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读书生活琐忆(5)
荣玉奇
五、“文革”风暴
我在省城读书的第二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突然开始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彻底改变了我平静的读书生活。
“文革”的前奏,是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文章1965年11月就发表了,但那时人们还不明白这篇文章的来头及内幕,当时只是看到报纸上关于这篇文章的学术争鸣。我作为普通的青年学生,感受到“文革”开始,是1966年6月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公开发表,以及8月18 日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
“文革”开始阶段,还是比较正规的,平静的,有组织的。记得当时上级还往学校派了工作组,领导运动。那时还没有停课,只是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报纸和文件。可是后来有两件事,彻底影响了运动的方向。一是学生们到北京高校去学习取经,二是突然来了一帮天津工学院的学生,他们是来我们学校开展串联活动,并传播运动经验,说穿了就是来“点火”的。这帮天津来的大学生还真厉害,他们极具煽动力,摇唇鼓舌,煽风点火,游走于石家庄各个学校。像我们这样的青年学生,社会经验还不足,大多数血气方刚,一说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一说砸烂旧世界,有几个甘于落后呀?因此只一天的时间,“火”就被点了起来:校长、副校长被揪斗了,教导处主任被揪斗了,几个出身不好的老师也被揪斗了。几乎是一夜之间,形势急转之下,学校就失控了。
记得在揪斗大会上,舞台上跪着一大批老师,有一个胆小的女老师还吓得尿了裤子。很快,学生们自己仿照北京的高校,成立了红卫兵组织,成立了“文革筹备委员会”。原来上级派来的工作组也被赶跑了,工作组领导被揪回学校批斗,听说那位姓梁的工作组组长不堪凌辱,爬到一个高烟筒上跳下来自杀了。
随着形势的发展,很快课也不上了,专心致志地搞起“革命”来。那时所谓的革命行动,主要是写大字报,刻印传单,然后去大街上贴大字报、发传单。另外就是去省城的各学校串联,互相学习交流搞运动的经验,交流搞革命的体会。再就是参加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演讲会、批斗会。各班自己的活动,就是每天早晨的“天天读”(就是读毛主席的书)和连绵不断的“斗私批修”会。每个人不能有一点闪失,有一点问题都要在会上检查,重的还要受到全班的批判。记得班里有名学生,家庭出身小业主,原来隐瞒了,后来他父亲单位将情况寄到学校,这名学生立刻被批判,成为“黑五类”子女,从此他的厄运开始了,谁也不理他了。
“文革”刚开始时,正好该放暑假了,但由于“革命”的需要,暑假也放弃了。记得当时的“革命”热情十分高涨,每天都处于极度兴奋之中。那时的消息特别多,马路新闻满天飞,一会儿这个大人物被揪出来了,一会儿那个单位夺权了。在“文革”开始后的三年中,基本上就不再上课了,尽管后来曾经一度提出“复课闹革命”的口号,但还是没有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的上课。
随着运动的发展,一场风靡全国的“大串联”开始了。这种“大串联”活动,已经不限于石家庄本市,而是要到外地城市,要到全国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