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这就是给全剧“仲甫独秀”定了基调,用的并不是什么高超的艺术手段,只是利用编剧的“最终解释权”,趁着李大钊已经牺牲了近百年,再也不能出来为自己为民权发声的机会,在南陈北李的分歧之间,站脚陈独秀一方强行“拉了个偏架”,摁住李大钊那在刽子手的屠刀面前尚未屈服的高贵头颅,先一步拜倒在陈独秀面前。
这分明就是个小一号的《武训传》啊。……
这已经不是艺术手段的问题,而是艺术家的立场、艺术作品之政治正确的问题了。
不用这一个政治正确,就必然用另一个政治正确,文艺作品又不是没臀部的天使精灵,创作者更不是,不要吹嘘自己可以脱离开政治正确自由地满天飞翔,艺术品的政治正确是有屁股的创作者把自己的屁股坐在哪儿来决定的。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从《逐梦蓝天》和《觉醒年代》的巨大反差,管窥民权文艺的崭新气象
文/梦也无声
最近看央视推出的新剧《逐梦蓝天》,今天的一个情节,真把我吓着了!
重要的研讨会,主要设计员国强竟然人和报告一起缺席,害的会议延期,他还受了处分。
可这,正是我当年犯傻做的一桩糗事。
说起来,当年那个会议比电视剧里的级别可是高多了,那是我们那个项目阶段性评审,全国航空系统和这个项目有关的人,包括航空部和科工委的领导,还有部分空军代表,都集中到西安基地开会,我就在那个会议上捅了这个篓子,会议进行到两天,轮到评审我的报告,老总才发现我和报告一起缺席了。
老总气的哟,电令我不管以什么方式,用最快的速度带着报告赶去西安会场。
与此同时,那个报告缺页的事故,也发生在那次重要的会议上,而那个让报告缺页的家伙,就是我的师弟,我闺蜜的老公,当时我们俩是项目组成员里最年轻的——之二。
不过当时没有发生违规泄密事件,我俩又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所以我们并没受到处分。当然了,这个师弟现在在所里的重要性可是非同小可了。
有我们老总的“证词”,航空系统是军事化管理,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可见,这个情节的原型真的取自那次的乌龙,我在航空系统里捅的娄子也算是挂上了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
我不知道应该欣慰还是遗憾,这样一部航空史诗一样的电视剧,居然有了我的影子,然而,我留下的却是那么糗的一个记号。
不过,从这个亲身经历中,也印证了我的一些猜测,这部剧可能很多情节背景真的取材于我们所的人和事,毕竟我们所是航空系统的龙头老大,我们的老所长和老总师都是工程院首批院士。
在前几集里,我其实经常看到昔日师友战斗的身影,尤其是老总,在几个主要角色身上,随处可见他的印记。
主角秦天的经历,就像是老总的翻版,少年加入革命军队,参加过抗美援朝,革命胜利后入军工高校深造,成功转行成为从无到有的主要设计人员,《一路前行》(老总传记的书名)成为从弱到强的技术领导,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是祖国航空工业一路成长壮大的参与者领路羊和见证人。
剧中主管技术的老前辈杜总,更是从形象上演绎了我们老总师,每当看到镜头下那个杜总夹着文件由远而近地走过来的样子,就仿佛回到当年,重又看到老总向我们走来的身影。
这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真实,一如当年熟悉而真实的生活工作。
只有一个人物,特别的让我感到意外,那就是秦天的夫人——曹惠芳这个角色。
编剧在这个角色身上的惊鸿一瞥的浓墨重彩所产生的效果,让我震撼不已。
尽管我早就知道艺术的直观感染力和润物无声的同化力有多么强悍,但是如此强悍直观地把艺术效果呈现在我的面前,与我所亲见的现实经历关联在一起,构成强烈的对比,成为改变我的观念的直观参照,这还是第一次。
说得直白一点,我瞬间被这个人物洗脑了。
从那个报告缺席的情节看,秦天和曹惠芳的婚恋,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材于我们老总师的现实经历。
老总师夫妇都已经年过八十了尚在人世,作为后辈,提起这件陈年旧事,应该说是有一点失敬的。
但是曹惠芳这个形象,解开了我多年前的疑惑,想起过往种种,对老总和他的夫人,越发感到愧疚,不吐不快。
这个故事的原版在我这里最初是这样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大学毕业来到了那个著名的航空研究所,正赶上老总牵头全国各地好几个单位共同承担的一项国家一级重点科研项目招兵买马,于是我幸运地被老总选中,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员。
