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名医
(蜀州笔记之十二)
江维
蜀州小城向荣街中段,有条巷子,叫段家巷子。巷子里有几进院落,住有十几户人家。
巷子头家,是座小院子。院子呈“冂”字型,很精巧,双扇门。门内有棵碗口粗无花果树,树上挂着清涩果子,树荫遮掩整个院坝。院子主人姓常,叫德轩,是个医生。街坊邻居一般都叫他太医。在小城地界上,被人叫太医的医生,都有几刷子。大家这样称呼常德轩,原因有二:一他医术高明,二他和蔼善良。
常太医中等身材,微胖,国字脸,头发后拖,乌黑发亮,脸上挂着笑意,对谁说话都是轻言细语。平时,他上班着一身灰色西装,下班后穿一袭二红唐装。常太医不是本地人,他是外地人,祖籍大概在河南,也许河北。因为,他说话口音似有两地味道。常太医在小城城关医院上班,主攻中西医外科,兼治各种疑难杂症。
早年,常太医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学成之后,满怀一腔熟血,回来报效国家,救民于水火。抗战打小日本时候,他在胡宗南队伍上任中校医官,打过许多恶仗,立过许多战功。后来,胡宗南率部在中原战场上与刘邓大军较量。不料,胡宗南部一触即溃,兵败川西。一时间,数万将士被解放军撵得鸡飞狗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陷入绝境,最后只好作鸟兽散。常太医带着年轻夫人,先逃到西康省,后又逃到小城。常太医所到之处,都成立了人民政府,都是人民的天下,他完全无路可走,只好向政府投降。解放后,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常太医有一技之长,政府要用他,于是,把他安排在城关医院上班。常太医感触很大,表示不回老家,愿意留在小城。
常太医留在小城,一直住在段家巷子的小院内,安居乐业,生儿育女,过着平稳的小日子。常太医除了精通西医外科,还特别喜爱中医。他对中华医学宝典《黄帝内经》,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论》,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很有研究,颇有心得。在小城医界,常太医算是个高人。小城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的上辈及我们,几乎都找常太医看过病、做过手术。常太医用的升丹、降丹,还有末药之类的东西,都是他炮制的,效果特别不错。常太医在旧军队上当过军官,政府虽然用了他,但按政策规定,还是给他戴上了帽子,属于管制对象。不管怎么说,不影响他的名气,因为小城老百姓非常喜欢他。后来,常太医落实政策,摘掉帽子,在医院当副院长,补发上万工资。但是,补发给他的工资,他一分不留,全部捐献慈善机构。常太医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是医生。两个女儿在县医院上班,儿子在安阜乡卫生院上班。
常太医退休后,医院反聘他,他又干了一段时间。他把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悉数传授给年青人,才离开岗位。常太医休息后,上门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觉得精力还不错,于是,便在自家院子开了一家医馆。
常太医开的医馆,不像其他人开的医馆,整得很气派、很豪华,又是请医生,又招聘护士。他的医馆,就他一人,摆设极其简单。客厅墙上挂几张人体正面、背面、侧面的筋络图,一幅小城书法名家陈少白先生手书“华佗再世”的斗方,一幅启功先生的立轴墨宝,一幅八大山人的《鹰图》,还有一幅齐白石先生的《虾戏图》。据他说,这几幅作品是他当年收藏的,都是大师的真迹,绝非赝品。一架几十个装中药小抽屉的组合柜,在客厅左边靠墙而立;一张诊断桌,在客厅右边,桌上摆有听诊器、血压计、药碾子等;一张案几,在客厅正中靠墙。案几上面,摆着大大小小的罐子瓶子,材质各异:有青花瓷的、有檀香木的、有法琅彩的、有玻璃的。里面装有名贵的药材,比如:麝香、熊掌、鹿茸、野山参、虎骨、碎花蛇、炮制蜈蚣蝎子、灵芝、升丹、降丹、提浓丹、生肌丹、冰片、消炎末药等。
院子墙根,摆了一大溜盆栽花草,盆景造型。到季节,花草吐蕊绽放,香气扑鼻,令人陶醉。墙角栽有几株牵牛花,藤蔓枝叶顺墙面伸展,爬满墙壁。牵牛花有各种颜色,紫色的、红色的、白色的、酱色的等,非常养眼,实在让人如临仙境、心旷神怡。钢色的蜻蜓、麻窝子蜻蜓、紫金色的豆娘,从远处成群结队,翩翩飞进院子,歇在无花果树叶子上、牵牛花藤蔓上。
