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自拍
每次的医师节来临,好想用文字去表达对颜俭民老师的崇敬之情,总是因为锁事繁忙而被耽搁。
颜老师是七十年代从第四军医大毕业的,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曾用精湛的外科技术抢救过无数例战士的生命。
他转业到县卫生学校后,担任附属医院院长职务。他的谦诚和良好的外科技术以及军人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深感崇敬之情,就算分别三十多年,也从未逊色。
和颜院长的相识是我生命中最美的奇遇。记得我刚出道时,在老家邵阳市某区卫生局取得了行医资格证书,在县城新开了一间小诊所。
那是一个初冬的上午,天气有点寒冷,他穿着一套旧军装,背着一袋约二十斤重的大米,“呵呵”的笑着将米放在我诊所的门口,然后坐在我的诊台对面和我攀谈起来,当知道我在整容外科上有点研究时,便直接邀请我去他在任的附属医院“共同学习”。这时,我才知道他是我们县卫校附属医院的院长。
每当回忆起那温馨的片段,犹如清晨托起的一片晨曦,仿佛能打开一百个心结,让自己再次穿越三十多年的时空。趁今日有空,写下这一段杏林春暖的故事做为备忘录。
思念,就好比束缚在心田里的禾苗,以缀满墨水的笔为锄,用充满韵味的词做为营养,让它无拘无束,茁壮成长。
田中蛙鸣将稻花的喜悦写在夜的皱褶中,而我把挂念藏在每天诊疗病人的笔尖里。在清晨朝晖的美丽中,习惯去寄存一片片温暖记忆的碎片。自从那天毅然放弃自己的诊所去附属医院和颜俭民院长出入手术室后,他让我重新反复练习外科打结,练习刀口、刀背、刀柄的使用技巧。不知用了多少卷缝合丝线,不知割了多少个猪头皮和猪肚子,切了缝,缝了又切。叮嘱我重新学习人体解剖学,并要求我去学校的解剖教学室反复摸索、实践。他常常对我说:做医生这个行业,要就不做,要做就必须去做好,多去想想病人的痛苦。并赠我一句座右铭:“一心一意为患者,不提供没有八成以上把握的诊疗服务。”
他对医院里每一个医生的高要求和对所有患者的那分责任,总是写在智慧的额头上,写在时光深深浅浅的辙印中,写在他那总是“呵呵”的笑容里。
分别三十多年,曾经千方百计想去找到他,因为社会的快速变迁,总是未能如愿。唯有希望用一朵充满诗意的白云,擦亮他在我心中有点模糊的面容。希望用我心灵的蜡烛去照亮那个总是穿着旧军装、低调为人的样子,点亮远方那对深度近视的双眼,协助他在无影灯下用一双妙手,给患者点亮满天的星辰,为患者弹奏再次向往人生的韵律。
每当因为思念而难以入睡的时候,便去西江打捞一桶月光,把它铺到书房,做成尘世最洁净最柔软的宣纸。用最漆黑的夜色作为墨汁,用心灵做笔,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画一付美丽的云朵,以秋风为动力,用对患者的承诺做为翅膀,飞去他工作的地方,再次向他学习,学习他的医术,学习一个退役军医的那种正直、刚正不阿。
患者生病是天灾,是不幸,但若能遇见颜院长那样有悲悯心肠且医术精湛的良医,却是一种“柳暗花明”。
“一心一意为患者,不提供没有八成以上把握的诊疗服务”这句话我永远铭刻在心头上,尽一个学医者该尽的责任。
他常常说:病人生病是不幸的、痛苦的,他们中间很多人因为长期治病而导致了贫穷,做为一个有良知的医生,不可以去耽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一直以来,我一直按照颜俭民老师这个“行医准则”去为患者服务,做到“不懂则不医,能医当尽力”。
颜俭民是我曾经的院长,更是我的老师,他用自己的满腹知识和良心去践行一个医生的职责,感动了患者,更感动了我。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美德即医德,就像一条宽广的河流,越深越静。
2021.8.18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