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江口音乐文化
一、音乐的范围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1、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2、器乐是指完全用乐器演奏而不用人声或者人声处于附属地位的音乐。(包括:弦乐、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音乐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
江口本土音乐基本属于民间音乐和原生态音乐。传统的民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号子(包括搬运号子,打夯号子、农事号子、船夫号子、作坊号子等)。号子的节奏比较固定、沉着有力,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常常是一边劳动一边唱歌,用歌声来振作精神,减少疲劳,统一劳动节奏。
2、山歌(包括叙咏性山歌,谣唱性山歌—牧歌、田秧山歌等)。山歌曲调嘹亮、高吭、悠长、节奏自由、歌词生动、在山寨、农村与旷野中自由流传。
3、小调(包括谣曲、时调、舞歌)小调的曲调平滑流畅,节奏紧凑,装饰音用得比较多,曲式上多为单乐段体。
二、音乐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波传送到人们的听觉器官,而形成的一种感觉。物体作有规则的周期性的振动时,发出的音叫音乐。音乐是通过有规律的声音进行来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音乐有四个特性:音高、音值、音量、音色。音乐作品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需要,运用音乐的不同特性予以有规律的组合而构成的。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互相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的乐器的雏形。
可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上古的俗乐流传到现在,而还有资料可查考的就是《诗经》上的“风”“国风”“国者诸侯所封之城;而风者,民俗歌谣与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诗经》国风序文)。《诗经》上的国风一共收了十五国,可惜现在乐谱已经失传。
任何一种语言:包括音乐语言在内,都是传递特殊信息的密码体系。音乐语言与口头语言有相似之处,文字语言描写的是具体的物和事,音乐只描写人的心情,人的美丽或英雄气概,大自然的美丽。
三、音乐的作用
任何艺术的存在和具有生命力,必然是由于它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斗争,并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上,起着一定的作用。音乐自然也不例外,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我们通过音乐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很多情绪得到释放。
“音乐是前进的号角,音乐是战斗的鼓声”音乐十分美妙,她能反映表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她能激励人们团结奋进,努力拼搏,顽强战斗的勇气。
一曲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迅速激发了人民的抗日情绪和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掀起了一场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音乐洪流。那个时候只要听到有人唱这首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热泪,同情同胞,愤恨日本鬼子。
一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会令我们对国旗肃然起敬,对祖国充满信心和力量,对党和人民充满爱。
一曲《国际歌》就会令世界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和世界法西斯强盗,实现“英特纳雄耐尔”而热血沸腾。
