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读书生活琐忆(7)
荣玉奇
七、大串联之北京
“文革”开始的那一年,为了把群众真正发达起来,中央曾发出文件,号照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开展革命大串联,以互相吸取开展“文化大革命”的经验。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串联是“文革”开始不久,学校还没有停课,运动还在工作组的控制之下,属于有领导、有组织的活动。
这次离开学校到外地串联,是在学校老师的带领组织下,我们班全体同学的集体行动,大家乘火车去北京。全班同学开了一张集体免票,因为我们学校是铁路中专学校,可以享受铁路免票。那时全国大规模的串联活动还未开始。这次串联的目的地是北京的两所大学(就是北大和清华)。因为北京是“文化大革命”的策源地,外地学生都到北京去取经。
这是我第一次去祖国的首都——北京,心情很兴奋也很激动。到北京后,第一次看到属于建国初期“十大建筑”的北京火车站,原来只是在语文课本上读到过关于北京火车站的文章,这次一看,果然不凡。特别是车站大厅中央那个穹形的圆顶,非常漂亮而壮观;二楼的候车厅很大很大,厅里还摆放着一株松树(树干)化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化石,感到很奇特,远看和树干一模一样,但用手一摸却感觉凉凉的是石头;车站大厅两旁的钟楼也很漂亮,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第一次看到雄伟的天安门,第一次看到高耸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次看到广场两侧的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
这次去北京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除了到天安门广场看了一下,主要是去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参观学习“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在这两所大学,我们看到了身穿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身背绿挎包,臂带红袖章的红卫兵;看到了贴满学校的大字报,看到学生们热烈而激动的大辩论的场面;听有关人员介绍了他们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以及他们发动群众开展运动的经验。特别是看到了北大聂元梓几个人,贴出“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地方。
这次去北京,对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年龄小,我似乎不是太感兴趣。而对北大、清华这两所全国顶尖级的大学,印象却十分深刻,原以为我们学校的条件很好,但和这里一比,就相形见绌了许多,似有天壤之别。同时又触起了我的大学情结,当初因为家境困难,未能上高中,大学梦终成泡影,每每想起来,不免心中隐隐作痛。我深为自己被迫报考中专,而不能实现少年时代的大学梦而感到痛惜和遗憾。
在北京大学,我看到了“五四”运动时期,那座著名的红楼。遥想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像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风云人物,就是在这座红楼里,经常开会、讨论、研究新文化问题。四十多年前,北京大学可谓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的学生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如今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北大又一次成为运动领头羊,全国的大中专学校,都来这里取经,北大又一次成为众人注目的地方。毛泽东主席,专门为北大题写了“新北大”的校名。
在北大,我还专门跑到未名湖去看了看。这个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2湖的东岸有一座塔,名曰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据说朱自清写的《河塘月色》中的“荷塘”,就在未名湖,我找到北大的一名学生,他告诉我“荷塘”的具体方位,我站在“荷塘“凭吊了一番,体味朱自清的心境。我围着这个水面不太大的荷塘,慢慢转了一圈,可惜是白天,既没有月色,池塘中也早已没有了荷花。在清华大学,我看着那个颇具欧式风格的学校大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