关于老总,我从老同事那里听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他的婚姻。
师母就在所里工作,她不是科研技术口的,这意味着她没有和老总相匹配的学历和——荣誉,而且,——她也不够漂亮。
更让我们年轻人大跌眼镜的是,她早年还曾经在老总(当时只是普通的技术员)的办公室里连哭带喊地逼婚,非他不嫁,从一般的认知来看,完全可以说,老总是被她“赖”到手的。
那个年代,琼瑶已经流行,我们这些大学生“天之骄子”在感情关上,早就抛弃了保尔柯察金而倒向了冬妮娅,而且在所里,科研人员和辅助科室人员的地位、工资水平和荣誉职称以及被重视程度都差别很大,等级歧视虽不公开表露但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
我们很为老总没有浪漫的感情而遗憾,并单方面确定老总在这个问题上委曲求全十分不值,觉得师母不够矜持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背地里对她颇有微词,连带着对老总的敬慕也减弱了几分。
几十年过去了,当罗阳师兄牺牲在航母上,受当年老所长航科委顾总委托,我和央视的廉老师研究,计划做一部电视剧宣传罗阳,为此我专门去了趟所里,到老总家寻求建议。
再一次见到师母,我有一点意外,她十分热情,像招待老朋友,我才想起,在所里那么久,我甚至没和师母说过话,一时间搞得我十分尴尬。
也许因为愧疚,我和师母聊得更多,师母的话题全都围绕着老总,看似抱怨,说老总在新时尚面前跟不上潮流,不关照儿女,也不懂捞钱,更不管人情世故,她提到省里在风景优美的科学家公寓奖励老总一套房子,他几番拒绝未果,至今多年过去,他从未去看过一眼那套房子,也不许家人去看。还说他不注意身体,78岁高龄搭了五个桥了,还要去开会谈判,说到老总每天的“朝七晚五”作息时间,依然保持年轻时的“坐班“习惯,师母的眼里满是疼惜,甚至含着泪水……
貌似批评抱怨,其实那里面透着的满满的都是欣赏和自豪,她嗔怒地看着老总不停数说抱怨的样子,比章泽天的“望夫眼”质朴实在至诚——满满的都是对我曾经的偏见的“伤害”。
就算她说到老总耳聋,她买了菜回家忘带门钥匙,敲门老总听不见害的她到处找闺女要钥匙折腾半天的糗事的时候,竟也是满满的得意和骄傲。
这么多年,师母依然那么质朴,对老总十二分的信重不疑有他。
可是我私下里觉得,老总不给她开门,很可能不是因为耳聋没听见,而是多年“撒手掌柜”的“恶习”使然,因为我只敲了三下大门,老总就出来开门了。他听得见的,我是先打了电话,他知道我要来就听得见敲门声了,典型的老年选择性耳聋。
这时候的我已经有了些人生阅历,我意识到关于师母“逼婚”的故事,一定是漏掉了许多前史和细节,其实我已经理解了他们的感情基础和生活方式,师母的“不忘初心”、守着一份自己认定的感情无怨无悔的执着朴实,让我很感动,看到这一幕,我已经转变了对师母的看法,她的这份忠诚执着和奉献,完全配得上老总对航空事业的忠诚执着和奉献。
但尽管如此,也只是转变了那些消极的看法,并不代表我在感情上就认可并接受了师母当年那样的行为。
这,是补足了材料的现实版的原型人生,人们没法全方位地了解体验生活版的各种细节,即使了解了一些,也被生活的琐碎稀释掉,失去了艺术那样的震撼力,需要阅历去理解补充和还原真相的能力,生活很难给人彻底洗脑,拔出偏见的顽固根子。
但艺术就有这样的威力,艺术是浓缩的典型化了的生活。
《逐梦蓝天》艺术化地把师母这份执着和忠诚奉献用极端的典型化概括浓缩提升给呈现出来了。
剧中的曹惠芳,只是一个食堂的工人,航空工业的任何一个进步,看似和她毫无关系,但是,大会战时全厂工人技术员吃的都是她的饭,困难时期,她殚精竭智无米也得“炊”,和秦天们在一穷二白的祖国努力建造自己的飞机的那种精神并无差等。
父母忙的时候,大院里的孩子,都汇集在她的屋檐下由她照顾。
她以处子之身,一手带大了秦天妹妹留下的孤儿战鹏。
秦天飞机失事,是她从雪地里连夜把秦天背回了基地捡回了一条命,她为此却差点丢了性命。
因为帮助秦天带孤儿外甥,厂里闲言碎语议论纷纷,孩子之间已经为此打起架来。
……
至此,编剧用艺术加工的手法,把生活的琐屑升华,用这样几个典型事例,成功地让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却并没有夸大事实真相,只是把她深沉执着的爱,典型化具象化了。
这才有了办公室“逼婚”那一幕,她只是要解决这个已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行还是不行,她都无怨无悔地面对,接受。
面对这样浓缩的“生活”无私的奉献单方面无条件的牺牲,还有另外的结局可供选择吗?