一曲《我家住在梵净山上》就会把我们带进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幸福意境中,就会把游客带进游览梵净山的遐想中。可见音乐的魄力和音乐的作用是何其强大?有人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部都装在梵净山公园那振耳欲聋的音响里,一点没假,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才能放声高唱,欢歌起舞。
音乐是有“形”的,属于形象思维,对激活和充分发挥儿童的大脑右半球与逻辑思维的左半球能起到平衡互补。对开发儿童的智力、调剂大脑的疲劳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都离不开音乐,儿童从发萌起一开始接触的就是音乐。
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属于同等地位,他提倡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台湾教育界有句名言,就是“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根据调查,一般学音乐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比例很多,而犯罪的比例却非常小。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在开发儿童智力,陶冶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儿童的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
四、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华夏民族的祖先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和斗争中,不但发现了音乐而且还创造发展了音乐。从没有记录的口头传唱到有文字符号记录音乐,一直到后来引进五线谱,简谱记录音乐曲谱,使民间传统音乐得到传承发展,让中华五千年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1、最早的音乐形成在民间,但绝大部分民间歌曲的创作与流传是在农村,所以说民间歌曲是农民阶级的艺术是有根据的。
民间歌曲是最纯朴,最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它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一样地存在着,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并给人们以美感和教育。在音乐领域之内,民间歌曲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因为它是一切音乐作品的基础,对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关系至为密切。
民间歌曲,特别是在较久远的时代,像许多艺术形成一样,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大部份民间歌曲,只有旋律、没有和声,许多流传广泛久远的民歌,它们纯旋律的性质具有极其宽阔的包容性。
民歌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的留存是依靠口传,因为过去的作者和传播者们没有音乐记谱法,不可能把他们的创作通过写和读的方式来进行发布,很难发现知道谁创作和创作时间。名作家吉特瑞德茨这样写道:“一段民歌,很少有或绝对没有可确定的写作年、月、日,它的确切的创作年、月、日并不像一首艺术歌曲那么重要”。
民间歌曲它曾经父以传子地经历了很多世代,在民间都靠群众口传保存下来的,在变化发展中,结晶了亿万人民的感情,表达了亿万人民的意愿。
民歌本质是集体性的创作,是由群众所创造的,当然一首民歌最初必定有作者,而作者必为个人,不过它是由一个人首创之后,便由群众去润色,不断地被人们发展着,所以说民歌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歌曲,它是经常在流动着,它活着的日子,都是它被创造的日子,它死亡的日子才是它完成的日子。
2,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创造发明了文字,尔后才为文字记谱的产生,使音乐记谱保留传承打下了基础,使久远的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才能保留下来。
