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 美好如昔
文/刘春宁
早上六点在关手机闹铃的时候,突然发现安卓系统自动更换了我的锁屏桌面,“七夕”两字跳到眼前,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张让人充满遐想的月夜星空图,一丝暖意陡然掠过眉心,提醒我今天应该过得有点仪式感。

生活向来都是需要仪式感的。细细想来,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每一个时期的人对“仪式感”的追求从没有过断代,春节也好,中秋也罢,浓厚的节日氛围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间的获得感和认同感,都整齐划一地坚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与向往的步伐!
七夕,这个古老的节日,被赋予了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后,已然成为我国诸多传统节日里最具浪漫气息的一个,山水田园中,男耕女织、素衣飘飘、脉脉含情,这样干净明亮的画风,诠释着封建社会人们对自由、美好的爱情观的渴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恋爱自由、婚姻不再被包办,七夕节伴随着牛郎和织女的凄美故事一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七夕节又被冠以“中国情人节”的名号,被越来越的年轻人追捧。古老的七夕节被商家包装成了一道“七夕经济”风景线,仍然被惯有的鲜花红包巧克力充斥,节日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其民俗文化并没有融入到活动中来,文化背后的服饰、实物、展演等的系列产业链并没有真正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举措在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不无正面价值,但是,这样的七夕节,其物质化的外壳与其节日自身的精神内涵还是剥离的。
在2006年的时候,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见其节日的传统文化意义深远。从汉代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每个地区虽然版本稍有不同,但其基本内容并无二致,大都借助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外衣,表现的是女性祈愿自己心灵手巧、祈求家庭幸福团圆的心意。 现在保留下来的七夕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只有在甘肃陇南地区还可以看到较为完整的、原汁原味的七夕节,在当地被称为“女儿节”,节日时长七天,其间吟诗赛歌、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特色民俗大放异彩,当然也少不了穿针引线的女红的比拼,真可谓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传统节日是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自然文化与人文精神是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但现实是人们往往只记住了流传下来的故事,而遗忘了相关的民俗文化。无可厚非,一些传统文化的消失是因为失去了它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壤,但是翻阅《凤翔民俗》,过去的七夕节也是有相当的群众基础的,基本内容与陇南、礼县一带的乞巧节有共通之处,都有女红内容、有祈愿活动,为何现在就消亡了呢?

凤翔是始皇加冕之地、赢秦创霸之区,九十年代就有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凤翔的姑娘手巧,那是众所皆知的,刺绣、草编、剪纸等等强有力的支撑着“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称号,随便哪一场盛会,足以让人意气飞扬!审视今年的节日,期待在下一个七夕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我们凤翔人自己独特的节日仪式感!
作者简介:

刘春宁, 1983年生,宝鸡凤翔人,基层文化工作者,喜欢读书、写作和旅行,致力于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寻得一份清欢,体会别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