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淼之龙
"毛主席派人来看捱班"——中央访问团在瑞金
(今年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
1951年的夏秋之际,新中国还不满两周岁,国家正百废待兴,又遭逢抗美援朝,中央人民政府仍于此时组织了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和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分赴各地访问老革命根据地人民。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中央访问团的身影早已从人们的视界中淡出。然而,他们在红都瑞金的活动与影响,却通过接续不断的革命传统教育,长久地铭刻在瑞金人民的心中,成为一种集体记忆。

谢觉哉率访问团抵赣1
欢迎中央访问团

谢觉哉团长在瑞金沙洲坝访问原红军第一军一师一团杨金鸿烈士的六十九岁老母亲时,她激动地拿出了冒着生命危险所保留下来的红军烈士家属证,叙述她儿子英勇牺牲的经过。
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团长,由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政务委员兼内务部长的谢觉哉担任。苏区时期,谢觉哉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兼中央政府内务部长。由谢觉哉担任团长,这可不是事有凑巧,而是精心安排。访问团下设9个分团,分别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湘鄂西、湘鄂赣、湘赣、鄂豫皖、琼崖、粤东、川陕边等革命根据地进行访问。
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自然成为中央访问团的重点访问地。瑞金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为迎接中央访问团的到来,做了必要的准备,举其要者有:兴建了位于城东人民广场北侧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修葺了人民广场主席台,完成了全县革命烈、军属和革命残废军人登记及发牌发证工作等。
1951年8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总团在团长谢觉哉率领下,来到瑞金。这一天,天清气朗,阳光灿烂,瑞金人民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中央访问团的到来。在离城三十里外的路边大树上、石头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标语,上面写着“欢迎中央访问团!”“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文字。民兵们三个一组、五人一队,打着红旗,拿着红缨枪,站在路旁翠绿的山岗上,向访问团的同志敬举手礼。人们奔走相告:“毛主席派人来看班(瑞金客家话,意为“我们”)哩!”访问团步行入城时,夹道欢迎的人群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鼓掌声,紧接着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待到回过神来,人们才觉得泪眼模糊,嗓音也有点嘶哑。
目睹此情此景,访问团的同志深为感动,个个眼含热泪,频频挥手,向群众回礼。其实,就在到达瑞金之前,一股亲切、激越的感情就激荡在他们心中。“这种感情是幸福的,有如儿子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从内心感到温暖和体贴。这种感情是实际的,因为在这里我们将要了解许多事物和革命道理。”——随团访问的一位名叫陈牧的作家,在他于一年后出版的《南方老根据地访问记》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他们共有的心情。


《南方老根据地访问记》
8月25日,瑞金各界欢迎中央访问团大会在人民广场(四中隔壁又称人民会场)隆重举行。会前,中央访问团在革命烈士塔前肃立默哀,表达对烈士的悼念与崇敬。会上,中央访问团的领导同志代表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向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瑞金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亲切的慰问,并将一面绣有毛主席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锦旗,赠给瑞金人民。是时,数万群众报以暴风雨般经久不息的掌声,还有一阵阵的口号声。时年80岁的革命烈士家属钟老太太,拉着她的小孙子,走上了主席台。她激动地说:“昨天毛主席派人到我家来慰问,我高兴得一夜没有睡着觉。今天要在这里讲讲高兴话⋯⋯”然而,她太激动了,竟然只会笑,却讲不出话来。憋了好一会儿,最后才高呼“毛主席万岁!”“老苏区人民光荣!”的口号结束了她的讲话。
瑞金的代表在欢迎大会上讲话,除了对党中央、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表示衷心感谢外,还宣读了全县人民写给毛主席的信。信中表示要牢记毛主席的叮嘱: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要在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的爱国运动中起积极作用,更努力地开展抗旱除草工作,保证完成增产捐献任务,以此来感谢党和毛主席的关怀。
把毛主席的关怀送到家