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论基础是五声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阶为准)。音乐是用乐谱来记录的,目前在世界各国所使用的乐谱大体上分为两类:文字乐谱和符号乐谱。在我国古代商、周朝(公元前一千多年)就曾经用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来记录宫廷里祭宴的音乐(雅乐)。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上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史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1、la、si。而在工尺谱中,对应西洋乐的调子则是:
调名 相当西洋乐的调子
小工调 D
尺字调 C
上字调 降B
乙字调 A
正宫调 G
六字调 F
凡字调 降E
中国最早流传下来的乐谱是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
周朝时期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春宫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1400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它音乐事务。—《周礼·春宫》。
可见我国历史上各朝代对音乐的重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传统的文字记谱法不能满足音乐记谱和大众普及音乐文化的需要,后来又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五线谱和简谱。目前在我国音乐记谱以及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采取了用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记谱法。
3、五线谱的传入:五线谱属于符号谱。五线谱起源于德国,五线谱的记谱更加细致、全面、准确,形成了稳定有效,完整的记谱体系。因此人们称五线谱为正谱。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1713年的《律吕正传》续编中的记载。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教士到中国传教新学的兴办和学堂乐歌的开发,五线谱在中国才逐渐流传。
4、简谱的传入: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于18世纪的法国形成,并于19世纪由日本传入中国。简谱由18世纪法国的大思想家卢梭首开其端。后经葛林、巴丽、谢威三人加以改进完成。1882年左右美国的梅森到日本讲学时,曾将这种记谱法传到日本。亚洲地区简谱最早流行于日本,后经日本传入中国后,经我国音乐工作者不断改进而被广泛使用。简谱又称葛、巴、谢谱式,简称谢氏谱式。由于简谱是用1、2、3、4、5、6、7这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记录音高低的,所以简谱也称数字谱。从起源上讲,五线谱要早于数字简谱。
五、江口本土歌曲
江口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创造了梵净山地区江口独特的本土民间音乐和原生态音乐。其音乐旋律优美抒情,通达流畅,抑扬顿挫,易于口传。渗透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各种风俗习惯之中。包括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建造、集会、求福、祭祀等方方面面,无所不及。词曲由浅入深,意韵悠远,引人入胜,经久不衰。随着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江口的本土歌曲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逐步得以挖掘,传承,整理发扬。江口县民宗局牵头组织成立了“山歌协会”“傩戏协会”“瓦寨锣鼓协会”“土家族”“苗族”“侗族”协会,还开展普及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对挖掘、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支持成立了“江口县民族乐队”“江口县彩霞飞扬合唱团”。并于2006年举办了“江口县首场山歌大赛”,以后多次组织了山歌大赛活动。还主抓了每年的端午节“龙舟”大赛和春节的“龙灯”“茶灯”(花灯)大赛活动。活动热闹非凡,人群爆满,把江口的群众传统音乐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其间组织挖掘传承了“瓦寨锣鼓”打击乐;收集整理出版了“江口县十大民间艺人”书籍。