当然也有,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塞罕坝农场那个后来当了逃兵的四川籍大学生闫祥利就选择了“若无其事“理所应当的态度。
我读研时的同学,现南京大学的教授,当年就是吃了女同学四年的饭,拿到读研资格后便断绝了来往。
所以,这也是对秦天这个角色的生死考验,把冲突直接推到眼前,一念之间生死攸关。
这便是曹慧芳这个新中国新女性的传统和新生,质朴和真诚,坦荡和体谅,刚柔相济不矫情不做作有勇气有担当敢爱敢恨的个性风采的集中展现。
这是个有内核有主见的温婉女性。
如果秦天不被感动,不会为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女人感到骄傲,他还算个人吗?
如果当年我看到这个故事,我还会为了她没有对航空事业做出直接的贡献而歧视她吗?有了这些前史,我怎么可能因为她的“逼婚”而轻视她的不够矜持?
我肯定会被这个故事洗脑,而对感情和婚姻和生活和奉献和忠诚……,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立场。
生活可能比艺术扎实,但是却没有艺术那样的浓缩,因此也就没有那样直接的强悍的穿透力和影响力,艺术的“化功”就是这样强悍和直观,瞬间而且不知不觉地改变人对世界对人心的看法。
艺术,尤其是有方向感的艺术加工,可以轻而易举地分分钟给人洗脑。
因此,艺术中这个方向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当我们能不带偏见地去正确看待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政治的时候,就不难理解,这个方向感指向艺术创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
比如当年那个带着偏见的我,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不可能像《逐梦蓝天》的编剧那样,饱蘸感情地在这部剧里把浓墨重彩的靓丽颜色给了师母这样的蓝天事业中的“小绿叶“。
事实上,在我那部回忆这段生活的小说里,也的确没给师母这个角色留下空间。
阶级立场直接影响作品的这个基调。
艺术手法是没有立场的,艺术家却有,通常情况下,这个方向感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的政治立场和艺术作品的“政治正确”。它无处不在,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直接更彻底地影响艺术品的“洗脑”方向。方向同步,艺术手段越高,“洗脑“效果越好,而方向反了,艺术手段越高,危害就越大。
这就是主席说的,路线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
在金钱至上二马呼风唤雨的时候,影视剧颂扬的都是老板和金领。
看看《在一起》这部剧吧,如果这部剧真象起初立项时那样,让《蜗居》的编剧六六主创,以她到武汉第一天说的那些话,她一定会大书特书“吹哨人“,而绝不可能像后来的《在一起》那样,把抗疫的英雄光环,给地位卑微的庶民——快递小哥分一杯羹。
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天网上热炒的另一部剧——《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开始炒作的时候,我本着在影视圈打拼养成的“恶习”,去查了下这部剧的编剧龙平平,得知他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编剧,而《觉醒年代》是他的第二部影视作品。
去年网上很多《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的剪辑片段,我也看过了解一些。所以,这部《觉醒年代》尽管炒得火热,我却也没什么兴趣过多关注。
但是,随着温度不断飙升,到了今年六七月建党百年前夕,光明网(6月9日)以“仲甫独秀”的大标题发表评论文章,饱蘸感情地首发“天地之间仲甫独秀“的强音,《中国青年报》也陆续跟进宣传,我才惊觉,原来在网上,已经造成了一种觉醒年代就是陈独秀,陈独秀就是觉醒年代的浓烈气氛,仲甫还真的一枝独秀了。
铺天盖地的软文,对《觉醒年代》赞不绝口,陈独秀在四一二大屠杀中英勇就义的两个儿子延年乔年,代表四一二全体烈士,得到了青年一代的广泛认同。到了后来,陈独秀竟然在百年之后重放异彩,像吴亦凡一样登上了热搜,连他的那个在特殊年代“骑着空油桶叛国逃港”的小女儿也成了网红被媒体热捧。
莫言开了公众号,表示要“向青年们说几句话“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的向青年们说:“他看《觉醒年代》。”
有人跟帖说,以前不知道陈独秀这么优秀,看了《觉醒年代》才知道,原来他这么伟大,都被遮蔽了。
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在公知甚嚣尘上的年代,是不是就该有公知出来呼吁,“我们欠陈独秀一个道歉“了?
