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诗浅说(二)
——古诗词基础知识系列谈之三
作者:一片红叶
第二部分:律诗概述(下)
第四,说说“律诗格律”的由来与演变
汉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最初,劳动者咏诗,读书人写诗,大都是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来唱来写的。先人们的“文化生活”,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彼此间的交流、沟通,更不像现在这样便捷。引吭高歌、且歌且舞,便是大多数人的主要交际方式和娱乐方式;写诗作赋,相互赠答,便是读书人交流感情、沟通思想的主要途径之一。于是,出于审美上的需要,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就有了不同版本的关于“声韵”方面的”文”与“书”。 不过,最初的有关“声韵”的专文专著,如南北朝时期的《守温三十六字母》等,主要是为人们的日常“交往”而服务的,并不是专门为创写“韵文”来编写的。
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交往的升级、韵文的流行,便有了专门为撰写“韵文”而服务的工具书——韵书。再后来,随着“科举取士、诗赋必考”制度的实施,就有了一统天下的“声韵规则”——声调谱系和律诗格律”。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中国“声韵学”中的重要内容。
律诗格律的核心是“声韵”,声韵的核心是“平仄”,平仄的实质是“声调”的划分与归并。没有声调的“划分”,律诗无从谈起;没有声调的“归并”,律诗也很难“操作”。

律诗规则和“平水韵”中的“平”,皆指“平声调”。现代汉语中平声有阴平、阳平之分,但在古汉语中并没有阴、阳之别。平水韵中的“上平”和“下平”,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因为:平声字太多,且古代都是用毛笔写字,字体大,篇幅多,所以著者就将其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各十五部。上卷称为上平,下卷称为下平,仅此而已。
平声调以外的都是“仄声调”,包括上声和去声,以及古汉语中的入声。也就是说,为了既“悦耳动听”又“简便易行”,先贤们便将四个“声调”归并为两大类:一平一仄。所谓“讲究平仄”,就是说在吟诵诗篇时,平声仄声要有规律地“交错反复”,形成一串声音上的“抑扬顿挫”,让人听起来“和谐悦耳”。和谐悦耳,是讲究平仄的目的,也是讲究平仄的结果。
所有的关于“诗词格律”方面的书籍,都是后人对前人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都是对中国“音韵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当然,也是一代代学者文人去粗存精、推陈出新的结果。而最主要的,还是语言本身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所有关于语言方面的工具书,不管是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语音学还是声韵学,都不过是对前世和当世语言现象的归纳和提练而已。
历史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韵书有:隋代陆法言所著的韵书《切韵》,唐代孙愐所著的《唐韵》,北宋真宗时期朝廷组织修订的《广韵》,清代康熙时期朝廷主持修编的《佩文韵府》(“佩文”,原本是清代皇上的书斋名;“韵府”,意思是收存韵字韵律的宝库)。《佩文韵府》由于是清代科举考试的评卷依据书之一,故近代以来,影响最大。而它的前身,则是一本叫做《平水新刊韵略》的书。
公元1229年,在平水(今山西临汾)担任金朝“平水书籍”(官职名,即在山西平水负责图书编辑、出版、发行的官员)的王文郁(河南嵩州人),结合唐宋诗人的用韵情况,参照《广韵》,编著了一本“精缩版”的新版韵书,命名为《平水新刊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
由于《佩文韵府》的内容和编排与《平水新刊韵略》几乎一模一样,故后人多称《佩文韵府》为“平水韵”。清朝人戈载所编著的专供作词用的工具书《词林正韵》,韵字分类与归并的主要依据也是“水平韵”,不过是把相邻或相近的韵部进行了进一步的“合并”,使得作词用韵比诗韵更加宽泛了一些罢了。
公元1252年,也就是《平水新刊韵略》问世23年以后,平水籍人士刘渊奉南宋朝廷之命,也编写了一本内容、体例与《平水新刊韵略》几乎一样的韵书,书名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后者只是增加了426个字,并把“迥”韵分为“迥”、“拯”二韵而已。
南宋以后的官方文典史籍,大都把“平水韵”说成是因为刘渊是平水人而得名,而清代著名史学家、音韵学家钱大昕却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认为《佩文韵文》之所以被人们俗称为“平水韵”,源于它的前身是《平水新刊韵略》和该书最早发刋发于“平水”所致,和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没有关系;他并且认为后者不过是改头换面抄袭了前者而已。依从惯例,把“平水韵”与刘渊的籍贯捆在一起,也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实际情况是:为中华律诗走向成熟、走向正规贡献最大的是王文郁而不是刘渊。
之所以会“王冠刘戴”,大概是史官和编著者们的“大汉族主义”在作怪,不愿意承认“金朝”是一个正统的王朝,更不愿认可堂堂的大清官方韵书《佩文韵府》,原创竟然是出于“女真国”的一个小小的“芝麻官”之手。