访问团参观瑞金沙洲坝毛主席的故居


毛主席题词
中央访问团到达瑞金后,不辞辛苦走村串户,代表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对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革命残废军人以及长期坚持、支持革命斗争的人民群众进行亲切慰问;向他们赠送了毛主席像、题词和纪念章、慰问信,以及别的礼品。礼品并不贵重,但在瑞金人民眼中却特别珍贵。看着毛主席像,就像见到毛主席本人,好亲好亲。
是啊,自从1929年2月毛泽东领着红军来到瑞金以后,瑞金人民跟着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闹扩红、忙支前、勤耕种、争时光,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笑容一个比一个灿烂,大家就把他记住了。有的老人、妇女记不得他叫毛泽东,但记得他是毛主席。许多人不知道毛主席,还有朱德、周恩来等领袖人物做的革命大事,但熟知他们爱群众、爱劳动、艰苦朴素、平等待人的各种故事。
瑞金人民长久记得毛主席,还因为大家相信他、信赖他。1934年10月初,红军撤离瑞金长征前夕,毛主席对沙洲坝群众说:“老表哥,好好生产,坚持斗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毛主席走后,沙洲坝人就把他用过的东西如茶盅、瓷鸽、花瓶、文件箱,用稻草包扎好埋在地下,准备毛主席回来再用。那口由毛主席领着大家开挖的水井,也成了沙洲坝人的重点保护对象,使地主还乡团的毁井企图始终无法得逞。
瑞金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说的是红军长征前夜,毛主席召集红军指战员和地方革命干部开会,告诉大家:“现在我们离开中央苏区,不是革命失败了,而是我们要把革命的种子撒到全国去。我们是一定要打回来的!”有人问红军几时回来,毛主席说:“三五年吧,我们就回来。”从此,瑞金人民不管再苦、再难、再危险,都以“毛主席、红军一定会回来,好日子一定要再来”的话相互勉励,坚持斗争。终于在十五年、三个五年后,迎来了当年的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第二次解放。因此,瑞金人总说毛主席说话算数、真灵。
许多老表把刚刚拿到手的毛主席像贴到堂屋正面墙上,两旁配上一副大红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表达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中央访问团的同志眼见耳闻此情此景,无不为之动容,为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的骨肉情深,为瑞金人民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争意志而铭感肺腑。
中央访问团还为老根据地人民带来了医疗队、电影放映队、文艺宣传队。医疗队给群众免费治病,并进行健康普查和普及卫生常识。电影放映队给群众免费放映电影,开阔群众眼界。文艺宣传队除送戏送歌舞曲艺上门外,还收集文艺创作素材,给革命遗址和老英雄模范等照相。这些举措,受到老根据地人民热烈欢迎,也创造了当地的许多“第一”。
留在瑞金人民记忆深处的有,中央访问团医疗队不怕脏不怕臭,尽心尽力医治瑞金城乡随处可见的癞痢头、打摆子(疟疾)、黄肿大肚(黄疸)等疾病,并且热情培训本地医护人员,留下一支不散不走的医疗队。电影放映队让瑞金人民破天荒看到了电影,不仅看了《钢铁战士》、《翠岗红旗》等故事片,还看了新闻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文艺宣传队在人民广场的戏台上演出了宣传土改、婚姻法的文明戏,拍摄了许多瑞金境内的革命旧址照片,召集了多个小型座谈会或走访老干部,收集到许多革命斗争故事。所有这些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让瑞金人民感受到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又通过中央访问团让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了解到民心民情,以及瑞金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从而为瑞金生产的恢复、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切合实际的思路。

