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郑振国,男,1939年4月生,中共党员,退休语文教师。现为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民间文学社团《紫藤》文学沙龙、《金秋》文学社、《出海口》文学社、《诗词之友》上海站成员。

写了大半辈子诗,却总是停留在业余作者水平,量既不多,质也不高。究其原因,我以为是独学单干所致。为了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大国强国背景下实现我青年时代的诗人梦,2018年,在我步入耄耋之年的时候,经友人介绍,我毅然参加了民间文学团体《紫藤》文学沙龙,并且“老夫聊发少年狂”,立下“三年写诗一千首,练思练笔复练脑”,以文化养老养生,诗歌自娱娱人的宏愿。在活动中,我又进一步参加了《金秋》、《出海口》等文学社团,视野渐广,脑洞大开,并且结识了许多文朋诗友,其中不乏“术业有专攻”的作家,诗人和学者。这使我意识到:要突破写诗瓶颈,单打独拼不行,相互学习交流也不够,还得从师习艺方能如愿。
谁能够并且愿意出手指点帮助我、做我的诗歌导师呢?正在我寻寻觅觅、翘首以待的时候,一位较我年轻二十来岁的先生进入了我的视线,远远看去:他中长个子、壮实身材,脸容端庄敦厚,做事沉稳踏实,温文尔雅的神态中透着一种令人倾倒的亲和力。原来他当时是出海口文学社的副社长、有“警监诗人”之称的胡永明先生。在会议间歇休息拍照时,我还知道了他是我的校友、上海社科院文研所研究员孙琴安先生的好友,于是萌生了请孙先生知会介绍向他学习深造诗歌的想法,承蒙胡老师慨然应允,于是我们就在手机微信上结对开展了诗歌教学互动。
在互动之初,我发现永明是位热诚的导师。他为人谦虚、诚恳,我们互以老师相称。他听了我的三年千首的宏愿之后,因势利导,劝勉有加,说:倘若您想“练思练脑练笔”,多写诗是可以的。一般情况下,写诗不在多,贵在精。并举唐代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南宋李清照填词不多而成大家为例,提议我开始时可先“量中求质”,慢慢过渡到“质中求量”,并希望我精选比较满意的诗作让他拜读。
有了永明老师的指点助推,我写诗的动力和劲头就更大了!几乎是见事成诗,每日一首,兴来时,甚至写上数首。往往每有所思所感、所见所闻、乃至所怀所忆,都可入诗,我把写诗差不多当作日课了。不多久,就写了几十首,我选择了其中的若干首发给永明。没过几天,永明师的回音就来了。首先,他对我鼓励多多,觉得我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和毅力,认为我文字基础好,善于形象思维和表达,且有家国情怀,诗写得有诗意和诗味。开局良好,相信我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时代新风正气方面,定能不断取得新进步、作出新成绩。同时,他用“建议”这样的谦词,为我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要我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再注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尤其可适当使用对仗来增加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
我写诗往往率性命笔,不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且据永明看多为“有我之境”诗。为拓宽诗路,永明要我尝试写写“无我之境”诗,并提示我说:“有我之境”的写法,写什么都是写自己;“无我之境”的写法,写什么就是写什么。没了自己,就写一花一景。怎么写?要我写写看。他很想看看一首诗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应该怎么构思和表现。接下来,他就以自己17岁时写的一首七绝《中学毕业前夕与同学涉海滩》:“迎霞挽手下粼滩,沙厚风狂作笑谈。晃晃相搀一步步,齐观乳燕逐征帆”的“有我之境”诗,与24岁时写的一首五绝《太湖晚景》:“远山衔落日,湖水吐余晖。渔火芦边闪,潮声月下回”的“无我之境”诗示例,以己作譬,现身说法,非常亲切,学有榜样,于是我又发了一组诗去,永明又作了精准点评!他说道:“我觉得您的《荷花》《蜡梅》《普陀顶》《观海》,都系‘有我之境’,诗中的‘抱朴安素乐守真’、‘铁骨铮’、‘月吻脸’、‘踏落天山千堆雪’等都是‘以我观物’的反映;《松江归舟作》中的‘作’字可以不放,全诗不露我的痕迹,乃佳作也。”

进而还说:“也许,您写的一千首诗中,真正的佳作,多数会出于‘无我之境’的诗。‘有我之境’也能出好诗,但要避免‘平淡’、‘入俗’、‘露刀工斧迹’,尤其要注意‘出警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您可继续写‘有我’诗,尽量从这方面努力吧;并可多写‘无我’诗,这可成为您主攻的方向。”他还赞赏备至地鼓励我说:“我很喜欢《松江归舟》,这首诗写得自然天成,形象生动,节奏完美(前2句是2-1-2的节奏,后2句是2-2-1的节奏)韵律和谐,用词精妙,留有余味。希望郑老师今后多从这方面下功夫,您的诗很快就会又上一个台阶了。”拳拳勉励之情,溢于言表!这首《松江归舟》诗,乃是我在永明的启发鼓励下,把旧作《夏暮自松江返沪归舟作》化写成《松江归舟》:“江头悬落日,锦波驮晚舟。风平帆影正,浪静橹声柔。”这首诗,我后来投给《中国宝武报》副刊《晚霞满天》版,果然很快录用了。永明师真是妙手点石成金、慧眼能识骊珠啊!
在互动深入阶段,我更觉永明又是一位高明的诗歌导师。他在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创作实践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和成果。因此,教学有方,游刃有余,我每发一组诗去,他都是仔细看过,先给以综合评述,然后细加分析,扬长避短,非常到位。如有次他回复说:
您这4首诗,都是古风的写法。前2首是无我诗,都写得挺好的。后2首是有我诗,其中《扫墓》写得深情感人;《清明》写得缺乏形象,有点像说教。缺乏形象的诗,一目了然,未给读者“留白”(“留下想象的空间”),也就没了诗味和余味,读者也就不必玩味和回味了,没有“常读常新”之感了。认为这可能是我以后写诗中要注意克服的一个易出现的问题。他还从诗的艺术性上,对我诗分为三类:一是全部用形象绘成的艺术性好的诗;二是用形象和直白混成的艺术性中的诗;三是完全用直白说成的艺术性弱的诗。建议我以后更多地用形象写诗,减少夹杂写诗,避免直白写诗。这样做后,我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在诗歌质量上不断取得新飞跃。进而提出,写诗贵在掌握三条标准:一是技术性标准。包括节奏、声调、押韵和形象(即用形象说话)等;二是艺术性标准。主要是意境(即做到形神兼备)等;三是思想性标准。主要是境界要高(如体现家国情怀甚至宇宙意识等)。
以后,我就用永明师指出的“有我”“无我”两种写法,艺术、技术、思想三条标准去做,全神贯注,身体力行,终于提前完成了三年千首的目标,并听从胡师的建议,从中挑选了自认为好的和较好的诗一百首,分五个部分编成《星空吟草一一郑振国学诗习作选》,并由胡师写了二丶三千字的简评,同时发表在《浦江文学》2019年冬季号上。
就这样,在启明星(老师笔名启明)的照耀下,我这个长年的诗歌爱好者与习作者,终于圆了一生梦,破茧而出蝶变成了一个诗人,翩翩起舞、琅琅吟唱在新时代的诗歌园地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