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年的校铃——读懂己不再少年》
文/安艳玲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村,四妹子儿订了个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我就是诞生在那片黄土地上的一个小人儿----------陕北人!
我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
童年的记忆是短暂而美好的,回想起来纯真无邪的年代,无论生活的贫穷还是富足快乐陪伴童年的时光!
我家是贫农,家里孩子都小没有劳力,就靠妈妈挣工分养活我和弟弟。爸爸虽然在外面工作,但是工资的财务大权全部交给爷爷。爷爷当家,我们没份儿!日子过得很拮据!我和弟弟相差四岁,妈妈白天下地,我担当起照看弟弟责任,为了哄弟弟开心和小朋友玩玩耍是经常的事,我成了娃娃头了,他们都听我的。还要捎带的砍材烧火,熬我妈煮进锅里的米,就算是做饭吧!
到山下去挑水、洗衣服,有时天太黑,由于体质差害怕后面有鬼,就端着盆儿倒着走!呵呵!想起来自己都感觉好聪明。那时候没有幼儿园,就是村里年龄差不多大的小孩在一起玩儿,春天上山拔草喂羊,在山上扯着嗓门高喊,听山里传来的回音玩儿;夏天我们到村头的无定河里玩儿,因为夏天无定河的水很浅有的地方都没有水,我们在有水的地方嬉闹,在没水的地方踩水泡玩;秋天收割庄稼,我们小孩就把玉米皮编成小辫儿,扎在头上假装是自己的辫子,比谁的最长最漂亮!看场院里风车里的种子皮儿被吹得老远,在那些皮儿堆得高的地方打滚儿;冬天我们把大块儿的黄土用小刀削的四四方方,在上面挖出个大洞,侧面掏个小洞,做炉子,找些干羊粪放进大洞里点燃,然后对着小洞吹,看谁的炉子最旺,过会儿你再看,那个灰呀吹得个个脸上都长了胡子!笑的大家前仰后合的!说不尽的多彩多姿的童年趣事。

家里种的香瓜地,在我家对面的山上,踏出门儿就能看见。我弟弟爱偷着摘香瓜,老被我妈打,我傻呵呵的看着,就是觉得我弟弟很可爱:穿着一件红色的短褂子,脑门儿上扎着一个小辫,上山的时候手脚并用,像个偷吃的猴子!
呵呵!现在想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上学的地方就是两面破烂不堪的土窑洞,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共有二十五个学生,俩个老师!其中一个老师连有的字都不认识,还要我们提醒她!也难怪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北风刺骨外面的两棵沧桑的榆树树间挂着一个铁铃铛,摇动长长的铃绳,那种清脆悦耳的铃声好久好久回想在记忆的脑海里,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