诗韵书籍也好,词韵书籍也罢,它们都不仅仅是只为了诗词的“押韵”,而主要是为诗词的“平仄交错、抑扬顿挫”服务的。韵者,和谐悦耳之声音也!从都是为了吟诵起来“好听”这一点来说,平仄,押韵,其实都是在“用韵”。押韵,不过是特殊位置(一句话的尾字)上的一个音节如何“用韵”的问题而已。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终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经1300年。这期间,时断时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考”是考试“格律诗”的。除了考“诗”还考“赋”,“赋”也是“律赋”,字数、对仗、押韵,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格律诗”作为“进士录取”的必考科目,史载始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一直延续到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前。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力主废除了的“诗赋取士”,却没有被“拨乱反正”。元、明两朝,科举制度皆沿袭宋朝,将“诗赋”拒于考场之外。一直到清代康熙乙未年(1679年),科举考试才又重新恢复了“诗赋取士”的制度。
如前所述,汉语的相当一部分音节(字),在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发音是不同的;即使发音相同,声调却未必相同。那么,在“一统天下”的大中国,以“诗赋取士”,“改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一首格律诗够不够“资格”?上不上“档次”?一个字是属于“平”还是属于“仄”?总得有个统一的标准啊!当然要有,而且必须得有!最后这一项——是平还是仄,清代自恢复了“诗赋取士”的制度以后,都是以《佩文韵府》即“平水韵”为标准来衡量的。
一首诗歌,如果其中文字的平仄,符合“平水韵”界定的“声调认定”和“韵部划分”,排列组合又符合“律诗格律”的要求,它就是合格“格律诗”;否则,就是不太规范的格律诗,或者算不上格律诗。如果一首所谓的“律诗”,有多处“出格越轨”,即使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也是不能被称作“律诗”的。譬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岳》等,依照北宋以后的“律诗标准“,都是古风体,而不是律诗。
由于宋代以后的“律诗格律”是根据唐宋格律诗用韵的情况总结出来的,因此,唐代诗作的“用韵”,从整体上说,和宋代以后的“律诗格律”是大致吻合的——但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比如“三平尾 ”(也叫“三平调”,即一句诗后三字都是平声字),是北宋以后的格律诗所不允许的,但在唐代的律诗中却是存在的。 就连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杜牧等这样的大诗人,也有“三平尾”的现象。如:“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李白)(字下标注横线者为“三平尾”。下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甫)“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白居易)“禅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杜牧)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共48000多首)的五言格律诗中,有256句是“三平尾”;七言格律诗中,有87句是“三平尾”。虽然算不上很普遍,但也不能说是“寥寥无几”。
除了“三平尾”,唐诗中其它方面不合“格”的现象也不少。比如前面提到的崔颢的《黄鹤楼》,尽管写得很“艺术”,尽管李白都赞赏有加,但按照宋代以后的“律诗标准”,崔颢的这首诗只能算是“半首七律诗”。因为以“律诗格律”来衡量它,《黄鹤楼》的前四句,不仅既“失对”又“失粘”,还有“三平尾”,对仗也不符合“七律”的要求(因篇幅所限,具体分析从略)。
这几个例子,告诉我们:从初唐到晚唐的二百多年里,虽然是律诗的一个最繁盛、最辉煌的时期,但仍然是古风向律诗的“过渡期”——律诗的一些“要求”,在北宋以前并没有成为必须恪守的“规矩”。因此,宋代以前的律诗,即使是大诗人们的诗作,单从“律诗格律”的角度讲,并非是十分规范的。相当一部分唐代的“格律诗”,只能算是“准律诗”或“半律诗”。但,唐诗在前,宋律在后——后人制定的规矩,是不能用来苛求前人的。
其次,这几个例子,还告诉我们:“诗意美”才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音韵美”。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岳》,虽然是非律诗,崔颢的《黄鹤楼》,虽然是“半律诗”,照样为历代人们所喜爱、所传诵。 李白的传世名作,律诗远没有古风多。
律诗格律关注和追求的是律诗的形式美、声韵美,与律诗的内容和意境无关。一首规范的格律诗,不见得就是一首好诗;换言之,一首好的五言七言诗,未必就是格律诗。 又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春晓》和柳宗元的五言诗《江雪》,因为押的都是仄声韵,显然也不能算是正宗的“律诗”,但因其不论是声韵还是意境,都让人感到赏心悦耳,有滋有味,并没有妨碍它们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这也说明,合乎律诗格律要求的,一定是‘和谐悦耳’的;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未必就一定不‘和谐悦耳’。只是‘很难说’和‘’很不容易’做到罢了。
顺便说一下“仄韵诗”。所谓“仄韵诗”,是指凡韵脚押的都是“仄声韵”。在唐代的诗作中,的确是有一部分“仄韵诗”的,但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北宋以后,写“仄韵诗”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了。本文所说的“格律诗”,特指“平韵诗”,所谓的“仄韵律诗”,不在拙文的讨论范围。

