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桃花山 (散文一)
——写给所有热爱会宁的人们
会宁桃花山,位于县城南面,其主峰高峻奇特。你若站在桃峰顶上,仰蓝天,俯大地,临长风,四顾茫茫,其山势雄也,其气象巍也。人在天地之间,上连天穹,下接地气,天地人浑然一体,使人顿然感觉到一种天地之灵气,产生一种人生之豪气。这种灵气和豪气,孕育于桃花山,植根于会宁,传承到了会宁人的血脉之中。此山就是我说的桃花山。我生于斯,长于斯,钟情于斯。桃花山景色让人陶醉,山峰让人痴迷,为会宁文脉传承之象征。
当我们回望古今会宁历史的时候,犹如站在桃花山之颠,望看那浮浮的云,那层层的林,那深深的谷,像是从远久的历史中走过来的那深一脚浅一脚的印痕。那是会宁人相扶相伴,相濡以沫的艰难历程,有悲壮,有豪情。这一切,都恒久地融入了桃花山的魂魄和情怀中,熔铸了会宁精神。
桃花山的斯文告诉我们,会宁人民的先辈们艰难跋涉,探索前行。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先行者还是后来者;无论是会宁人还是外籍人;无论是逝去的还是健在者。他们怀着对会宁深沉的爱,把会宁的事业一浪又一浪地推向前进。
当会宁走过中国成立六十年之后,迎来了一个大跨越,大发展,大变化时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我们回首前尘时,没有在迅速的发展中割断与历史的联系,没有忘却过去曾经有过的辉煌,更没有忘记那些为会宁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中,凡是与会宁有缘的人都在会宁这块热土上洒下了鲜血、汗水和深情。在桃花山这座天然的丰碑上,镌刻着每一个在会宁有过印记的人。桃花山眷恋着他们,他们同样眷恋着桃花山。
桃花山雄视千古,人文赓续,历代不乏举世精英。他们将国情、乡情、亲情融为一体,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舍身为国安危,除恶救民于涂炭。就这样一代接一代的用汗水和鲜血染红了桃花山层林,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
新时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雄劳模,成为会宁人骄傲和自豪的象征。会宁也成就了许多党、政、军、企业优秀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更难能可贵的是被誉为全国“状元县”的会宁,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大学生,使神州大地为之放彩。
会宁,只要你与它相遇,你就忘不了它。就会永远与它水乳交融在一起。
会宁,相遇过众多的亲民爱民的父母官。至今,人们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仍在谈论着他们为会宁办的利民之事。
当然更多的是在会宁默默无闻地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他们每天仰望会宁桃花山雄姿脚踏会宁沃土,支撑着这片天地,打造着这份家业,创造着新的奇迹,同心共筑中国梦。
马克思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说过一句话:“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这句话讲了一个重要道理,那就是,谁不属于自己的家乡,他就不属于祖国和人类。谁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乡,谁才真正属于祖国和人类。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作为会宁桃花山儿女俯仰无愧,光辉永存。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子,同时也忘不了自己是会宁人。
当会宁赤子在共和国的殿堂上受到人们瞩目时,他们发出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我是会宁人。”
当他们在各条战线取得成功和佳绩时,会自豪地说:“我是会宁人。”
