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以此文纪念爷爷去世五十周年
流光飞舞,世界千变万化,花开转瞬即谢,流星稍纵即逝。很多美好的东西也只绽放瞬间,如昙花一现,让人不由得感叹生命的短暂。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也只是匆匆过客,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更珍惜这转瞬的美好。虽然这美好当中也有无限沧桑,无限凄凉。当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也离去了,关于他残存的记忆也随之而去,那他就算是被这个世界彻底遗忘了,听起来有点伤感。
这个世界洪荒宇宙,将再也找不到有关的人和事,找不到任何能够证明一个人来过这个世界,仿佛从来没有来过。
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不觉间,爷爷离世已近半个世纪。这就是我要给爷爷留一点文字的缘由,不刻意去树碑立传,只写一点从我奶奶和父母以及井坪老城老辈人口中传说中对爷爷的记忆,聊作纪念,再写一写关于爷爷的故事。
一:满园株苗伤化雨,
一门孝眷哭寒冬。
公元一九七一年寒冬腊月初七深夜,奶奶给爷爷熬好了最后一副中草药汤,便让我父亲去叫正熟睡的爷爷,不料爷爷就这样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离开了他众多不舍的亲人,离开了这片他熟悉的热土,离开了他强大平鲁教育的抱负梦想。爷爷就这样走了,静静安详地离去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一个刚走完一个甲子沧桑岁月的老人,一个出生于朝代更替变化的年代,一个民国时期的老秀才走了,走了远远地走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二:爷爷的生平和求学历程
楊千条出生于大清光绪末年,一九零八年四月四日,病逝于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七日。童年时代出生于一个富庶农商家庭,高级小学毕业后,考入山西省立七中,这所学校是民国八年(1919)由阎锡山政府创办的,校址在今右玉城西北角。
这所学校共招收过14个班,其中考入山西大学堂西斋的有8人,黄埔军校7人,北京大学12人,军校和其他院校学生55人。
我爷爷能考入这所学校,在文盲成堆的旧中国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大量用人,但即便找个完全小学的毕业生都相当困难。
我爷爷毕业后返乡,解放前后致力于平鲁教育工作,是开创平鲁教育的先驱者。
国共合作期间,为促成统一战线,响应号召,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被撤消公职病逝。
爷爷是远近闻名的“秀才”。他总是穿着一身对襟布扣的大褂。身形清瘦,清闲之时帮助乡邻牵牛扶犁,割麦打禾从事这些繁重异常的农村体力劳动,举手投足间仍难掩知识分子的优雅。说话柔声细语,即便发脾气也从未见嘶吼咆哮之态。
祖父的爱好是读书习字,父亲因常年在外工作并很少过多提及他的父亲,而一贯温文尔雅笑容可掬的爷爷也从不提及他的人生过往。
似乎人生的辉煌与磨难于他而言不过过眼烟云。所以关于对爷爷的了解更多的是出自奶奶和母亲以及众乡邻之口。
应该说爷爷的前半生是绝对幸福的,根据记载知道爷爷出生的具体年份和卒年,光绪末年生人。
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我父亲曾不止一次无比骄傲的说过,高祖父和曾祖父在世之时,我们井坪城甚至包括邻村的一部分土地都归他所有,山岭崎岖地带土地虽然不多,但总共加起来二三百亩还是有的。
开的油坊和店铺,家境殷实,爷爷又是晚辈中的长子,童年欢乐,衣食无忧。那时候高祖父和曾祖父还健在,爷爷也是后辈的长子男孩,受家庭的启蒙和教育六岁开始读书,就这样爷爷就开始了人生的学霸生涯,从私塾到民国高小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和当时同学好友陈杰考入旧军阀阎锡山特批创建的山西省立第七中学,和来自同期应县的乔日成为三班同学。