第五,说说律诗的种类及其结构、句型、句式等方面的特征
律诗总共有七种,常见的为五种(四言律诗、六言律诗也是存在的,只是极少罢了,因此本文不涉及这两种类型的律诗)。五言八句为五律,五言四句为五绝;七言八句为七律,七言四句为七绝。超过十句的律诗为排律,以五言诗居多,七言甚少。其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与五律、七律要求完全相同。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中间各联都要对仗。因其难度较大,故而十六句以上的排律,历代皆少,佳作更少。而不受平仄限制的古风体长诗,则名篇佳作,琳琅满目,洋洋大观。白居易的《琵笆行》和《长恨歌》,就是“古风体长诗”最典型的代表作。
五律和七律,每两句为一“联”。一联中的上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每一联,可谓是一个“语义单元”。八个句子,四个语意单元,启承转合,或记事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象喻理,均可达到“一吐心声”的目的。至于诗作的艺术性、思想性怎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与格律无关。
就每一句诗而言,其语意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二字(七律是前二字或前四字)为第一部分,抒写的不外乎是下列情形中的一种:一种行为的主体、一种景象、一种情况、一种心情、一种态度等,后三字(七律是后三字或后五字)为第二部分,描写和回答的无非是:怎么样、什么、哪里等。仅以毛主席的七律诗句为例:1、钟山风雨(一种景象)——起苍黄(回答的是“怎么样”?)2、饮茶粤海(一种情况)——未能忘(回答的是“怎么样”?)3、一江飞峙(一种景象)——大江边(回答的是“哪里”?)4、红军(行为主体)——不怕远征难(回答的是“怎么样”?)还可以这样来理解:红军不怕(一种行为主体的态度)——远征难(回答的是“什么”?)
从语法角度而言,任何一句五言和七言诗都是两个以上的短语和词语的叠加。如:池花春映日。(李白)语法结构为:池花(短语)+春(词语)+映日(短语)。又如: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隔叶黄鹂(短语)+空(词语)+好(词语)+音(词语)。
七言和五言,各有优势。五言短巧精美,且平仄、对仗,较易把握和处理;七言较之五言,多了一个2字节拍,韵律感、表现力自然也就略胜一筹。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者为多;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者居多。
绝句,也叫截句、断句、绝诗和“绝”。“绝”字的本义就是把一束丝绸截断、断开的意思。“五绝”,就是截取“五律”的一半。有四种形式:1、截取前两联;2、截取后两联;3、截取首尾两联;4、截取中间两联。“七绝”与“五绝”的截取方式完全相同。初学律诗写作者,最好从学习写作“绝句”开始,顺序渐进,由易到难。五绝的“格律要求”,与五律完全相同;七绝的“格律要求”,与七律完全相同。
律诗格律貌似深奥,其实“道道”并不是很多。对一个具有高中语文程度的人来说,把握它的套路和基本要求,难度并不是很大。只要喜欢,只要用心,很快都能够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当然,要把律诗写得相当好——形韵兼备,艺意俱佳,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乾隆皇帝酷爱写诗,一生写了43630首,几乎快赶上了《全唐诗》;可脍炙人口的,一篇也没有。《全唐诗》中,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2500多个,收录诗作48000多首,可跨越时空、影响深远、至今让众人心服口服、不能不服的千古名篇,不过两千多首。
什么样的诗才算是最好的诗?自然是各有各的看法。在笔者看来,最好的诗,未必就是这赛那赛“夺魁”的诗。最好的诗,必须达到两个标准,或曰攀上两个“高地”。第一个高地是:大家都喜欢!——不仅是学者文人交口称赞,普通老百姓也都喜闻乐见;第二个高地是:长期受喜欢!一首诗作,一百年后,二百年后,五百年后,甚至一千年以后,人们还是喜欢吟咏它,背诵它。只有这样的诗,才配称为是“最好的诗”。
前面讲到“委婉含蓄”是律诗在语言风格上的一个主要特色,这主要是指语词在承载“意蕴和意境”上不可一览无余,要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味余地和联想空间。但委婉含蓄,并不排斥“通俗易懂”。恰恰相反,如果能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写得生动形象,写得耐人寻味,写得感人肺腑,更是难能可贵,更属艺高一筹。
是不是这样的呢?只要看看流传至今的古诗词的“知名度”,也就不言而喻了。凡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文字上无一不是“通俗易懂”的作品。只有通俗易懂而又耐人寻味,普通老百姓才有可能“喜闻乐见”;只有通俗易懂而又独具匠心,才有可能流传得开、流传得远。
无论是律诗还是非律诗,一个人一生能写出三、五首让“代代咏流传”的诗作来,也就无愧于“诗人”这个称谓了。
写于: 2020年5月
修改: 2021年8月

【作者简介】一片红叶,本名冉庆忱,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73年12月入伍,1978年4月转业到柴达木油田。从教13年,从事文秘工作、行政管理、党群工作16年。退休以后,从敦煌迁居温江。喜欢文学创作,闲暇时,自吟自乐。已撰写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百余篇。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世外桃源美文美声》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