县政协2013年还收集出版了江口本土原创歌曲《好歌好曲》精装本。由于县委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音乐发展,江口的音乐不仅走向了国家在湖北利川举办的“全国土家族、苗族歌舞展演大赛”活动。杨秀虎和李万凤表演的“双金钱杆”音乐舞蹈还两次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江口本土音乐的风采;一小老师龙素芬也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演唱了本土歌曲《土家拦门礼》;江口“彩霞飞扬合唱团”在北京大剧院参加了本土原创歌曲《我家住在梵净山上》合唱大赛,拿下了金奖。《梵净山颂》还在天安门广场,万里长城,颐和园进行了宣传家乡的游客互动传唱,江口的傩戏2002年还应邀出席了日本进行表演。
闵孝老街的原生态《金钱杆》舞蹈,两次到省里参加比赛并拿下奖牌。江口的《瓦寨锣鼓》打击乐,也两次到省进行展演拿下奖牌。可见江口县委政府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和人民群众喜歌善舞的积极性是何其高涨。
(一)江口民间歌曲(包括本土原生态歌曲)
江口民间歌曲,主要依靠民间群众口头传唱,除专业人士收集外,一般没有乐谱,只有歌词(除即兴唱词外)。各乡镇地域差异虽有一点影响,但其主旋律基本一致,比较统一包容,据考证起源于隋唐时代。
1、山歌。是江口起源最早的民间口头歌谣,表现在山上放牛割草、田间栽秧打谷、休闲树荫河畔、街前市口,院坝庭落、儿女婚嫁、迎亲送客、上梁建造、民俗节气等方面。其歌简单朴实,情感诙谐,旋律高昂优扬。不仅有流传久远的优秀段子,大多都是随景生情的即兴歌词,没有“脑筋急转弯”的功底是不能取胜的,尤其是幽默风趣,插科打浑的扯谎歌。山歌是男女老幼皆宜的口头歌曲,可以个人独唱,也可以与人对唱,群众扎堆开歌场挑战唱,场面热烈欢快,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山歌曲调有:开歌场、山歌对唱、茶山情歌、情歌、看情郎、叶笛情歌、离别歌、相送歌、盘歌、扯谎歌、敬酒歌等。最为优秀的曲目有:“大田栽秧排对排”“高高山上长白岩”“冷水泡茶慢慢浓”“拣个石头试水深”“好花红”“太阳出来红彤彤”“高山清水塘”“山歌搭成五彩桥”等。
2、小调。江口的民间小调多为舞歌,旋律优美抒情,流畅平滑,多用于吉日喜庆和群众聚集的热闹场面,由于歌曲动听上口,也时常有人作为山歌单唱,江口的民间小调表现在春节、元宵的“龙灯”“茶灯”“蚌壳灯”舞和金钱杆舞的唱段中,最为著名的有“十一月采茶歌”“二十八宿闹坤阳”“十二月唱祝英台”“打十字”“十唱古人”“正月逢春好唱花”“贺元宵”“绣荷包”“五宣皇帝闹红灯”“一打雪花来盖顶”等。一般由一个人领唱,其它人伴唱或打合声,也可以多人同时唱,边唱边舞,有扇子舞、帕子舞、金钱杆舞等,形式灵活多样,深受群众欢迎。
3、哭嫁歌。哭嫁歌是在新娘出嫁的头两天,一家人在新娘的闺房中互相哭唱的歌曲。有女哭娘的,有娘哭女的,有女哭父的,父哭女的,有哥哭妹的,有妹哭哥的,有嫂哭妹的,有妹哭嫂的,有姐妹互哭的。此情此景,牵心挂肠,难舍难分,甚至有个别新娘不愿上轿的情况。歌词委婉动人,如:爹娘养女十八春,插柳只望柳成林,此时爹娘开金口,逼我出门好伤心……断线风筝飘得远,断绳船儿下了滩,婆家行茶过了礼,哥想留妹实在难,从此哥哥难管妹,妹到婆家把家安,家中的事有哥管,妹妹尽管把心宽……妹妹出嫁莫心伤,姑娘在家住不长,娘家只是滩头水,婆家才是蓄水塘……哭嫁歌唱完后,亲人们都要拿红包给新娘,安慰新娘,不过现在随着新生活、新文化的发展,哭嫁歌很少有人唱了。
4、伴嫁歌。在新娘出嫁头天的花筵酒宴结束后,新娘家就开始在堂屋张罗摆设唱伴嫁歌的歌堂。新娘和伴娘坐在歌堂正中的“上八位”上。歌堂上烛火通明,桌上摆满了各种糖果、茶水、烟酒。天快黑时,吹唢呐的“八仙客”就用 高昂喜庆的唢呐声打闹台,不一会来唱伴嫁歌的男女老少和看热闹的人们就会挤满堂屋。首先由媒人或者一熟练唱歌的长者开歌场,然后就一个接一个的唱下去,你方唱罢我接场,有时出现多人抢唱的场面,歌词生动含蓄,曲调优扬婉转,由正月一直唱到十二月。有唱感恩父母的;有唱姐妹情深的;有唱到婆家做一个贤妻良母孝敬公婆的;有唱感谢媒婆和骂媒婆的;场面真实感人,情到深处,泪如泣下。伴嫁歌一直要唱到夜深人静,直到新娘发轿时晨快到时方止。
5、丧堂歌(孝歌)。孝歌是在人死后,为死者守灵的亲戚朋友请人来为死者唱的歌。当地统称为“唱孝歌”。曲调优伤动人,悲悲戚戚。这音乐的力量还真的不能低估它,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音乐伴随着,这孝歌就一直在死者下葬前,陪伴着死者,净化着活人的心灵,听进去了哪个不流泪,鬼都不信。江口的孝歌,就唱词唱腔和音调旋律要说最好的,非官和黄岩莫属。
