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谈创作体会
缪荣株
组织上为我开过三次作品研讨会:1999年,姜堰文联为我举行过短篇小说集《苦游》首发式;2016年,区政府为我主编的《姜堰名人》举行过首发式;2021年7月11日又为我召开了长篇小说《银行风云》研讨会。
《银行风云》发表在2020年的《今古传奇》和《中国作家网》上。待研讨会后听取大家的意见再行修改。我写东西慢,《银行风云》前后用了25年,《姜堰名人》用了6年,写胡氏家族史的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到現在已有18年,需要不断补充和润色,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从小学四年级起受语文老师熏陶,就爱上了文学,那篇发表在学校露天黑板报上的,写阳春三月旺长麦苗的《绿娃娃》成了我的处女作。1992年9月,我在银行工作期间,因在镇党委书记任上积劳成疾得了甲亢(内分泌失调症),导致在人民银行岗位上摘除了右眼球,从县行长位置上退了下来。在我送走了母亲后,1994年拿出了初稿,以后听取朋友丁昌贵、丁正元、丁世雄的意见,请他们帮助修改。为了更艺术地反映生活,我将小说“冷摆”,这一摆就是25年,想到要改处就拿出来改。
现在,写文章用电脑,发稿用微信、电子邮件,否则,就落伍了。我只有一只眼睛,为了保护它,平时写作都是用毛笔。刚开始的时候,我想学电脑,并且在老干部大学报了名,也上了一堂课,那么多线头使我感到很茫然。我剩下的一只左眼视力只有零点七左右,还经常三风四浪。家里人听到我学电脑,不让我学,说要保护眼睛,有什么文章她们来打。
多年来无论是春夏秋冬,只要不出去办事、调查,我都在女儿家电脑上写文章,然后将要改的地方,碰到不会打的字抄下来,等女儿、女婿、外孙女有空时再修改。我人虽然在电脑旁,但仍旧是门外汉。我心里不服气,总想跨进电脑时代这道门坎儿。在反复摸索的过程中,我终于掌握了电脑写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学会电脑写作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准确地读出汉语拼音字母,二是要掌握电脑操作技能。
要问我怎么学会电脑写作的,还得感谢外孙女——当时8岁的钟毓瑶。成年人打电脑速度很快,我跟在后面学不上。瑶上二年级时,学会了打电脑,速度自然很慢,但是拼音很准。她打字的速度慢,正是我学习的好机会。开始她给我打字,一个字,我奖励一毛钱。后来,打字的速度渐渐地快了,有时候,一天能赚几十块钱。她把这些钱用来买书。
钟毓瑶毕竟是孩子,教我打电脑的时间长了,常常感到不耐烦,甚至讨厌我。她打着打着,有时自言自语地说:“人家外公都陪外孙女玩,我外公一天到晚要我打字!”
有一次,她竟对我说:“老是叫人打,老是叫人打!我不要你的钱了,你以后不要到我家来打电脑了。”
还有一次,在她家吃饭的时候,她竟当着家人的面,沉着脸对我说:“我说了好几次,叫你不要来,不要来!你怎么还要来?你怎么还没有学会?”
每当这时候,我自有办法调动她的积极性,哄孩子嘛。但是,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外孙女的刺激,也促进了我学电脑的决心。打字最主要的要学会拼音。外孙女将她的一年级课本送给我,让我学。那课本我整天不离手,碰到不会的字,就查字典,将拼音记下来,我记了十几张纸,记住了的就更换。每当走到大街上,我都认真地读那些商店门前招牌的字母,有时候甚至情不自禁的盯着穿有字母衣服的人看,不理解的人还斜来一个白眼。
学汉语拼音字母还闹了个笑话:我读银行和中国联通大门招牌时,人家用的是英文字母,我头脑里满世界尽是汉语拼音以为错的,还想建议人家改,幸亏孩子帮我纠正过来。
我虽然会打字了,但是,有时候还得麻烦外孙女打个别生字,她倒也不较量,随叫随到。不过,我那句话起了关键作用。每当她打好后,我都不厌其烦地极度夸张地竖起大拇指:“哎呀,不简单呢,老师笃定是老师呀!”
现在,我已经掌握了打字的基本技能,也学会上网、手机和电脑文字的转换,还学会了发电子邮件,并上了20多个微信群。这里也有外孙女的一份功劳啊。
人吃了果子不能忘了树。我能有今天,要感谢港口的干部和群众。我喝过卤汀河三年的水,吃过港口垎岸三年的蔬菜,跟港口的干部群众一直同呼吸共奋进。在港口任中,我向群众学会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对港口丶对百姓丶对朋友一往情深,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总是和港口群众的根本利益打断骨头连成筋。每当見到港口在前进,同喜同贺!

缪荣株简介:1944年1月生,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泰州市海陵区华港镇下溪村荣誉村民。江苏省作协会员,姜堰区作协副主席。加拿大《大中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名人》主编。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出版小说、散文集5本。60万字纪实文学胡氏家族史《胡锦涛和姜堰》,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周五读书栏目发表,至 2021 年 8月 20日,已发表 18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