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城文学》总第277期(2021.07.7)

目录
婆城小说
一玄长篇旅游言情小说《穹窿八部》之《古砦迷雾》(连载之28)
婆城诗词
本期上刊诗人:莫闲
婆城散文
樊碧贞
****婆城小说****穹窿故事****

《穹窿八部.古砦迷雾》第一百五十章 大佛寺 (2)
一凡大师道:“罗总,不管您是做医药事业,或者做别是什么事业,总之无论您做什么,只要是利他的事业,就是心存善念,一个善字非常关键,其内涵也非常丰富,讲起来也许没完没了,关于您所说的几个问题,我想咱们今天时间关系就不再深入,待有缘的时候再详谈吧?”
一凡大师说完就起身,大家随着他一起在大殿里看了看供奉的菩萨,然后进入后殿,这里有财神、韦陀和地藏王菩萨等的塑像,地藏王菩萨据说是地狱世界的监察官。一路上一凡大师都没有解说,可见他觉得这些内容都不是重点介绍的。
一行人来到佛尔岩大佛——阿弥陀佛之前,一凡大师终于开口介绍道:“咱们这尊阿弥陀佛石刻,是国家级文物,所以,是我们婆城市的最高级别的文物了。据说他的造像画稿是画圣的亲笔作品,其雕刻工艺也是相当高超的,每年都有海内外专门研究绘画和雕刻艺术的专家学者前来观看、临摹,无不对画家和镌刻的工匠高度赞誉,是不可复制的精品力作,也是我们的镇寺之宝。”
唐菁菁道:“大师,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画圣的作品呢?”
一凡道:“在美术史上,只有一个人被尊为‘画圣’,这人擅画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画,长于壁画创作,是唐玄宗的御用画师,独步唐朝画坛,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无人能及,他就是吴道子。”
焦集芳道:“哦,我知道了。唐玄宗就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君王。难道他除了喜欢美女之外,还喜欢美术啊?”
一凡道:“吴道子初出道时浪迹洛阳,以画寺庙壁画为生,但很快就得到上流社会的赏识,侍从王公贵族左右,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后,把他召入宫中,赐名‘道玄’,封为‘内教博士’,并命令他‘非有诏不得画’,从此做了皇帝的御用的职业画师。有趣的是,过了几百年后,宋朝的历代皇帝也笃信道教,到了宋真宗时,把赵氏的先祖赵玄郎尊封成了道教的主神,为了表示最高敬意,天下凡是人名、书名、文章中都要避讳玄、郎二字,在修撰唐代史书时,就把吴道玄又改成了吴道子。”
王仪涵道:“画圣之所以是圣,其在绘画方面肯定有特别的造诣吧?”
一凡道:“吴道子对绘画技巧极具钻研精神和开创能力:他成功地创造了豪迈奔放、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富于精细变化和起伏转折的‘莼菜条’型线法,最能表现人物的强烈动势和服饰的飘举之感,人称‘吴带当风’,线条由静到动的变化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里程碑……你们看看大佛身上的袈裟的线条……”

