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友好的新疆人说声“谢谢”
文/刘巧玲

走进芒崖,就步入了辽阔新疆的南部,此后,我就见到了很多长得“另类”的新疆人:他们身材魁梧、体毛发达、眼窝内陷、眼睫毛长、大眼睛、高鼻梁、头发略带自来卷……
十多天,接触最多的也是新疆人,好客的新疆人的品质也象辽阔的疆域一样宽广、淳朴,让人相处起来很舒服。那一幕幕感人的印记,如幻灯机留下的碎片,时隔多日,仍历历在目。

镜头一:在新疆,无论走到那个市、县,检查是必修课。每次检查都觉得警察态度和蔼、责任心强、且超级有耐性。
测体温,查验行程码、身份证,然后就是用摄像头储存个人信息。履行完公事,他们都会和言悦色提醒你:“带好口罩,系好安全带,路上慢行。”
由于语言障碍,总听得是懂非懂,再问一次,他就诙谐地开玩笑,说:“请带好口罩,要不就留下你,给我们做饭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有人也打趣地和他逗乐子:“那不会做饭怎么办?”
他说:“那大哥娶你做什么?”
气氛一下融洽了很多,感觉警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生硬、严厉的代名词。

镜头二:在新疆吃、住、行,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
从塔县到阿克苏,一天走了近800公里,人又困又乏又饿。好不容易发现路边一家羊肉面馆,决定吃顿饭,顺道休息一下。看到菜单上有酸菜,又想起自己上火,嘴角都烂了,于是决定买一碗酸菜汤,卸卸火。
给师傅说几次,他听不懂,于是就用手指着自己的嘴角,比划着说。这下,他心领神会了,很快把自己熬制好的酸菜汤端了满满一大碗,里面还加了很多味道鲜美的酸菜,让人觉得很实在。
我忙说:“谢谢!”并问:“付多少钱?”
他摇着手,答道:“不要,不要,你们吃了这么多饭,给的钱够了。”
给别人提供尽可能的便利,让自己的生意火火,也让人与人的距离不在生疏,在外犹家,舒服、温暖。

镜头三:在新疆,给车加油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一般而言,不仅要检查车的后备箱,除了司机一人携身份证进入,其他人一律不得进入加油站内。
那天下午,去和田的路上,赶了一整天的车,加上前夜没有休息好,人很难受。检查人发现我有气无力的,他告诉我:“一会儿你就别下车了,他问你,你就说不舒服就行了。”按他的嘱咐,我享受了“特权”,陪司机一同加了一次油。也验证我长期以来的认知:人都挺好的!

镜头四:从且末出发,同行的一位哥哥,加完油正准备离开。
一位好心人指着他的车子说:“你的车胎出问题了。”他仔细一瞧,果不其然,前轮扎了一个大钉子,轮胎都瘪了。于是,他很快找到了附近的修车行,补了胎。
后来他感慨地说:“新疆人真好,幸亏及时发现,要是走在半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那就麻烦大了。”

镜头五:在大柴旦西台附近,我们的车子也出了问题。去西台唯一的修车行修理。修车人认真地查找原因,一会儿钻到车底,一会儿打开前盖,辛苦、忙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问题找到了。可由于他们只补胎,没有匹配零件,没办法修理。他建议我们去其他地方修。
耽误了很长的时间,天色已晚,几个热心的同伴,去附近给大家弄吃的。回来后,没地方吃,于是又打算借他们的修车行用用,他们慷慨地同意了。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一种无言的暖,温润着大家。临行前,大家不仅把饭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把我们买的哈密瓜送给他们些,算是感谢了。

镜头六:住在喀什如家酒店,酒店给顾客免费做核酸。下午想去转,服务员知道了,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景点的名字,距酒店的路程,有那些特色美食……还有注意事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可能在喀什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城市,人人都是导游员,他们用诚实、热情、好客诠释着最美的全国文明城市喀什精神 风貌,很欣慰,必须给他们点赞。
镜头七:来到盘龙古道,欣赏完600多个弯的网红公路,已经头晕目眩了。真不想再走回头路,就试探问执勤警察:“返回,还有没有其他路可走?”
他告诉我们:“不仅有,路况很好,沿途的风景很美,值得一看,唯一不好的就是比返程多了些路。”

看到烈日高照,他还穿着厚厚的隔离服,热的挥汗如雨很辛苦,我们也很心疼,于是由衷地说:“警察同志您们辛苦了,这是一点心意。”车上的人都把自己刚买的唯一的一瓶矿泉水都塞给了警察,看着他怀里抱得满满的水瓶,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他也连连说:“谢谢!谢谢!你们的理解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值了!”
记忆里的花絮太多太多,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只能用只言片语来表达一个陌生的旅游人对大美新疆的热爱和喜欢,再次郑重道一声:“友好的新疆人,谢谢!有你们的无私付出,这个城市才更加的靓丽。”

刘巧玲,一位文学爱好者,作品多见于《中国乡村》《首都文学》《中国文化报》《江山文学》《荷塘月色》《越南西贡解放军日报》《陕西文化网》《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西安银川头条》《九天日报》《沧州晚报》《天门日报》《延河》《秦岭文学》《宝鸡日报副刊》《西部文学》《宝鸡散文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