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上养殖的驻村书记
--记灵宝市朱阳镇匣里村第一书记赵宝
文‖秦明月
芳菲四月,我与作协两位同志前往朱阳镇深山区釆访匣里村第一书记赵宝。
汽车刚停靠在村部门口,旁边苹果园中散养的一群土鸡引起了我们注意。一亩大的果园,四周用绿网围起,园中有四五十只土鸡在啄草觅食。询问路旁菜地里的一位大娘:“大娘,这是您家养的土鸡吧。”大娘说:“这是驻村工作队赵书记他们养的。”看到我们有些惊疑,大娘急忙说:“赵书记他们,不光养鸡,还养有十多头猪和几只羊呢。都是为带动农户养殖,自己掏钱兴办的。猪圈就在路下边不远处。驻村队的三个娃能吃苦可勤快了,他们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亲自打草买饲料喂养,从不麻烦村里人。工作队是把这当成家了。他们吃住全在这里,自己烧锅做饭,比我们庄稼人还吃苦受累……还拾掇了几分菜地种瓜果蔬菜……”大娘说着,声音有些哽咽,用手指了指路边的一溜菜地:“这就是驻村工作队的菜地。”顺着大娘手指的方位,我们看到绿油油的菜地里,葱、蒜、菠菜长势旺盛。我们又下到路下边的猪舍边,门口挂着“驻村工作队养殖实验点”的牌子。隔栏望见里边有两头母猪和大小八头彪猪,还有两只黑山羊。
看到这副场景,我们心里沉甸甸的,谁也没有说话。
第一书记养畜禽,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若不是亲眼看到,说出去谁会相信呢?
我急切地想见到这位不同寻常的“养殖书记。”
来到村部院内,赵书记正在和村委一班人研究工作。
赵书记看上去有四十七八岁的样子,与实际年龄略显大些。给人的印象是和善稳健。
坐在挂满锦旗和奖牌的村委办公室里,赵书记向我们讲述了他任职匣里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经历。
赵宝是2015 年8月,从灵宝市黄河河务局,选派到朱阳镇省级贫困村匣里村,任第一书记的。那一年他38岁。
匣里村南毗窄口水库,北依小秦岭大山,塬高谷深,土地贫瘠。1180口人,人均耕地只有0.4亩。赵书记上任之初,全村人均纯收入不到2400元,贫困户120户435人。他自感责任重大。为了安下心、扎下根,他和两名驻村队员,背来了铺盖,购置了锅灶,在这个偏僻山村安下了家。他们忙完工作忙生活,学种菜,学做饭,以村为家,以苦为乐,全身心地投入到艰苦紧张的扶贫工作中。一住就是六年。
提起养猪,赵书记来了兴致:“驻村前两年,我们跑项目,筹资金,共投入600多万元,盖了新村部,修建了通往246国道的三条出村公路和十多公里长的村组道路,提升了人畜饮水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匣里村的条件和面貌。但是没有象样的产业支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根源。于是,我就多次带着村干部外出考察项目,通过充分酝酿,确定了以种植花椒和养猪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花椒种植很顺利,我带人从陕西潼关购回优质花椒苗,免费发给群众,600亩花椒很快保质保量栽上了。但是在养猪这件事上,虽然出台了每个养殖户奖励2000元购猪仔款等激励措施。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只有几户有养殖意愿,大多数都觉没技术又苦累,观望不前。”
说到这里,赵书记,拍了拍坐在他身傍的两位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肩膀,向我们做介绍。
“何少伟,今年44岁,与我同龄;何欣龙,今年42岁。都是河务局选派驻村干部。平时称他们大何、小何。当时村里的养殖计划受阻,我就和他俩商量,咱驻村工作队能不能利用闲暇时间自己搞个养猪实验点,一方面积累些技术经验,一方面给群众起个带头引领作用。他俩表示非常支持,愿意共同把这个实验点搞好。”
就这样,赵书记为了实现匣里的产业振兴,带领着驻村队的两名队员,开始筹办养猪场。
他们利用一个废弃的农家院落,拿出自己的积蓄,建了六间猪舍,购买了两头母幼猪和一些猪饲料,利用一早一晚和午休闲暇时间喂养。
养猪是个脏活,也是个技术活。涉及到防疫、接产、幼猪哺育等技术环节很多。一切都得从头学习、摸索。赵书记就从书店买来几十套关于养猪的书籍,又从网上下载一些养猪技术资料。还和两名队员到别的养猪场取经。
扶贫工作在扎实推进,赵书记的幼猪在茁壮成长。
很快母猪就要临产了,赵书记提前按技术要求,购买了电加热产床,自动化采食槽、自动化饮水系统和4个恒温保育箱。
“最刻骨铭心的是,那晚为母猪接产,”赵书记回忆说,“我们三个年青人,虽然都提前从书本上熟记了接生指南,备足了课,但是临阵还真是不知如何下手,硬着头皮拿起剪刀……”
值得惊喜的是,第一窝就下了13个猪崽,而且全部成活。“三兄弟”高兴地开怀畅饮。
第一书记赵宝养猪的事,不胫而走,传遍了匣里村,传遍了朱阳山。人们都习惯地称他“养猪书记”。
匣里村的村民被赵书记养猪的良苦用心深深打动,纷纷加入了养猪行业。匣里村的养殖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去年生猪存栏量800多头。600亩花椒也挂果见收益了。赵书记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2019年在赵书记的带领下,匣里的省级贫困村已成功摘帽。但赵书记的驻村工作丝毫没有放松。这一年,赵书记他们又养起了土鸡和山羊。赵书记说,计划引导村民用散养的土鸡、土鸡蛋和深山特产,在龙湖岸边开办农家乐,唱好乡村振兴这出大戏。
作者简介:张锁学,笔名秦明月,灵宝市朱阳镇秦池村人。农民出身,乡土作者,喜好文史。现为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写有《秦池六月天》《魅力木桐赋》等篇。新作《红军锅》,入选河南省作协与海燕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党史教育故事丛书《风雨英雄路》《奋斗的征程》和《赤诚的初心》三本课外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