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而篇》第23、24、25章:
信念坚定 胸怀坦荡
【原文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魋,音tuí,是宋桓公的后代,当时任宋国司马——主管军事行政的官。这一章记述的是孔子在宋国的遭遇以及他面对淫威的态度。
据《史记》载: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子,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什么意思呢?以前,多数学者的解释是,孔子经过宋国,某一天在一棵大树下面与随从的弟子们在一起演习礼仪,宋国的大夫桓魋带兵赶来要杀害孔子,砍倒了大树,孔子就带着弟子离开了。路上,弟子们担心桓魋会追上来,就告诉孔子说:“我们还是跑快些!”孔子回答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随后就去了郑国。

其实,桓魋并无杀害孔子的企图,即使有,也不敢。不然,他带兵前来,直接就会剿灭孔子师徒的,何必要“伐其树”?这说明,孔子师徒在宋国不受欢迎——不但没有受到礼遇,还要被驱逐出境。在被驱逐的路上,孔子师徒大约是走困了吧,就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利用休息的间隙练习礼仪,结果被桓魋知道了,就带兵前来武力驱赶。孔子为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就带着弟子很快离开了。路上,弟子们担心桓魋会追上来寻衅滋事,加害孔子,就说:“我们还是走快一些吧!”免得招惹麻烦。这样解释似乎合乎情理。
“天生德于子”当解释为“上天把传授仁德的使命赋予了我”的意思为妥。因为“德者,得也”,这里的“德”当是“获得仁道的真谛”的意思,获得了“仁道的真谛”并不是叫他洁身自好,而是要他担当传播、弘扬的使命的,不然,下一句就没有办法解释。所以,“天生德于子,桓魋其如予何?”两句连起来翻译就是:“上天把传授仁德的使命赋予了我,他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意思是,你桓魋的淫威岂能阻挡得住我传播仁道的使命?这表现出了孔子坚定的仁道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正是这种坚定的仁道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才给了孔子无穷的力量和坦荡的胸怀,使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桓魋之流的淫威,在弘扬仁道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孔子坦荡的胸怀还表现在他知无不言,诲人不倦的教学作风上:
【原文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二三子,指孔子的弟子们。“行”这里是一个“复合意义”的词,同时兼有多重含义——古文中,特别是先秦的古文中,这样的用法很多,不能只从一个意义上去解释,否则,会很艰涩。“行”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懂得的道理和实践中的体会”的意思。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弟子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讲学问会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没有任何隐瞒和保留的。凡是我知道的和我自己的经验我没有不想方设法全部传授给你们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他都给弟子教些什么?《论语》告诉我们是:文、行、忠、信四方面内容: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文献、古籍等书本知识,行,德行,即行为和品德,忠和信就是具体的修养内容。也就是说,孔子讲授的内容,既有是书本知识,也有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并不是单纯的教条。
“文、行、忠、信”这四教并不是简单的“四科内容”,而是孔子教学的四个方面的宗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弟子,是把培养弟子的仁德、构建符合仁道精神的品格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孔子教书,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所谓“知书达理”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教宗旨,无疑是千古真理。教育,是关系一个民族前途的大事,一个民族能不能永葆青春,兴旺发达,关键是看这个民族有没有先进的文化和积极进取的性格、品德——这就是“民族魂”。

冷梦良,职业警察。眼晴不大,却还好眯 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