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卡 “盘龙古道”
文/刘巧玲

下午四点多,我们从塔县驱车兴高采烈地去瓦恰乡的网红路 “盘龙古道” 打卡。
车子沿着盘山路,从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一直盘旋而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反也无情地向我们袭来。走着走着,前面几个车子掉头回去了。纳闷中,收到同行者的电话,说:“高反太难受了,浑身没劲,有些担心,准备撤退。”70多公里路,才走了三分之一就撤退,那那行呀!我们依然决定继续前行。

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像舞起的丝带盘在帕米尔高原上。车子随着弯道左一扭,右一拧,颠簸的人难受极了,车内已有人出现干呕、恶心。开车司机也开始打退堂鼓了,不停地喊:“头痛的厉害,太阳穴似针扎般,不能再开车了,危险,还是回去吧。”
无奈下,只好换司机,歇歇气,再继续赶路。又一车同伴,不堪高反带来的痛苦,在半途遗憾撤退了。

好在我们车上还有一位经验丰富、技术非常娴熟的老司机,他有十多年的驾龄,开了几十万公里路程,去过很多地方,愿意成人之美。他鼓励我们:“开弓没有回头箭,好不容易来一趟,再苦再难都得坚持到底,无限的风光在险峰!半途而废,就前功尽弃了。我们大不了把车开慢一点,大家吃个糖或者聊聊天转移一下注意力,会好些。”如听仙乐耳暂明,我们按照他的指点,自己创造意境,分散注意力,克制自己不去想高反这件可怕的事。结果很凑效,一会儿功夫感觉好多了。看来境由心造,物随心转,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车好不容易爬到4200多米垭口,从山顶望去,两侧的半山腰都镶嵌着无数个S形青黛色的带子,又象无数条飞龙盘旋于天际间,壮观极了。几辆车子象蜗牛一样费力绕着山路蜿蜒前进,勾勒出一副副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卷,漂亮极了。经不住美景的诱惑,大家发出啧啧赞叹声,也都感慨这趟辛苦太值得了。几个陌生人站在山顶抓拍了几张美图,嘴里念叨一句“盘龙古道,我来打卡了!”就草草打道回府了。
通过仔细观察对比,我发现这里的景致与抖音短视频里的大相径庭。询问了路边施工的工作人员,他笑呵呵地说:“600多个弯呢,你才走了几个,早着呢!”

我们开始了新的探索。
上坡容易,下坡难。坡都是六七十度的盘山路,弯道像电脑上绘制的盘龙网般密密匝匝的,不少弯是180度甚至270度大弯,弯与弯间的间距极狭窄,左边弯刚转完,又该绕右边的弯了,怪不得把“盘龙古道”叫网红路呢,果然名不虚传!

车子在陡坡上行驶,人就像倒着的,心里十分害怕,遇到对面来车,司机一急刹车,惯性的原因,人就不由自主向前窜,刚坐好,一个急转弯,人又晃来晃去的,坐不稳。隔窗望去,车窗外竟是悬崖峭壁,一不小心摔下去,定会粉身碎骨。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紧张,额头上已渗出密密的汗,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着前方,双手紧紧地抱住司机的后背椅,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人一紧张,高反也开始火上浇油,后脑勺的神经咚咚跳个不停,头晕目眩的。打退堂鼓、当乌龟缩头想法不时袭上心头,大不了:“不看了,打道回府……”

心里像“十五只水桶吊水 ——七上八下”的,打卡不成,又不甘心,还想去冒冒险,总想找个榜样,打打气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不再颓废、低迷。
在脑海里不停的搜索,那些励志的故事。

突然,眼前浮现起了一个年已花甲的老人---夏伯渝。他截过肢,患过癌、经历多次大手术的磨难,九死一生,可算是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可是为实现理想,他却始终用独有的坚强、乐观与执着对抗着人生骤变和世事沧桑。凭借着坚韧毅力,在69岁时,成功攀登上海拔8848米的珠峰,挑战自我成功。成为中国第一位攀登珠峰的残疾人。

想着想着,心里也敞亮了,人也来了精神,果断下决心无论多艰难,都必须坚定信念,走完这段行程。

不知不觉,走完了70多公里的“盘龙古道”, 回头再看600多个弯,已觉得很渺小了。站在立有“今日走过人生的所有弯道,从此人生尽是坦途。“的牌子下,感慨万千,很感激一直执着梦想的自己,坚持不懈,勇于挑战,不仅走完了一段心惊肉跳的弯道,还平增添了一段不寻常人生经历,让自己日后敢于面对人生困难、挫折。

返程途中,我们另辟新径,又领略到了一段别样的风景。
沿着瓦恰乡沟底走,一路下坡,车子时速在100码以上,超级拉风的感觉。路两边的景致很是迷醉,左边是高耸入云的巍巍昆仑,气势磅礴;右边沿途几十公里是高原人工水库——坎儿羊龙池,如一幅美丽天然画廊镶嵌在帕米尔高原上。标记显示:这里水最深时达80-90米,储量为30亿立方米,是全疆最大的水库之一。由于受雅丹地貌的影响,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使得不同地段的湖水呈现深蓝色、浅绿色、青色、乳白色,如梦如幻,非常美丽。

风和日丽,蓝天、白云、碧水、群山倒影水中,美轮美奂,亮瞎你的眼,震撼你的心,让激动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这里还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发源地,喀什靓丽的名片。即将打造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大型歌舞剧绿色长廊,将展现那纯美的爱情之花、青春之花和民族大团结之花。美好的明天正期待着我们!

其实,人生的每段路都是一个领悟,多行一段崎岖、坎坷的路,就多赏了一段异域的精彩,多增加一份人生阅历。累并快乐着,忙并充实着,辛苦并收获着。如是而已!


作者简介:

刘巧玲,一位文学爱好者,作品多见于《中国乡村》《首都文学》《中国文化报》《江山文学》《荷塘月色》《越南西贡解放军日报》《陕西文化网》《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西安银川头条》《九天日报》《沧州晚报》《天门日报》《延河》《秦岭文学》《宝鸡日报副刊》《西部文学》《宝鸡散文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