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和讴歌
——读《她们》随想
文/王建立
《她们》的作者,七旬作家闫忠录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结缘于他的长篇处女作《兄弟》。新书出版,闫老师把文友分享会的消息,提前告知并诚挚邀约,我是应该而且乐于前往的,可惜把脚崴了,打了石膏,卧床不能出门,遗憾错过了这次盛会。闫老师说,等你脚好了,见面赠书。这一等,就是数月。疫情反复,旅行遂成奢望。日前,碑林区国书馆联合陕西省作家协会共同打造“陕西本土作家作品专库”的活动,闫老师捐献了大作《兄弟》和《她们》两部长篇。获知此消息,我在微信聊天中恭贺和赞美他的善举时,闫老师再次说到赠书,我却不能确定什么时间回西安。闫老师要了我的地址,当日就签名快递了一本《她们》。因为公事繁忙,用了四天的业余时间才读完这部小说,本想趁热打铁,写几句感想,不料随后一周诸事繁忙,实在分身乏术。周末的夜里,酒后失眠,爬起来敷衍成这篇文字,记录自己阅读《她们》时的一些肤浅印象。
《她们》是一本真正的小说,比起《兄弟》,无论在题材深度广度的开掘上,还是在结构的谋篇布局、文字的提炼加工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第二、第三章,非常精彩。
《她们》在教育人方面,做出了极具意义的探索。全书体现了人心向善这一主题。书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具有淳朴善良、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作家记事和讴歌的主旋律。具体到每一个情节甚至细节,都不难发现作家的基本立场和良苦用心。比如牛雪莉办超市,曹黑娃的“山川秀美”及其后来的工程,虽然启动资金带有原始积累的罪恶因子,但主要表现出来的还是劳动致富。至于下一代的奋斗故事,就更不必赘述。曹夏花被拐卖的悲剧,深刻揭示了贫穷导致罪恶,同时也对家庭教育具有标本示范作用。对于家长来说,身教重于言传。喻珠珠对女儿们的要求很多,但自己因为吃低保却和支书王槐玩暧昧,光天化日之下与其在家里做苟且之事,被二女儿曹夏花撞破,女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被拐卖深山,囚禁牢笼,生不如死。从曹夏花本身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冲动让她付出了惨痛代价。这种寓理于事的写法,让读者在了解故事发展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了文学的教育和引导目的。
在文学性方面,首先是塑造了一群真实可信的人物。这是一群从土地上走来的男女,普通而有个性,栩栩如生,从内心到外表都具有生活原型的印记。值得称道的是,这些人物都不是概念化、脸谱化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集真善假丑于一身。他们都是矛盾集合体,既有善良淳朴的本性,又有自私狡黠的遗孽。反派人物曹黑娃,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重男轻女、家暴、出轨,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成,似乎十恶不赦,但良心并没有泯灭。妻子离家出走后,竭尽全力养育四个女儿;离婚时悔恨交加,极力挽回;离婚后对妻子女儿一如既往地爱护、帮助;女儿曹夏花离家出走,他忍饥挨饿、受尽屈辱寻找;虽然是露水夫妻,但他对牛雪莉是真心的,她遇到超市被砸风暴,气病了,他关怀备至,“去灶房里点燃炉火,煮了一碗方便面,另做了两个荷包蛋,送到枕边,主动喂给牛雪莉吃”;与堂弟媳妇芍药花暧昧,有了儿子,他没有逃避,而是负责任地和她结了婚,并坚持专一(给牛雪莉介绍了对象并促其成婚);寻找离家出走的二女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个父亲的担当和情感,与前妻珠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珠珠是作家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可信,但作家给予其过度讴歌,值得商榷。《她们》中的女性,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这是作家真实描摹生活的本领,但高于生活这一点似乎有待提高。不美化,不拔高,这是作家成功的地方,也是写作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牛雪莉的多情,甚至滥情,更应该唾弃的是她利用美色设局,骗取曹黑娃的钱财,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一方面给曹黑娃暗送秋波,另一方面跟支书王槐明铺暗盖。作家对这样的人物是反感的、批判的,但却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恰如其分地给予“出路”。这一点,作家在塑造其他人物时,也表现得极其突出。唯独对第一主人公的塑造上,差强人意。