革命的圣地英雄的人民

1951年瑞金沙洲坝红井


毛主席像章
在中央访问团成员的眼中,瑞金是一个美丽的山城。“明亮的、弯曲的绵江,环绕在她的周围,巍峨的红军纪念塔(按,应为龙珠塔)耸立在她身后的高山之巅。西(按,应为‘南’)面的笔架山和绵亘在她周围的群山,都衬托得使她更加雄伟和庄严。”(《南方老根据地访问记》)当然,使瑞金显得雄伟、庄严、神圣的,还数那些记录着中国革命成长历程的革命旧址和遗迹,以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和传说。
中央访问团在叶坪——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最初的所在地,参观访问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兼中央政府办公厅旧址、国家银行旧址和列宁亭、公略亭、博生堡等遗迹。在沙洲坝,中央访问团参观访问了中央政府旧址、二苏大会址、毛主席故居、红井,以及中央政府的土地部、工农检察部、财政部旧址等。每看一处,都激起了像谢觉哉这样的亲历者的亲切回忆和浓烈感慨,也引发了众多第一次到瑞金的访问者的惊叹与深思。大家议论得最多的是这么两句话,一句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来得实在不容易!”一句是:“老根据地的人民实在是太好了、太伟大了!”
是啊,不说别的,不说当年瑞金人民怎样倾其所有支援革命战争,光是红军撤离瑞金后,瑞金人民遭受了怎样的摧残迫害,又怎样冒死保护红军留下的一石一木、寸纱寸布,就足以深刻理解上述两句话的含义。
《南方老根据地访问记》有这样一段报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金全县总人口为33万,但据现在统计,只有222355人。少了的人到哪里去了呢?据调查,这些人口除了近三分之一的人随红军长征之外,其余的大都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或被迫流亡他乡。在瑞金河北街南门岗谢家祠,一次就枪毙了500多人。武阳围这个地方,因为农民运动开展最早、游击战争坚持最久,先后被屠杀的竟达700余人。
但是,瑞金人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坚信红军会回来,反动派的日子长不了。中央访问团在沙洲坝了解到,这里有个叫黄秀英的妇女,原本是个童养媳。苏区时,她参加了革命,在乡苏政府担负妇女工作。红军走后,她把毛主席故居的东西隐蔽后,就到南面山打游击去了。后来,她因掩护战友转移被敌人捕获,敌人劝她“悔过自新”。她义正辞严地回答:“这天下红的是我们,白的是你们,红是一定红的,白的绝不久长!”为此,她受尽了敌人的种种酷刑,十个手指被刺上20枚针,两个乳房也被刺了十根针,背上烧蚊香,胳膊上插了猪鬃洒上煤油用火烧,最后还过了电。但她宁死不屈,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她才重获自由。解放后,她很快又参加了革命工作,在乡里做生产委员。大家都由衷地称她为“女英雄”,推选她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中央访问团在武阳也听到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这里有个农民叫刘礼祥,他的父亲是苏区时的扩红模范,曾经得到苏维埃政府颁发的“扩红模范”红旗。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要他交出这面红旗,但他相信“红军一定要回来”,死也不肯交出。最后,他被敌人施以“打地雷公”、“灌辣椒水”、“坐飞机”等酷刑致死。临终前,他把红旗交给他的儿子,嘱咐道:“这面旗是毛主席给我的,毛主席和红军一定要回来。等他们回来了,你把红旗给毛主席,说我为革命牺牲了。”从此,刘礼祥精心保藏这面红旗,直到解放后将它交给政府文物部门收藏,完成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
这样的故事真是多如牛毛。透过它们,人们能看到、感悟到什么呢?还是让我们听听一首歌吧。
瑞金游击队队歌唱道: “白塔巍峨矗立,绵江长流向东;红色儿女前仆后继,任凭血雨腥风。红色人民永远怀念毛泽东!”中央访问团的同志听了说:“这就是瑞金人民的斗争意志,这就是瑞金人民坚定的胜利信念。任凭什么力量,也动摇不了这个像钢铁一样的意志和信念。”
1951年8月底,中央访问团在瑞金逗留十来天,完成了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托付的任务后,依依不舍地告别瑞金,踏上了去井冈山访问的旅途。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
作者:曹春荣(瑞金市党史办原副主任、任弼时思想生平研究会特约研究员、赣南师大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党史文苑》2020第四期
供稿:瑞金红色文化传承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