“我是会宁人,谁不说会宁好。”这话里有智慧,有真诚,有魄力,有感情。
是的,“我是会宁人”,是对会宁的认可;
“我是会宁人”,是对自己的定位;
“我是会宁人”,是对人民的承诺;
“我是会宁人”,是对情怀的抒发;
“我是会宁人”,是天南地北会宁人的精神密码,它将人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凝聚在那雷霆万钧的桃花山雄风之中。
千古桃花山,雄风永在,
情系桃花山,真情长存。
…
祖厉河三吟(散文二)
祖厉河如诗、如画、如酒,缓缓从我梦里流过,滋润人生,陶醉情愫,激发追求。我要为家乡的母亲河——祖厉河写支心曲,不歌流水,只吟多情。
美哉,祖厉河
好奇爱美是青春年少时的伴侣。记得在六十年代初,才去结识那虽闻名但不易发现的河流时,心情激动的比初恋赴约会还急切。当我去靖远师范上学时,与同伴们,从会宁出发,沿途经过会宁的甘沟、河畔、郭城,靖远的大陆、小陆。这些绿树成荫的村庄,像一串夜明珠镶嵌在银色带上。东面两山奇峰嶙峋,沿着祖厉河向北延伸。这年代的祖厉河汹涌而混浊,像一条巨龙奔向黄河。这是我第一次认识祖厉河的全貌,祖厉河和东西神奇的山,像一幅雄浑油画的丽影在我心中定格。
从会宁到靖远的平川大地犹如丝绒铺天盖地,而混浊汹涌的祖厉河就像一条迎风抖动的哈达蜿蜒而去,在蓝天碧野间镶出闪光的珍珠项链,使天地浑然一体,壮美得让人心醉神痴。当然,这条小河与黄河相比较似乎微不足道,但却是这天然油画中不可缺少的一笔,你看那沿河村庄的姑娘们,正倾听牧羊少年的云中笛音;你看那河流边上矗立的井架,正向姗姗来迟的现代化频频招手……让人在美的欣赏中境界得到了升华。
哦,大自然中并不缺少美的存在,而是缺少发现,更缺少体味。
奇哉,祖厉河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南唐后《虞美人》词中的名句,不仅言情,亦可状物,天下江河都是向东流,然而祖厉河却向北流淌,引起几多惊奇、几多遐思、几多传说。
美好的传说使小河更具神韵。其中影响最大的传说莫过于神女开河的神话,在古时候,神女路过祖厉县时,见到河沟干涸、草木枯黄、人畜断水的惨景后,心中十分焦急,便用神灵在米峡、王店、华龄等山下点水泉,泉水喷涌而出,成了祖厉河的发原地。从此,祖厉河有了水,而到下游由于土质含碱量太多成了苦水,人们叫“苦水河”。
我喜欢神话从善演绎风景,但更喜欢风景以真昭示个性,祖厉河美就美在水浑浊而又苦,有永远拥有性格鲜明的自我!
壮哉,祖厉河
我欣赏到祖厉河的美,我惊喜祖厉河的奇,更钦佩祖厉河的品格。
无论神话如何流传,实际上,它充满个性,而是以一泻千里的气魄向北挺进,奔向黄河、奔向大海,奔向执着希望的未来……
哦,这纤细自信的祖厉河,倒卷的浪花里拥抱着一颗坚韧的水晶心!从不自卑渺小,从不哀叹孤独,也不在“水向东流”的大自然规律和世俗见解中随波逐流,总是扬起信念的征帆,默默地走自己的路,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波折,也都勇往直前,决不徘徊迂回!矢志不移地把滚滚激情奉献给未开垦的处女地,奉献给不受青睐的山坡荒野,从不炫耀,从不停歇,一直为信念而鲜活奔流。
壮哉,祖厉河,信念的征帆从未被世俗的风浪吹落!我愿化成一朵倒卷的浪花,涌进故乡的母亲河,像从前一样向北滚滚奔流吧!
作者简介:张雨,张维奎,男,汉族,1941年8月出生,1961参加工作,北京人文涵授大学中文系毕业,副研究员。前二十年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与校长。后二十年当过县文广播局副局长兼县秦剧团书记团长、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科长及办公室主任、市图书馆馆长等职。从读中学开始,先后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散文、诗歌、论文等文章二百余篇(首),荣获省及国家级奖八项。退休后,先后参加全国各类文学艺术大赛多次,荣获多项奖励。同时,先后出版了《昨日的笔记》、《心田流韵》、《为人民放歌》、《星光散文集》专著。生平与业绩载入国家人士部出版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巨著。
🍀🍀🍀🍀🍀🍀🍀🍀🍀🍀🍀🍀🍀🍀
大型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