是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师,都热衷文学,创办这个平台,甘当绿叶扶红花,晚上己是子时还在灯下熬红了双眼,为吾等草根新手修改习作,第二天即2020年12月15日我的《最忆是乡愁》散文及时推送刊发。这篇处女作在《馨香盈秀》推送后得到我村父老乡亲和同学们一致好评。首先文章是给读者看的,其中最为忌讳的不能出现错字别字,我这篇习作张老师用心仔细修改,做到拾遗补漏,令人钦佩不己。 《馨香盈秀》只所以能从蹒跚学步走到今天健步如飞,转眼已迎来三岁华诞。她的成长离不开广大文学爱好者不离不弃的支持与厚爱,更令人欣慰与感恩的是张秀芳主编和爱人投入一颗火热的心,使我等这些草根作者“人生有翅膀,文学是力量”托起了文学梦的实现和成就。我们商洛自古就是文化区域浓厚的一方沃土,从我们商洛走出的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等享誉文学界的商洛作家群的专业作家,以及基层贫瘠的黄土地上不乏成千上万的草根作家。在已故的著名作家陈忠实倡导“文学依然神圣”敬畏的感召下,像《馨香盈秀》平台如此不薄新人的扶植下,商洛谁敢说今天以及将来,何止走出陈亮等等一批草根作家,不只享誉商洛一方,还将享誉全球。商洛籍草根作家陈亮已实现了华丽转身。有《馨香盈秀》甘于为文学同仁和爱好者服务的平台,日后从我们商洛山中走出象陈亮等大批草根作家指日可待,绝对不会是梦! 《馨香盈秀》三岁华诞,笔者借用宋代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作结束语:“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馨香盈秀》从蹒跚学步到如今健步如飞,“从三岁看小至老”,“不谓过去丰姿显,但愿今后秋叶红”!愿你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愿你百媚千娇,婀娜多姿,永远是培植发展繁荣文学家园里独树一帜的红颜知己!(尤其我等草根作者是这样认为的)


作者简介:陈忠全,男,汉族。60后,山阳县人。上世纪80年代曾在天山军营当过兵。服役期间曾在部队宣传机关从事专职新闻采写工作。复员还乡至今,在未间断新闻采写嗜好的同时,90年代初开始涉猎文学创作,目前在省市报刊和多家网络平台有小说、散文、现代诗和时评文体发表。并有征文在纸媒和网络平台获奖。文学观在文字里丰盈灵魂,丰富人生阅历。愿与喜爱文学的同仁互学共勉,相互成长进步。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