这节奏,熟悉不?
可是,在我的党史知识里,陈独秀是党中央公开做了决议确定不移地犯了错误的领导人,晚年还以退党告终,我的印象中,他是四一二大屠杀的最大责任人,他的错误,客观上帮了蒋介石的大忙,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如果说退党这件事,在党的历史上堪称“仲甫独秀”,倒也说得过去。
可是在那个觉醒时代,群雄四起英才辈出,一个伟大民族的觉醒,怎么可能一人独秀?
中国共产党的词典里,何时有过一人独秀这样的说辞?当年人民爱戴毛泽东主席,公知们是如何夹枪带棒地大肆批判个人崇拜的?
时令倒转,竟然在觉醒年代出现了“仲甫独秀”这样的事情,我觉得难以理解。
到了这种地步,我也不得不关注一下这部剧了。
于是,我决定抽出时间从头看看这部剧,看看编剧龙平平和制作团队到底用了什么高超手段,竟然达到了这样“舆情一边倒“的空前社会效果。
第一集看了不到一半,就看到了这样一个情节,在日本早稻田,在落拓不堪如李白一样潇洒风流的陈独秀面前,李大钊当着众多进步学生的面,谦恭而卑微地表示,要拜陈独秀为师。
在那个年代,也就是中华大地觉醒之前,拜师就等同于跪拜。
我瞬间秒懂!
都是修炼千年的狐狸,你们拿着半部聊斋忽悠谁啊?
这就是给全剧“仲甫独秀”定了基调,用的并不是什么高超的艺术手段,只是利用编剧的“最终解释权”,趁着李大钊已经牺牲了近百年,再也不能出来为自己为民权发声的机会,在南陈北李的分歧之间,站脚陈独秀一方强行“拉了个偏架”,摁住李大钊那在刽子手的屠刀面前尚未屈服的高贵头颅,先一步拜倒在陈独秀面前。
这分明就是个小一号的《武训传》啊。
到此,二十分钟的剧情,就解决了“南陈北李”共天下的难题,为这部剧“天地之间仲甫独秀”的基本宗旨扫除了障碍,可以想见,解决了李大钊的问题,让李大钊仰慕了陈独秀,本剧就可以一路奔突,顺理成章地让“万千宠爱集于”陈独秀一身了。
这可不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个人的事情,这是事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到底是《庶民的胜利》还是托洛茨基派的胜利的原则问题。
言重了哈?公知们会出来说,只不过一部剧而已,干什么大惊小怪上纲上线啊?观众爱看就是王道。
还是那句话,都是千年的狐狸,你半部聊斋想忽悠谁啊?
给文化艺术在社会教化和政治博弈中的强悍威风吹牛的时候,就说在美国一部小说引发了南北战争,在中国,一首《望海潮》导致了江南沦陷,这些话言犹在耳。
认真地较个真,就玩隐身躲起来了?
一部剧,能让大厦倾颓不?
我说看了二十分钟我就秒懂,只是说我懂了网上为什么会有“天地之间仲甫独秀”的社会效果,我可不懂编剧为什么要这么做,据网上介绍,这个编了《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和《觉醒年代》的编剧龙平平,还是一个党史专家,那我就更不懂了。
为什么在这部剧的编剧手里,南陈北李的历史现实变成了“天地之间仲甫独秀”的社会效果,而且从媒体舆情上看,一边倒地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这算是正常的自然的观众爱看吗?你们也太高估中国普通观众“精诚团结”的能力了吧?
