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邹宝平,网名、笔名:流淌的小河、天河。好舞文弄墨,也曾搞过新闻报道。在《人民铁道》《西安晚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过文章。喜欢用文字描绘生活,反映社会

杂谈折腾
文/流淌的小河
何为折腾,它指对事物进行翻来覆去、反复的做折磨的一种动作形态,也指没事找事,无事生非,还指朝令夕改,忽左忽右。一句话,就是重复做一些无意义无关联不必要的事情。
折腾并非中国独有,只不过被国人演绎的“精彩”,诠释的“精细”,可谓“精彩纷呈”,于是就成就了我们“引以为傲”走向“辉煌”的资本。

中国人喜欢折腾,一些人更是乐此不疲,成了嗜好,不折腾心里就不舒服,不折腾就似乎没有了存在感和成就感,不折腾就好像显示不出自己鹤立鸡群。于是乎,折腾渐渐成了一种时尚,你折腾,我也折腾,大有要折腾就折腾他个天翻地覆,要折腾就折腾他个龙吟虎啸之势。
折腾虽非我们独有,但它却是中国人的一个专属名词,英文找不到,其它文字也难觅其踪。凭此一点,让人看出一个问题——折腾似乎是中国人的嗜好,而外国人似乎没有这个爱好,甚至没有“折腾”这个词。
说起折腾,国人都有着切身的感受吧,不过人们习惯了折腾,也就不以为然,自是习以为常了,甚至被折腾了,也浑然不知。

中国人的折腾五花八门,从婚丧嫁娶到买房装修,从单位会议到各类检查,从拆房到盖房,从修路到开挖,处处都要折腾。单位就更不用说,没必要的会议、多余无用的检查、没意义的活动、虚头巴脑的考核、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如牛毛,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要想办点正事,跑断腿、磨破嘴。这个领导签字,那个领导盖章,麻烦颇多,非折腾你个精疲力竭不可。
中国人的爱折腾是有着历史渊源的,是继承了古人折腾的衣钵,要不也就没有古人“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的话了。
儒家思想对国人影响较深,也是最折腾人的,仅一个“礼”,就折腾中国人两千多年。这个‘礼’ 多是瞎折腾,仅一个守孝三年,就把人折腾的夠戗,难道非要用守孝这种形式折腾人才为孝吗?活着不好好敬奉,死了却搞的如此隆重,还守孝三年,这不是瞎折腾是什么?

再者儒家讲避讳,不仅把人折腾的受不了,也把中国的文化折腾惨了,它就是文化遗产的糟粕。
避讳一词,英文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词,最接近的一个词叫taboos(禁忌的意思),但和避讳的词意还是不同。避讳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个现象,真可谓是“独树一帜”。
一个避讳,让多少地名改了,让多少叫法转向。正月,就因秦始皇叫越政而改叫“端月”:楚州因秦始皇父亲名子楚,只好改叫“荆州”;大唐时的“民部”,因太宗名中有民,只好改为“户部”……因避讳不得不改的地名太多太多了,不再赘言。

宋代有一位州官叫做田登,非常忌讳大家说灯,所以全州将“灯”都改成为“火”。这一年上元灯节,州府发榜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鼎鼎有名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你看这儒家的避讳把社会折腾的,这儒家腐朽的思想真是臭气熏天,遗害多多,难怪民国初时,一群志存高远的民族精英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响亮口号。
如今的折腾,似乎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之势,只怕古人和外国人是望尘莫及的。我们可以“自豪骄傲”的说,我们的折腾走在了世界前列,引领着世界,绝对是独占鳌头的,是可以大抒特抒的。

有人总结归纳中国社会存在的九大瞎折腾:
一,整个社会在人际关系上瞎折腾;
二,环境污染、生态环保瞎折腾;
三,基础建设瞎折腾;
四,证券市场瞎折腾;
五,教育体系瞎折腾;
六,社会交通方面瞎折腾。这也许过了,也许还不全面。

来看看我们都是如何折腾吧!
分合折腾——有一集团公司,把下属几个单位,分来合去,名字换来倒去,好一番折腾。仅单位分合,机关就搬了几回家,物力财力就在这分分合合中折腾跑了不少,还美其名曰是改革整合,激活企业活力,弄的员工们惶惶不可终日,也搞不清单位名称到底是啥了。真不知道这在瞎折腾个什么。诸如此类的事真是不胜枚举。
拆盖折腾——不少才盖好的房子,说没手续,是违建,于是拆掉。拆了违建群众拍手称快,可奇怪的是,在拆掉房屋处又盖起房屋,钱就是这样乱花挥霍的。此类现象不是个例,很是普遍。这就是拿着国家的钱折腾,当然,在折腾中,不少人腰包折腾的快撑破了。

迎来送往折腾——凡有上级来检查、视查,准是一通折腾,又是布置,又是安排,下面手忙脚乱,就为讨好上级领导。光在迎来送往上的人力财力的耗费是惊人的。
教育折腾,医疗折腾,企业折腾,行政折腾,整个社会折腾,人们就在这个折腾的大圈子里生活着,让人好不无奈。

为何折腾,我们说不清,也无法说清,但有一点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一些人靠折腾发财捞金,没有折腾便没有他们鼓胀的钱包,所以他们对折腾情有独钟,成了嗜好。
但愿折腾越来越少,最后让它销声匿迹才好!不赘言絮语了,我也要去折腾一会手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