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分量一直很重,政策变化,更需要家长用心努力,全力托举,帮助孩子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路。
双减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很多人笑了:“减负这事儿少说干了有 10 年了吧,哪次真减了?再说了,一切不以中高考为目的的减负都是耍流氓。”还别笑得太早,这次还真是不太一样。这一次的减负,虽说拿作业开刀跟祥林嫂碎碎念一样毫无新意,在鸡娃界几乎连个水花都没溅起,但实锤校外培训,却是不留退路、锤锤见血。多地甚至将校外培训列入扫黑除恶、扫黄打非专项整治,一波波神操作看得人目瞪口呆。资本、老师和家长已经一起被按倒在了滚烫的锅盖上,三方都要开始想出路了。对此,有人欢迎,有人不理解,有人惶恐,有人无所谓。
不管怎样,一个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被时代洪流挟裹着向前的家庭,若还想托举起自己的孩子,有两样东西必须自备:
一是自由的灵魂,二是独立的思考。
具备这两样东西意味着你拥有选择的自由,其中自然包括教育选择。只有拥有坚定教育观的父母,才会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外部的政策根本不能限制他们的空间,因为政策规定的是下限,而他们自有更高的上限。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虽然我们无法以个人意志去左右政策和大环境,但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家教育的小自由还是没问题的。实现小自由前,有几个问题必须先想清楚。
中国教育的复杂性在于,造成家长焦虑的源头并不止于教育本身,教育里的很多问题也不是教育系统本身造成的,它像一张大网织进了太多的社会诉求和利益。经常会有人说:“焦虑就是中国家长自找的,自己非要鸡娃,也不管孩子是不是那块料。”每次看到这类言论我都不会去搭理——很多人的鸡娃不是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只是希望孩子不变成尾巴。
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优质学校,通过好的教育,让孩子拥有物质精神都相对富足的未来,这无可厚非。但现实却是,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
这个愿望,只有等我们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之后,才有可能实现。或许到那时,不用任何政策,内卷自己就偃旗息鼓了。
优质资源的短缺,与广大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间的矛盾,这,才是内卷的根源。
光凭某一方面,某一个政策,是很难有效解决教育问题的,需要多方面一起改善,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教育内卷的锅,不应该由补课来背。正是因为内卷不息,补课才成为刚需。这个刚需,短时期内并不会消除,除非哪天连考试也废了。又或是,家长们集体地、自觉地、言行一致地把对孩子的期望值回归到零。
更何况,校内的基调也还是一再强调减负减负再减负。怎么减?减作业,减课辅,减学习时间,减学习强度,减考试难度?然后呢?就象今年长沙中考一样,610 分的总分,582 分才能上四大。
中考的政策导向是减负和优质均衡,但中考的结果导向却不是,高考更不是。
目前所有的校内减负,课后托管,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大家看看教师圈的一片哀鸣就知道个中原由。老师是人,不是超人。这一点,政策制定者不能太苛求,家长也不能太乐观。
与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减负政策上,还不如先减减对孩子、对学校的期望值。
.
图片来源:电影《青春派》
这还仅仅只是涉及分数上的差异,其他方面如性格、情商、品性、心理健康等等,无疑受家庭的影响更大。双减政策对家长的价值,重点并不是减负,而是重新思考如何抓孩子的教育,适时调整教育途径和方法。 无论教育改革如何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对家长而言,始终只有一条路——选择眼前自己能够得到的最优化的路。如果家长有能力成为孩子教育之路上的重要基石,又有何不可呢?又何乐不为呢?不是天牛的命,不能单纯靠自己的普娃,有父母一路陪伴,一路鼓劲加油,扶一程,送上马,难道不香吗?
生为普娃,父母和孩子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生而躺平。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教育观。事实上,每个家庭,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并没有对错之分。我只是希望在教育改革的红利释放之前,家长们不要一味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