焦集芳道:“确实非常精美,大佛的身上的袈裟的裙边的褶皱……感觉有微风吹动的那种律动存在。可见画家拿捏之准,雕刻工匠塑造之传神……”
王仪涵道:“我还常听大人们说,在除四旧的那阵子,有许许多多的菩萨被砸得缺胳膊少腿,可就是没有人敢来搞大佛……是什么原因呢?刘支书在地方上工作多年,能给我们讲一下吗?”
刘支书笑道:“打菩萨那些年,我也很小,我所知道的都是我当村干部之后,从老辈子那里听说来的。据说当年的村支书从公社革委会开会回来,召集村干部开会,要组织基干民兵完成‘破四旧、立四新’的光荣而艰巨的革命任务,说咱们大佛村没有别的四旧物件,古墓、古宅、古牌坊都属于私人的,是祖先留下的有主之物,打到谁家的都会牵涉到一个家族的势力,唯有这尊大佛,既是古物,又属于无主之物,也许打了就打了,没有谁来为他出头,要破就从大佛菩萨破起,商量好回去拿工具,坚决把高高在上的大佛从神龛上拉下来,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
唐菁菁道:“咱们这个地方的人还有这种人啊?怪不得我看着大佛菩萨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不一样的冷冷的眼光从大佛那里发出来,是担心我们这些人不怀好意还是担心我们有再次打菩萨的想法呢?”
刘支书道:“要说神奇就神奇在这里,大佛菩萨的目光平素看起来非常祥和,但是,如果你内心起了意念,菩萨立即就可以感知出来,迅速地变为严峻,让人看了背心发冷,头皮发麻……据说,菩萨能看懂每位瞻仰者的内心,心底善良,心存善念的人看到的就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心底有邪念,心存不恭敬念头的人,看到的就是对自己的严厉警告的眼神,菁菁,你刚才看菩萨的时候,是不是对菩萨抱有不友善或者不恭敬之类的信息?”
唐菁菁道:“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敌意,我只是在内心怀疑……这个菩萨其实就是一块天然的石头雕刻出来的,他怎么能保佑四境的生灵呢?难道石头做的菩萨也有所谓的灵魂?”
一凡大师淡然一笑,道:“刚才唐主任的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相由心生’,菩萨本身并没有敌意,也没有冷热的情绪,所有的情感和内涵,都来自我们观赏者内心,菩萨始终都没有变化,是我们内心在起变化,所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我们的心在动’……所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佛,不是佛不同,是我们的心不同,即便是同一人,在不同的心境下,看到的佛也不同。刘支书,你继续讲……关于大佛的传奇故事,我也感兴趣的。”
刘支书道:“一凡大师,这不是传奇故事,是真实的故事。当年的亲历者都还活着,他们可以证明我不是在吹牛,我相信,他们不会为了某个原因就集体撒谎吧?那些人可是咱们村的基干民兵,都是一些见过世面,不信鬼神,且胆大心细且有坚定信仰的无神论者。据说,他们一共进行了三次突击行动,结果都没有成功。”
焦集芳道:“三次都没成功?那么玄乎啊……”
刘支书道:“确实这样。第一次是当天晚上,大伙回去拿上工具,按照约定的时间到村办公室集合,刚好人到齐,准备出发的时候,突然天空雷声隆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从天而降,据说那个大炸雷震得村办公室的房顶上的瓦片都在哗哗作响。那场大雨一直下了三个多小时,直到大家身心疲倦,村干部就说让大家回去早点休息,三天后再集体行动。大家都说没问题,三天之后保证按时前来参加革命行动。结果在三天之后,当日参加行动的人,除了我二爷之外,所有的人不是生病,就是没有精神,脚葩手软。问及原因,有的说感冒了发烧,有的说没休息好,晚上尽做噩梦,总觉得没有气力。第二次行动就这样搁置下来。没多久,公社革委会召开‘除四旧、立四新’工作推进会,村支书汇报了我们大佛村的行动计划以及前两次的革命行动失败的情况之后,革委会副主任作出指示,要求我们村必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如果完不成任务,就来我们村召开现场会,要解剖麻雀。”
司马蓝笑道:“这下没有退路了,你们那些村干部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吧?”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穹窿八部.古砦迷雾》第一百五十章 大佛寺(3)
00:16