江口的孝歌曲目有:1、召亡魂,2、进孝门,3、五方挂榜,4、烧香,5、奠酒,6、孝茶,7、淋丧,8、五方滴酒,9、八洞神仙,10、盘问天河,11、十月怀胎,12、二十四孝,13、五谷根源,14、纸根源,15、封神上古人,16、十字唱,17、十八条好汉,18、三十六字,19、十亲十不亲,20、十二月相思,21、壹佰零三,22、过五关斩六将,23、又银卸牙,24、蟠桃根源,25、银子卸牙,26、寿星灯,27、唱十劝,28、插旗立案,29、收旗撤案,30、送鬼师,31、安神,32、辞丧指路,33、十殿阎王,34、倒鼓。
6、道教歌(道师《道场超度亡魂》唱词)
当地人死备殓后,道师开始为丧事道场超度亡魂(做法事)起,在开路、绕棺、辞灵、应七、破狱、入土、买山每个环节都有唱词,这就是道教中、道师专门的歌唱,具体表现在:1、请佛科,2、开路科,3、绕棺科,4、辞灵科,5、买山科,6、清水科,7、杂字经,8、筵净科,9、六根忏,10、悬旙科,11、破狱科,12、招亡科,13、观音科,14、贡天科,15、十王科,16、赈济科,17、对怪科(上),18、对怪科(下),19、送圣(神)科。
道场法事也是科科有唱词,只是道师口中念念有词,一般人听不懂,其实也是在歌颂神,驱逐鬼,祝福人,知恩图报,人间冷暖不忘怀的情景中,如开路唱的:《海众慈悲,举扬圣号》,稽首皈依佛法僧三宝,三宝、三宝慈尊,给孤长者捨祗圆布满、布满、布满,金砖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超度生死度亡魂,早得、早得生天,若人若人皈依佛法,僧三宝不随不随三途,南無(喇嘛)证明师菩萨、摩诃萨。
打绕棺唱的《报恩赞》
天、天、天高万丈启祥云,日月共星斗,闪电与雷声,朝朝蒙天佑,无路报天恩,念报答天恩。地、地、地生万物养凡民,城隍共社庙,土地与龙神,朝朝蒙地佑,无路报地恩,念报答地恩。君、君、君王有道座龙庭,朝常并宰相,文武与公卿,朝朝蒙君佑,无路报君恩,念报答君恩。亲、亲、亲生父母养育恩,十月怀胎苦,三年哺乳情,朝朝蒙新训,无路报亲恩,念报答亲恩。师、师、师尊垂训教,五经圣贤千万语,得善孝为先,朝朝蒙师佑,无路报师恩,念报答师恩。南無报恩德菩萨,摩诃萨。
7、佛教歌曲:江口是座落在享有“四大皇庵、四十八角庵”的佛教圣山——梵净山下,受佛教文化影响较大,境内现存寺庙较多,晨钟幕鼓,香火不断,自然也少不了一天到晚的佛教音乐。但是寺庙中的所有佛教音乐都是由外面传来的。目前只有一首由“江口十大民间艺人”石建明先生创作的佛教音乐歌曲:《梵音袅袅天女来》,已被收录在县政协出版的《江口好歌好曲》中。歌词是:雾幔卷玉宇开,缥缈乾坤界,启开明月镜,端正梳妆台,身着彩霞衣,腰系鲛绡带,高梳凤凰髻,紧扣驾云鞋,轻移莲步上瑶台,听命花主差,飞向梵净山,梵净佛光照,天女驾云来,离宫阙下玉阶,金顶蘑菇降云彩。百溪泻珠玉,峰峦叠翠黛,草木天一色,稻谷黄金海,依山傍水美村寨,南箕北斗巧安排,昼夜日月照,四季百花开,金身弥勒慈悲怀,普度众生渡苦海。晨钟响山谷,暮鼓传四海,朝山拜佛保平安,五谷丰登传万代。
8、傩戏歌曲。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江口傩堂戏,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民宗局挖掘保护下,得以较完整的传承下来,还成立了专门的“江口县傩戏协会”。每年在大型的祭祀活动和春晚演出,以及游客观摩时,傩戏协会都要参加表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傩戏由戏、技、艺三部份组成。其中戏和技中都有大量的傩戏音乐唱腔。傩戏唱腔独特,既有传统京剧音韵,也有当地本土音调,武生唱腔气势恢宏,有驱鬼除恶之势,配以面具,让人敬畏,文生书香意气,亲民通融,让人心情抒展。傩戏的唱腔都穿插在戏中,在傩技表演的上刀杆科也插有唱腔,具体傩戏唱曲表现在正戏二十四则:1、开洞,2、押兵仙师,3、秦童八郎,4、双先锋,5、开山,6、 掐时先生,7、铁匠,8、巡海接师娘,9、梁山土地,10、笑和尚,11、钩薄判官,12、庞氏女,13、龙王女,14、七仙女,15、孟姜女,16、韩湘子化斋,17、解带封官,18、钟旭斩鬼,19、关公斩蔡阳,20、白虎堂,21、打罐封官,22、米建游宫,23、仙伯访友,24、烧酒玩龙。
插戏12则:1、叫花子盘学,2、赤谷子编筐,3、二八爷归家,4、武家坡,5、皇都会,6、邱福采桑,7、席棚击掌,8、杜相公回门,9、胡大爷戒赌,10、张哨子打鱼,11、王大娘补锅,12、借妻回门等。
(二)江口少数民族歌曲: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交往中,通婚联姻,交汇融合,少数民族汉化程度较高。汉族同胞会唱的歌,跳的舞,过的节和一些风俗习惯,其它民族也同样适应着,但有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至今还保留着不能替代。
1、侗族歌曲:江口的侗族有两万多人,以风景秀丽的文化自然村寨寨沙为主,至今保留着侗族的风俗习惯,和侗族喜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文明风尚。她们独特的歌曲有《拦门酒歌》、《敬酒歌》、《嘎不经》(大山真美好)、《嘎善念》(三月布谷催春忙)。《敬酒歌》歌词是:贝靠能嘞,贝靠能能,欧坝骂嘞,欧已坝骂久靠能嘞,尧定杯乃贝赛烈嘞。