我只能在家里愤怒暴走。
没有必要再往后看这部《觉醒年代》了,不管编剧和制作团队拿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品,我们只须看社会效应,就像《逐梦蓝天》能改变我对师母的偏见一样,这个“天地之间仲甫独秀”的《觉醒年代》引发的社会舆情,可能已经给很多不了解党史的青年人“洗了脑”,那这些被洗脑的后辈,会怎么看待后来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与陈独秀错误路线之间的斗争?怎么看待党对陈独秀的错误路线所作的历史决议?
难道这部剧还真的要为陈独秀逼出一个道歉吗?这问题可太严重了!
龙平平你想过吗?你怎么会对这党史上犯了严重错误的前领导人如此情有独钟?你难道是个“右倾翻案疯”?
李梦痴看我愤怒,便对我说:“没有那么多人被他洗脑,都是炒作,他们找人写的软文造势宣发,和当年《人民的名义》的宣发攻势如出一辙。”
我还是很担心:“你这样说,会有诋毁烈士的嫌疑。他们那些软文,可是用陈独秀的两个烈士儿子做的文章,如果我们反对,就是对烈士的不敬,毕竟延年乔年的死,是非常让人敬佩和同情的。我只敢在家里发脾气,不敢写文章,就是怕一不小心碰到了两位烈士前辈的红线。”
李梦痴淡然一笑,“是黑魔法,就必有痕迹,他们百密一疏啊!你想想,网上最煽情最圈粉的镜头,就是延年慷慨赴死时的那一个世纪回眸,对吧?”
我说:“据钱瑛同志回忆,那个回眸的原型是钱瑛的丈夫就义前的最后影像。”
李梦痴说:“问题不在这里,延年因为这一死圈粉无数,可是网上怎么就没有一个粉丝追查一下谁杀死了延年,没有一个粉丝提起四一二大屠杀,没有一个声音骂蒋介石呢?龙平平是怎么做到让陈延年的粉丝既为陈延年的死而伤心,又不伤害蒋介石的名誉呢?这是粉丝的正常表现吗?到现在还有吴亦凡的粉丝替吴亦凡鸣冤叫屈呢,怎么陈延年的粉丝就这么理性地要维护蒋介石掩饰四一二保证陈独秀能仲甫独秀?陈延年的粉丝要是知道蒋介石杀了陈延年,不是应该让蒋介石去死吗?至少也得先把忽悠“美玲项链”的饭圈砸了才正常吧!龙平平他们保护陈独秀也就罢了,他们这么下本保护蒋介石干什么?怎么着谁反对毛泽东他们就保护谁啊?担心他们说我诋毁烈士?我还没说他们拿着烈士当轮子炒作他们的歪心呢。”
我懂了,我又一次说“我懂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毛泽东告诉侄子毛远新:‘……到底谁打倒谁不一定。苏联……还不是资产阶级当权?我们也有资产阶级把握政权的,有的生产队、县委、地委、省委都有他们的人。有的公安厅副厅长也是他们的人。文化部都由谁领导的?电影、戏剧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不是为多数人服务的……’”
到此再说领袖预言了五十年,没有疑议吧?
这已经不是艺术手段的问题,而是艺术家的立场、艺术作品之政治正确的问题了。
不用这一个政治正确,就必然用另一个政治正确,文艺作品又不是没臀部的天使精灵,创作者更不是,不要吹嘘自己可以脱离开政治正确自由地满天飞翔,艺术品的政治正确是有屁股的创作者把自己的屁股坐在哪儿来决定的。
在立场不一致的情况下,我们要么战斗,要么就只剩下祈祷那反向的一方手下留情了。
毛主席说,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就是这个道理吧!
眼下民权文化虽然还步履蹒跚,但是精英主义分子通过这些年的“折腾”,(具体怎么折腾的,见李梦痴的《象牙塔的前世今生》)也不再拥有很高明的艺术手段艺术品位和文化能力了。
《觉醒年代》的“巨大影响力”是靠媒体炒出来的。
《觉醒年代》的编剧罔顾历史真实,刻意扬托洛茨基的陈,抑为了《庶民的胜利》不惜牺牲的李,造成了“天地之间仲甫独秀”这样一个有悖历史真实的社会影响。
对一个历史人物,要全面评估他的历史作用,不能断章取义地截取“王莽谦恭未篡时”的片段来作为他的历史评价,如果可以这样美化陈独秀,那你不如去写汪精卫刺杀宫廷要员时“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英雄气概,用他去克制李大钊为《庶民的胜利》而牺牲生命的正气凛然,比之“像李白一样风流倜傥洒脱不羁“的陈独秀,也许更多些“血性精彩”呢。
汪精卫之堕落为汉奸,有其贯穿一生的个人问题,陈独秀之成为四一二大屠杀的责任者,更是他一贯主张的现实映射,问声龙平平编剧,你避开这些要害问题,像陈璧君开脱护卫汪精卫那样,让四一二的死难者延乔二年和四一二的责任者仲甫独秀共享殊荣,让四一二中为了《庶民的胜利》而英勇就义的李大钊配享四一二责任者仲甫独秀的下座,是何道理?是何居心?
