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首《卜算子》,借咏国医魂
文/董惠安
中医风骨,堪比梅花。记忆中有两首古今名人大家咏梅词赋,一是南宋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一是毛泽东读陆游词后“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用来借喻中医昨日今生的命运境遇,颇为恰切。大家不妨一同品味。
先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吧——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遥想当年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肆意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而作此词以寂寞中独放的梅花自喻,抒发满腔的愤懑。但今日读来,感觉颇似中医在现实中的处境。看看吧,“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我泱泱五千年的中华医术,近代以来随着国运沉浮,在西医的强势打压甚至围剿下,门庭冷落,备受歧视,俨然成了一株在荒凉的远郊驿站外,无人走近的破败的断桥边,寂寞冷凄中不知为谁而开放的梅花。“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命运多舛的中医,在综合性的大型医院里,由于医药费低廉,难以为医院带来巨额利润,甚至疗效越好反而更影响医院的收入,因而不受管理者待见,像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被挤到偏僻的角落,中医医生遭受着西医精英们的白眼奚落,中医后继乏人,很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凄凉感,更有着回响在耳边的“取缔中医”和黑中医的刺耳之音。真可谓“愁云惨惨,风雨相欺”啊!然而,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历练,本色不退,在寒流冰霜面前犹如傲然挺立的腊梅,不去争春斗艳,不怕诋毁诽谤,哪怕是落地成泥,依旧透出芬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的品格,是梅花的特质,也是中医药人的傲骨,用这首词来比喻形容中医在商品大潮冲击下的坚守和自尊,恰到好处!
当我们再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来对比中医药的境况时,强烈的感觉是,中医药如同傲然立于冰雪之中的梅花,笑对苦寒,散放出的春花烂漫的春之气息。
毛伟人对陆游《咏梅》“反其意而用之”的《咏梅》,本意是表达中国人民对于当时“寒流滚滚”国际形势的昂然应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回顾当年两个超级大国的打压和反华势力猖獗的险恶环境,中国人的骨头是硬的,精神是“俏”的,最终挺过了至暗严冬,迎来了柳暗花明。如今用毛伟人的《卜算子·咏梅》来观察全世界迎战新冠病毒中的中医之态,不也是很生动很形象的吗?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寒冬”面前,西医乏术,“无奈何病毒小虫”,而中医从武汉方舱医院中破局而出,伸出中华医药遏制病毒、挽救生命的俏美花枝——“肺炎1号”“清肺排毒汤”是也!
众所众知,中医药在“非典”和新冠病毒的治疗过程发挥了神奇的作用,但报春而不争春,譬如在电影《中国医生》中,抗击冠状病毒的功绩丝毫不提中医,中医界不卑不亢;中国的“清肺排毒汤”传说被美国人实施“拿去主义”,改头换面后去救死扶伤,中国中医界也波澜不惊。科学无国界嘛!
眼下,在中国新冠的变种“德尔塔”已经被有效控制,中医药犹如报春之梅,迎来了山花烂漫,却只在花丛中微微绽放出淡然的微笑。让我们欣赏中医药今日之风采,重温一遍毛伟人这首让国人欢欣鼓舞的《卜算子·咏梅》吧——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董惠安
2021.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