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优秀的作品不一定能获奖★
【熊英说事之103】
熊 英(作家、诗人)
学术之争,有如战场,常常刀刃相争,血肉相见,烽烟四起,炮火连天。
你以为这话说炫了?才不是呢!
我是文学中人,平日与世无争,这辈子就苦恋文学,相思艺术,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要谈别的,譬如商场、情场、政场,恐怕没有太多的经验与体会,发言权就显得有点单薄与乏力了,要是谈文学呀,虽不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但作个三五小时的脱稿文学演讲,还是可以应付的。
那么,今天的话题已经进入到第103个,这第103个话题,还是离不开文学这个老本行。而文学中要讲的问题非常多,一辈子也讲不完,今天我要讲的文学中的问题,是文学中的评奖问题。
关于文学中的评奖问题,不管是哪一级的评奖,都存在不公平、不公正、不准确的现象,哪怕国际级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概莫能外。
中国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中国汉字在描绘、述说中具有最形象、最生动、最完美的表达。但从1900年设立诺贝尔文学奖、1901年12月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到2012年莫言的小说《娃》获诺奖的一百多年历史中,中国作家一直是个空白。2012年,莫言填补了这个空白,第一次作为中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莫言的诺奖,国人似乎另有看法,普遍认为《娃》并不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也不代表莫言本人文学的最高水平。而《娃》之所以获奖,很大程度上,它取决于题材所反映和呼应的是某种制度因素和政治因素所致。
我们知道,《娃》是一部反映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本性之间矛盾和斗争的小说。小说主人公万心“姑姑”,从事妇产科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50多年,既挽救了无数母亲和孩子的生命,同时又剥夺和扼杀了无数鲜活的生命。虽然这些扼杀不是个人意志所致,但结果却是残酷而可悲的。正像主人公万心“姑姑”晚年所说,她一只手是神圣的,另一只手却沾满了可怕的鲜血,余生剩下的只有忏悔。由此可见,这本小说主要揭示的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对中国计划生育制度的批判,与小说本身的艺术取向和艺术价值无关。而西方,对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抱有成见,不希望中国强大,这部小说正迎合了西方借所谓的人道主义抨击中国社会制度的借口,其目的和用心就不言自明了。透过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西方为何舍去诺贝尔文学奖是奖励在文学领域取得卓著成就的作家的初衷,而使这种纯洁的初衷成为非纯洁、非正常的某种政治目的与结果。
由此,我想到了国内各种大大小小的文学评奖,为什么会出现真正的优秀作品不一定获奖,而一些普通、平庸的作品反而高高挂起、不幸获奖的不正常现象。当然,大凡可以获奖的作品,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是不太可能出现失误的。因为我们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它不可能在这方面出现失误。如果一部作品连政治方向都把握不住,它不仅不可能被推荐参加评奖,更不可能获奖,甚至连作品发表的机会都没有。但是,如果具备了如下几个条件,某些平庸的作品获奖的可能性是可以得到提高和增大的。譬如,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担任文化、文学主管部门领导职务的,担任文化、文学社团组织领导职务的,如果他们的作品参评,就不可能不出现照顾面子的情况,有些虽然不是为了照顾领导的面子,但为了讨好领导的情况,并非都是可以排除的。二是出于功利主义,有些作者输送参评作品之后,会去走后门,拉关系,请客送礼,祈求关照。这样一来,评奖作品就一定失去公允性,导致真正优秀的作品被拉下,平庸的作品被捧上。
这就是为何真正优秀的作品不一定能获奖,而一些平庸的作品反而获奖的原因。尽管这种现象不一定占了主流,但你绝对不敢保证不存在这种现象。
(注: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如有谬误,文责自负。2021.9.8早上写于无畏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