《嘎不经》歌曲大意是:大山真美好,遍山绿草百鸟叫,春来百花开,冬去松竹悄,人在画中游,处处歌声飘。
《嘎善念》歌词大意是:侗乡三月好风光,布谷声声催春忙,河边杨柳发新芽,侗乡处处打田下禾秧。插秧时节莫错过,秋后禾谷装满仓。
侗族歌曲情真意切,抒情优婉,穿透力强,还加有合声,有侗族大歌的风采,至今寨沙侗寨在接待游客和节气喜庆表演中,都还经常演唱侗族歌曲,伴着侗琵琶弹唱舞蹈,深受海内外游客欢迎。
2、羌族歌曲。我县羌族因为历史战乱逃亡,几经辗转由四川阿坝迁徙来到我县边远的高山漆树坪定居,至今已经几百年了,现在生活平安幸福,人口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四百多人了,羌族同胞独特的传统民族歌曲被保留了下来。现在江口的羌族同胞每逢过羌年和其它节日,包括有游客参观到访都会欢歌起舞,放声高唱羌族歌曲,欢快流畅,明亮清晰的歌声会把你带进羌族同胞幸福美丽的山寨中去。
我县羌族独特的歌曲有《拦门酒歌》、《酒歌》、《劝酒歌》、《醉了金秋》、《欢乐的沙朗》。下面是《欢乐的沙朗》歌词:牵起手来哟唱起歌,拉开呢圆圈跳起沙朗,沙朗沙朗欢乐的沙朗,充满山寨芳香,沙朗沙朗古老的沙朗,充满新的希望,跳起沙朗呢,我们舞步粗狂,沙朗沙朗我们歌声嘹亮,美好的日子地久天长。
《醉了金秋》歌词:
若音波热瓦亚西若,若音波热瓦亚西若,亚瓦亚西若呀,热瓦亚西亚西,热瓦亚西亚西若,热瓦亚西亚西若呀,金金瓦瓦,瓦瓦嘞撒色齐撒,撒撒色齐撒啊。
3、土家族歌曲:
江口的土家族歌曲以“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为代表,种类齐全,函盖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江口其它民族的山歌相通。情歌、劳动歌、盘歌、敬酒歌、送客歌,尤其以云舍的《拦门酒歌》和接新娘抬轿子的《崴轿歌》较为独特出名,在土家族流行的山歌有《大田栽秧排对排》、《高高山上长白岩》、《冷水泡茶慢慢浓》、《拣个石头试水深》等,土家族热情豪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些都体现在歌词里。如云舍的《敬酒歌》唱到:“客人来了大天晴,真心只有妹真心,没有什么好招待,倒杯米酒敬你们,再无二心敬别人……”;《送客歌》唱到:“大路不平你慢走,小路不平你慢行,路上人多我不送,回家莫讲妹无情,送哥送到这条河,手捧凉水给哥喝,送哥送到大桥头,桥头有个红石榴,送哥送到五里坡,再送五里不嫌多,爹妈问我哭哪样,渣渣落到眼睛头……”。歌词朴实情浓,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三)江口现代创作的歌曲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江口热爱音乐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口各中小学的专业音乐教师,县文化部门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民间热爱音乐的乡土人才,越来越多。他们创作了无数的迎合时代发展,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先进人物,赞美家乡,赞美梵净山,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及校园、企业等正能量的歌曲。
为推动江口的音乐事业发展,促进文明开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些歌曲被各报刊杂志、音乐众书、网站收录发表和散落民间的达数百首之多。其中被发表在中国作曲网、中国简谱网、优酷网、腾讯网、贵州原创音乐网、县音乐平台、《梵净山杂志》、《贵州民族报》、县政协出版的《好歌好曲》等音乐平台上的歌曲就有近两百首。其中结合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脱颖而出的优秀歌曲有龙超、江子创作的《叫一声扶贫干部》;蔡邦辉、吴海燕创作的《村里来了伙年青人》;结合抗击新冠肺炎、激励全民抗疫高潮脱颖而出的有:肖曲创作的《逆行天使》;吴成周创作的《因为有爱》;蔡邦辉、罗应权创作的《我们都是战士》;李莉、肖曲创作的《注定不凡》。这些歌曲都被编辑成舞蹈在市、县及下乡演出,对党的中心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激励作用。歌颂家乡,歌颂梵净山的歌曲较多,其中最优秀的有袁刚、杨秀杰创作的《我家住在梵净山上》,饶绍君、张文创作的《佛光之恋》,周远鹤、韦可胜创作的《美丽江口》,滕建杰、杨秀杰创作的《贵州有座美丽的山》,饶绍云、吴志伦创作的《手搭凉棚望远方》,吴志伦、张文、卫建和创作的《土家崴轿歌》等。
六、乐器
