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
文/席志远

今天上午,我下公交车路过哈尔滨市友谊东路道外七到街路口,正在等红灯。一个和我一起等红灯的年轻人问我:“大爷,你知不知道人民医院在那儿,也叫拔(八)院?”我一下子猛住了!“人民 医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前边不远处就有一个旗(七)院或者是拔(八)院,我记不那么清楚了!”“噢!那就是拔(八)院,没错儿!谢谢!”“嘎哈那么客气?”“那必须地!”事后我回想我们的对话也觉得好笑。

其实,我一直以为我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也曾有过南方人恭维我说“你们黑龙江人说话真好听,太标准啦!真羡慕你们。”于是,我就飘飘然了,以为自己是纯正的普通话的代表。
有一个事例把我教训得不轻:我年轻时曾一度嫌自己土,“鹦鹉学舌”地学着一些不伦不类的普通话抑或“京腔”,还真懞住了一些人,有人问:“你是哪儿人?”我回答:“黑龙江人。”那人说:“听口音不像。”我沾沾自喜!以为我学的很成功,直到有一次,我和一个分别多年的同学通电话,他已想不起来我是谁,但他说:“嗯,听口音这一口大碴子味儿,就是咱家乡人!”这一说把我打击得够呛!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努力都白费了!细想想又不觉脸红,这是何必呢!你费了半天的劲,结果被人一下子戳穿啦!你是想伪装你的身世、挤身上流、华丽转身呢?还是嫌弃自己的家乡土?你知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道理吗?越想越觉得羞愧、无地自容。于是我想起了“邯郸学步”的典故:春秋时期,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势很美,于是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学得不像,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去。被世人贻笑大方。这个故事说的是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了。我与那个“邯郸人”又有何区别?

从这个事件中,我从中感吸取了经验和教训:热爱家乡、热爱本土,坚守原滋原味,才是我的本真!才更受人待见!于是我一反常态,表现的老土啦,处处体现乡土味,岂不知,又有些矫枉过正啦!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 席志远,64岁,哈尔滨尚志人,企业退休,热爱文学。喜欢写诗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