7月8日下午14:30,“永远跟党走•逐梦新时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诗歌朗诵暨内江市作家协会第五届诗歌朗诵会将在中共威远县委党校进行(新校址)。
****婆城诗家****诗选****
“再”见康桥
莫闲
乘上那片你没有带走的云彩
遇见一座“康桥.恬园”的桥
记忆波光中的艳影
带一缕春风拂柳的飘逸
从诗行揉碎的缝隙
与我不期而遇
我痴迷的目光
幻作湖中一尾游弋的鱼
在你窈窕的倒影里追逐嬉戏
你的容颜
就在湖的心坎里
一波一波 荡漾开去
愿作湖畔一剪春风
可以温柔的抚摸你的发
理一理你额头凌乱的刘海
摘一叶殷殷的红松
晕染你性感美丽的唇
亦或 是湖边绵绵青草
有足够宽阔的胸膛
可以拥你入怀
细数你的步伐
是愉悦,还是忧愁
在水一方的佳人
就这样一步一步
从前世,走到今生
从海阔天空,走上
我的康桥
如果桥的这头
是纷纷扰扰滚滚红尘
那桥的那头
分明就是一方净土
世外桃园
****婆城散文****我手写我心****风物闲美||☞

鱼鳅串
文图/樊碧贞
鱼鳅串很普通,普通得让人忽略它的存在。但当成簇的花朵在路边上摇曳的时候,像我这样来自乡野的女子,自然会被它所吸引。
其实这个夏天,所有的美好,都是从身旁的这些花开始的。鱼鳅串开淡紫或浅蓝的花,舌片状花瓣有十几二十片,花心微黄赤,像小米汇聚而成的珠盘,随时间推移,鹅黄的花蕊从珠盘探身出来,顶上兜满黄色的花粉。整朵花看起来与雏菊相似,只是偏小而已。
鱼鳅串通常是一大片一大片地聚集在一起,幼嫩的植株并不高,通常就一指头的样子。这个时候,最适宜采摘下来当菜吃。家乡老人常说,“明前吃孩菊,一年没眼疾。”可见,吃鱼鳅串如同饮茶,以明前为好。

清明过后,鱼鳅串迅速蹿高,蹭蹭地一直往上,一直长到六七十厘米,偶尔也能看到一米左右的,多半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大部分植株自下而上开始分枝,每隔几厘米就有分枝,分枝上还有许多小分枝,所以整株植株看起来特别庞大。除了茎的底部有些大叶子以外,其余叶子都分布在枝丫上,有的叶子呈倒披针形,有的叶子呈倒卵状,有的长到顶端的时候变得狭长如柳芽。几种不同形状的叶子聚集在同一株植株上,格外醒目,很是喜人。其根在土壤中,如同泥鳅在土里钻似的,纵横交错,故名“鱼鳅串”或“泥鳅串”。又一说则是烹饪后滑腻如泥鳅。究竟为何,不得而知。

查阅典籍,始知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采食这种植物,将其唤作“马兰头”。据说这种植物,一长便一大片,鲜嫩多汁,马爱吃,总是待在原地不肯挪步,因此得名“马拦头”。后来,“马拦头”更演化出挽留行人之意。袁枚《随园诗话补遗》里记载,汪廷防至上海任官,离任时,村中小童纷纷献上马兰头以赠行,一时传为美谈。袁枚对马兰头甚是喜爱,《随园食单》之中有记:“马兰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
马兰头其实有两种,在向阳处生长的一般有紫红色的茎,而在背阴处的多为白色的茎。它们初时都匍匐在地,如今却挺起身子,绵延不绝的花朵在阳光下摇曳生姿。
鱼鳅串花期长,能从夏天开到深秋,村庄的田野,因为这些开在低处的小小花朵,也就有了素朴的诗意。春生、夏花、秋实、冬枯,对于鱼鳅串来说,其实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婆城文讯****
****《逐日》第17期征稿启事****
《逐日》是威远县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已出版16期。设《小说选读》《婆城小小说方阵》《散文原野》《诗歌天地》《新苗园地》等栏目,用稿字数约10万字。本期拟2021年11月出版,主打“红色文化”主题作品。截稿时间:2021年8月31日,欢迎作协会员及文学爱好者投稿。邮箱:wyzhuri@126.com。
(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本刊只提供交流共享平台,原则不对文稿进行修改,作者文责自负。)


关注本公众号,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点此进入:婆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