不过,虽然《觉醒年代》的巨大黑洞让我的心不断坠落,但是《逐梦蓝天》的阳光明媚的民权宗旨,还是让我对文化最终必定会取得《庶民的胜利》而感到信心百倍。
同样是艺术的典型概括,把这主角光环的万千宠爱分配给谁,怎样分配,两部剧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逐梦蓝天》秉持人民的立场,编剧饱蘸感情地展示了曹慧芳这个蓝天事业中的小角色在伟大的建设运动中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还有郑有福这个老工人,他实实在在地在蓝天伟业的每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而这一切,如果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审视,比如当年的我,既然我没有给师母留下表现作用的空间,我肯定会认为《逐梦蓝天》的编剧美化了“体力劳动者“的形象,但是以现在的有所觉悟的我,塌下心来回放当年的经历,不难明白,《逐梦蓝天》的编剧并没有夸大其词,更没有让曹慧芳们高居于秦天们的头上(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左派作品那样),他只是给了蓝天事业中的非科技人员以应得的尊重,尽力还原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全景,这部剧确定不移的民权宗旨和对民权文化的有效尝试,最终必将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喜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逐梦蓝天》中几对老一辈的感情戏(这是有史以来左派文艺作品的共同短板),虽惊鸿一瞥,但是回肠荡气,借着精准而凝练的过硬台词和演员身临其境的精彩演绎,举重若轻地带出了感情和生活和事业和奉献的深度和温度,一扫上个世纪民权文化在感情问题上的刻板僵化,也荡涤了精英文化的软玉温香矫揉造作,一望而知是来自于编剧对那段真实生活原型的锤炼概括,因此有了前无古人的艺术品相。
不止《逐梦蓝天》,前些时的《在一起》,还有此前播出的《最美的青春》和《最美的乡村》,都在这样的小细节上用惊鸿一瞥的煽情段落,展现了人民英雄普通劳动者的平凡质朴又温柔敦厚富于牺牲精神的健康感情,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
只是因为我对航空系统了解的颇多,剧中人物和情节的生活底本,我基本是可以对号入座的。所以我敢于放心大胆地对《逐梦蓝天》说三道四,在这里我能精准剥离原型生活到剧中情节的艺术加工痕迹,而对《最美的青春》和《最美的乡村》,因为对生活原型缺乏必要的了解,眼下就只有先做个好观众了。
民权的文化,不是坐在书斋里作嘴炮的文章,而是要脚踏实地地了解现实的民间的真实生活,创作如此,评论也如此,不能对不了解的东西随意点评,这也算是我遵循《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改造自己,锤炼艺术,从精英文化迈入民权文艺的第一步吧,虽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前方景致一片辉煌山高水远海阔天空。
和平年代的建设英雄,也象战争年代的英雄前辈一样,全方位地为我们走出了英雄的最美姿态,这将会成为民权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只要艺术坚持源于生活尊重生活,民权艺术家坚持和人民站在一起,民权文化就一定有一个最美的未来。
这世界一定如李大钊和毛泽东等前辈所愿——文化的最后胜利必定是、也只能是《庶民的胜利》!
对此,主席早已给出了最有力量的解决方案。
我就不写诗了,用主席的这首词,来结束这篇絮絮叨叨但却情真意切的文字吧,让我们在主席的战斗精神鼓舞下,为民权文化的未来勇敢地“战斗”吧!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梦也无声:本名李晓鸢,女,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作家、影视编剧、影视策划人。当前国内旧体诗的领军人物之一,为新浪网友作诗评60多万字。原创诗词、评论、书序作品散见于各大网络、诗友书集和国内各地专业出版物中。)
作者:梦也无声(李晓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