军阀混战的硝烟并未波及当地,爷爷自然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尚能念起书的人,且能以优异成绩毕业而后执教育人。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也可谓凤毛麟角。
三:爷爷执教历程四十载,
教书育人桃 李满天下,
一辈子苦心耕耘春雨灌园。
爷爷十七岁省立七中毕业后,返乡在井坪镇就开始了他人生的执教生涯。爷爷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 就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这一干就是四十年!年岁渐长,压力渐增,而责任却从没减少。
爷爷深知,做为一个教师,尤其是做为一名民国小学教师,没有特别风光的地位,但却有自己的快乐,因为爷爷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这个职业,因为爷爷抱着一颗平常心,所以能够抵御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所以爷爷不辞辛苦,四十年来就职于井坪民国小学、堡子沟,解放后辗转于平鲁西山,上井村、下井村,下木角,下水头乡、北山高石庄乡之间执教,捞了一身病,不管春夏秋冬,忍受着老肺痨带来的病痛折磨,却依然带病上班,因为爷爷明白,你不来,班级里的孩子们这一天的学业就要荒废,爷爷曾经多少次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对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叮嘱一番,人早已随心飞到学校。
一直以来爷爷能够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孜孜不倦。
四:笔耕不弃,茶伴终身。
爷爷有才,精通诗书,爱好文学,经常帮助众乡邻写书信、春节对联,买卖契约、婚姻证明书。
但不知道爷爷什么时候与茶结缘,这一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冬天,爷爷早早地起床扫雪,填炕,然后抱起用铁皮自制的火炉子,放几块木炭,再用火扇使劲地扇上几下。等火着旺了,爷爷开心的拿出自制的茶火罐,用茶壶加上水。微微等水开了,他拿出自己炒制的茶叶,美美的放上一撮,再用茶水棍均匀的搅拌两下,这时候爷爷总会面露满足的微笑。等爷爷喝完茶后,总会要过茶火罐,将茶叶吃个干净。爷爷炒茶从来就有一手,那香馨的味道真是绝了。
爷爷一生爱茶,喝的好茶却很少,姑父给他买的好茶都收藏了起来,平常喝的都是最最便宜没有档次的。
爷爷逝后,他的柜子里满满的,里面都是他珍藏的别人送来的有些档次的茶。
爷爷走后,柜子被打开,父亲心中一阵酸楚。
五:徒步应县,看望同窗。
解放前夕,我爷爷徒步到应县看望占山为王的省立七中的老同学乔日成,在应县乔军的部队军营里住了三个月,劝他放下武器、弃暗投明,归顺人民解放军才是正路。
乔日成生性蛮横,不受拘束,听不进我爷爷的好言相劝,反而劝我爷爷留下来,给我爷爷个副官职务,我爷爷说干不了,还是回平鲁当自己的教书匠,临走时,我爷爷带着失望回到了井坪。
井坪南关去世的刘志昌老人生前给我讲过,解放前那时侯家住南关刘悦的父亲去应县卖洋烟了,让乔军抓了回去,乔日成问:“哪里人,刘悦父亲说井坪人。乔问认得杨天桥不?”刘悦父亲这下有话题了,跪下说认得还是邻居老亲。乔日成说看在我老同学情分上免你一死,洋烟按市场价收购,回去代他问候一下我爷爷,然后派手下人骑着马把刘悦父亲送到平鲁下面高红鸟村附近返回去了,井坪城里不了解,怕有解放军坚守不敢再进来。刘悦父亲这样就捡了一条命。
六:善良忠义,为人师表。
纵观爷爷的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善良忠义,为人师表,在街坊邻里的口碑中很好。
值此爷爷去世五十年之际写了两句不成诗的诗句:
天生好读求学远,
省立七中功名成。
返乡执教承先志,
育出桃李三千三。
逢年过节按照习俗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也成了唯一怀念爷爷的方式。
矗立在荒草丛里的坟茔恰似爷爷挺拔且又磨难重重的人生,每每想起,内心总是有说不出的莫名伤感。
遥远天国的爷爷许是继续着他所钟爱的执教育人的事业吧。这只言片语的思念飞向天际,带着回忆里最难忘的爷爷的背景遥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