伴随着音乐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有节奏的、有动感的、有情感地展现拓宽音乐的效果与作用。聪明的祖先在创造音乐后,又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乐器,把音乐推向了一个辉煌的台阶。
1、民族乐器。江口的乐器也随着历史的进步、变迁而发展成多样化。学习爱好乐器的人们也越来越多,重视音乐教育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小的五、六岁,老的六、七十岁都在学习各种各样不同的乐器,可见江口的音乐文化的发展普及变化是很大的。目前江口的民族乐器有二胡、笛子、箫、秦琴、凤凰琴、三弦、板胡、京胡、高胡、革胡、木叶、唢呐、牛角、侗琵琶、芦笙、葫芦丝、古筝、排萧、埙、口笛、碰铃、木鱼、大锣、小锣、单锣,钹、鼓、铜擦、板鼓、腰鼓、快板等。
2、西洋乐器。江口的西洋乐器有钢琴、小提琴、小号、长号、萨克斯、口琴、吉他、手风琴、黑管、杨琴、电子琴、架子鼓(打击乐器)、洋鼓、非洲手鼓等。
江口现在各中小学,都配有专门提供学生学习的乐器室,乐器种类也比较齐全。搞得好的有江口县二完小,他们还专门举办了一场乐器节目展演,把“铜仁锦江民族乐团”和“江口县民族乐队”都请去上台启发示范演出,对音乐文化进校园起到了推动作用。江口县文化馆及各乡镇文化站都有门类齐全的各种乐器。供广大群众排练节目演出需要。除此外,江口还有七、八家培训儿童的各类琴行。其中以钢琴、吉他、古筝、二胡、架子鼓、声乐为主。不少经济宽裕、重视音乐教育的家庭都购买了钢琴、吉他、小提琴、葫芦丝、古筝等乐器。民间有乐器的人就更多了,丰源国际申雄贵一个人的房间就不下十种乐器,哈哈!可以说江口就是一个乐器之城。
3、打击乐器。江口的民族打击乐器有“瓦寨锣鼓”(其中包含大锣、小锣、单锣,钹、鼓)铜擦、板鼓、腰鼓、碰铃、木鱼、快板等。
西洋打击乐器有架子鼓、定音鼓、大洋鼓、小洋鼓,非洲手鼓等。
打击乐器不仅仅是为合乐伴奏,也可以单独的创造出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音乐节奏来。特别是江口的“瓦寨锣鼓”,呼之欲出的“千军万马”,不绝于耳的非凡音响,让人耳目一新,其中表演的曲目有:薅草锣鼓,打溜子(包括:辽子、剪刀架、123、牛擦痒、双夺五子、单夺五子、双凤点头、单凤点头、双公牛、八哥洗澡、翻山跃、一柱香、燕柏翅)。
傩戏表演的锣鼓打击乐有:7锤、8锤、9锤、两节瓜、鬼挑担、起板、321、豹子头。
龙灯锣鼓有:龙摆尾。
丧葬锣鼓有 :绕句子、哭丧波、放三炮等。
4、乐器制作民间艺人。江口历史上人才济济,其中不泛爱好乐器和制作乐器的民间艺人。他们的制作工艺和国家商店卖的乐器一模一样,很难分出谁是专业制作的。最为出名的有小提琴制作民间艺人朱爱平,二胡制作民间艺人陈思权,板胡、京胡制作民间艺人沈佳荣。
作者:蔡邦辉 手机15685462098
2020年10月20日
点击下面阅读:
【蔡邦辉的诗歌.诵读】璀璨的华夏文化
【歌曲】妈妈快回家(这首歌曲缺一个歌手)
蔡邦辉,男,土家族,中共党员,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民宗局退休职工。
本人自幼热爱文学艺术,对音乐情有独钟。小学五年级学会拉二胡;初中可拉完刘天华全部曲目。70年入伍在部队文工团从事专业演出和曲谱创作工作。77年回地方参加工作后,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县、区、乡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并参加过地区和省以及全国苗族、土家族文艺节目大赛和国家大剧院演出活动。多次到市、县参加小提琴、二胡独奏演出。创作的歌曲及写作报道曾在《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西南向导报》《五溪》刊物,《铜仁日报》江口县《梵净山》刊物,江口县政协主编的歌曲集,国家作曲网,中国简谱网,音乐乐谱网,贵州原创音乐上发表过。制作的几百部视频作品在优酷网,腾讯网,土豆网上发布过。论文作品两次被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及“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研讨会”点名专题发言。曾参加为《西南向导报》记者。曾荣获江口县歌曲创作奖。本人经常参加音乐创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播正能量作微薄贡献。
资料来源作者,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创,如有侵权,请提醒删除。
平台:阳光与生命
❶ 原创诗文艺术故事感悟梦想与你的简介相片等投稿信箱:ygysm123@163.com。7天内,5元以上赞赏的50%回馈作者。QQ群:141931320。稿费及其他合作电话:15086328452(微信)。
❷ 本期编辑:南方豺狗
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