首先,作家太珍爱这个人物,讴歌有失公允。珠珠有很多本质上的致命缺陷。诸如自私,她是一个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女人。黑娃家暴、重男轻女,这是他的问题,但珠珠离家出走,放弃母亲的责任,是最好的选择吗?表面看,这是黑娃逼的,但其实是她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私作祟。她在外出的一年多时间里,做了什么?她回家背着名牌包包,给女儿们带了什么礼物?对支书和轿车的态度,不仅表现了她的虚荣,而且预示着她的人生注定是悲剧性的。黑娃出轨,是他的错,但归根究底是珠珠离家出走导致的,至少她难辞其咎。一个健康的男人,一年多没有夫妻生活,被女人(而且是别有用心的女人)诱惑,是应该理解和同情的,但珠珠却让他净身出户了!同样是出轨,珠珠和王槐,她怎么就那么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似乎又是男人的错,因为王槐好色,不放过村里稍有姿色的女人。这只是珠珠的遮羞布,而不是她逃脱批判的理由。他和王槐上床,是她渴望的、预谋已久的,他不让曹黑娃跟她一起去送女儿上大学,已经暗示她即将和王槐发生故事,吃大餐、洗鸳鸯浴,则把她的投怀送抱赤裸裸地展示出来了,她跟牛雪莉有区别吗?区别是牛雪莉心中还有对曹黑娃的愧疚,而珠珠则的心安理得、理直气壮。是的,她是单身,自由的。但王槐呢?珠珠知道王槐有家室,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作家显然也是持批判态度,所以安排二女儿曹夏花撞破玄机,离家出走,被拐卖到深山。为此,珠珠做了什么?除了哭闹,就是添麻烦。她的形象之所以没有站得很稳,就是她自始至终,很少做为。似乎曹黑娃之前的积蓄里,有珠珠的努力,但此后却毫无建树,离婚后靠低保养育自己和孩子,进城后靠黑娃“讹诈”王槐的十万元和大女儿曹春月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母女的生活,给黄教授当保姆,实际上是黄教授施舍她们的借口,实在不能成为讴歌的理由,或者说不值得大唱赞歌。人们挂在嘴边的赞美,是珠珠教子有方,这也许是作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的虚伪,但作家的叙述情绪中掩饰不住自己的真实情感,他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赞美珠珠。讴歌,必须辅助值得讴歌的事实。说了这么多,不是否定珠珠这个人物,她的善良是值得赞扬的,也不是“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成”,她对娘家嫂子的悉心擦洗,对黄教授的悉心伺候,都是很好的佐证,但仅此似乎不够。这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闫老师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对生活的熟悉和思考。他对笔下的人物、环境非常熟悉,写起来得心应手。在叙述语言上,作家用了许多村言俚语,比如“猫不在,老鼠就出来胡成精”p88,(黄二毛)“当面也不能认输当个鳖怂”p89,“黄二毛抱着一大卷当地有名的花鞭炮‘雷震雷’”p97,“急得像患了感冒,打不起一点精神来”p99,“今天王婆出门时把头梳理得特别整齐,像走亲戚似的,手里挎个篮子,里面放了十个鸡蛋,还用花手绢盖着”p109,“四川尖椒辣得很,把人辣散伙咧”p118,“乌鸦和猪一样黑,狗屎和大粪一样臭”p123,“吃谁家的饭砸谁家的锅”p170。人物对话时的语言描写,很符合人物自身的认知及其习惯。比如“曹黑娃接着又说:‘婆,吃不吃低保,吃的是国家的,又不是吃你家里,与你有何关系’p90”,曹黑娃:“咋是个这德行?说官话,打官腔,把事情一推六二五,在他嘴巴里没事了”p133,王槐批评曹黑娃:“脚户的驴死了七天,驴毬硬了八天,成了个装死鬼咧”p163。白璧微瑕,作家在用词造句方面,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例如“有两个针眼大小的酒窝”P024,“手里挎个篮子”(胳膊上挎似乎更好一点,手提更常用些)p109。个别成语运用过于频繁,例如“语重心长”。有些地方用的成语过于牵强,例如“全神贯注地在房子里东看看,西看看”p155,全神贯注,形容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上 。还有,就是逻辑要严密,牵扯时间的,需要特别注意。比如“暑假里”“挖茵陈”p106,正月茵陈二月草,暑假里的茵陈不是药。
这样鸡蛋里挑骨头,主要是因为闫老师肯定不会就此搁笔。闫老师在《她们》的后记中写道:“退休了,待在家里无事可做,就有一种恐慌。”他还说过:“在余生之年,我还会一直陪伴着文学走下去,在文学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所以,很可能几年以后,他又会有一本新书面世。
顺颂闫老师体康笔健、文丰人寿。这是我写这篇文字的主要目的。
2021年9月10日午夜于榆林毛乌素大漠
王建立,资深文学爱好者,有作品散见报刊杂志,著有《如梦令》等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