平时,院子就住常太医老俩口子,儿女们都住在向荣街尽头的东城怡苑小区,离他们不远。常太医的夫人端庄娴惠,整洁大方,从轮廓上可以看出,她年青时美丽迷人的倩影。每日早起,夫人把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然后,她拎个竹篮上菜市场买菜,找街坊邻居聊天。
每天上午,常太医用过早餐,端把睡椅,摆在无花果树下,旁边搁张小矮桌,上面搁一只青花盖碗茶碗,泡上香味浓郁的飘雪。常太医躺在睡椅上,一边品香茗,一边捧着《宋史》或者《明史》,精心研读,看到精彩段落,他还情不自禁读出声来。如果有病人来看病,他便搁下书,翻身站起来,招呼病人坐,开始忙碌起来。
常太医给病人看病,望、闻、问、切,一步不少,而且看得很把细。把完脉、问完话,他闭目思考良久,才捉笔下处方。常太医下的处方,与其他医生下的处方不太一样。其他医生下的处方,起码十多味二十几味中药,而且剂量很大,大有沉疴下猛药的味道。常太医下的处方,只用几味中药,顶多不超出八味,一般都要收到奇效。常太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出问题,乃阴阳失衡所至,中药味数不在多,关键在配伍、药量加减,还要与病人病症对上路子,调整阴阳平衡,自然药到病除。如果对不上路子,就是仙丹妙药也不管用。常太医给病人下的处方,轻者服一副药,病症即可消除;重者服三副药,顶多服六副药,就可以彻底根治。
常太医医治肚痈、肩背恶疮、缠腰疱疹、肛周脓肿、内痔外痔、牛皮癣等顽疾,更是一绝,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可以这样说,小城无人敢与他论比。病人找常太医医治顽疾,他一边与病人聊斋说笑,一边在案几上的瓶罐里,这个里面挑一撮,那个里面舀半勺,放在药碾子里面,反复碾压,然后用独门药水调至成糊状,涂在病人的患处,病人立马感觉清爽多了。他反复嘱咐病人,涂药期间,不要洗澡,不要吃大曲酒,不要吃啤酒,不要吃辛辣食物,顶多半个月左右,就会彻底根治。
常太医名气很大,找他看病的病人,有本地的,有外地的,还有省外的,都是慕名上门,病人大多数认识他,他却不认识人家。常太医给病人看病,收费很低。
有一回,大概小晌午,常太医听见门外有嘤嘤涰泣声。他打开门一看,门口站一对父女,老头满脸痛苦状,女儿泣成泪人儿。原来,他们是乡下人,老头得了要命的缠腰泡疹,专门找常太医,但是没钱医治。常太医得知原由后,把父女二人请进院子,并笑说,老哥哥啊!没钱吧?没有关系,本太医分文不取,免费医治,放宽心吧。然后,常太医把细看了老头患处,精心调配抹药,并下了处方,捡了六副中药。反复嘱咐:中药排毒驱邪,每副药熬六道,混合搅匀,分两天服用,六副药吃半个来月;抹药涂在患处,一天涂上七、八道,二十天后,保证痊愈。咕咚一下!父女二人闻言跪地,流泪谢恩。常太医忙将二人扶起来,笑笑说,使不得,折煞本太医了,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不值言谢,起来吧!一个月后,老头的缠腰泡疹果然好了。老头提一只大红鸡公、一些时令蔬菜,酬谢常太医。常太医见状说,老哥哥啊!我从不收礼,你日子过得也不容易,鸡公提回去吧,换些油盐钱吧!老头听了常太医的话,有些木然。常太医又说,老哥哥!这样吧,蔬菜,我收下,这该行了吧。老头无语,朝常太医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眼泪走了。
还有一回,老朋友带个肚痈患者找常太医,并说,常太医呀!患者不好意思见你,害怕吃你的闭门羹。常太医还有几分纳闷,他哪有那么大能量?居然有人怕见他。结果,患者出现他面前,常太医确实不舒服。不过,他很快平静下来,热情招呼他坐。原来,患者是城关医院后勤工人,姓裘,叫裘老四。当年,常太医戴帽子的时侯,裘老四对他做一些过头的事儿。后来,裘老四离开医院,下海做生意,发了大财。朋友告诉他,裘老四那个家伙不珍惜,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把钱财散尽,最后落个寡家孤人的境地,又遭恶疾缠身,甚是可怜。常太医想:世间上,好人是人,恶人也是人,好呆都是一条生命,医者,悬壶济世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常太医不计前嫌,爽快答应给裘老四医治。
半年时间,常太医耗费很大精力,把能用十年的提浓丹、生肌丹几乎用完,还搭进两根野山参、小半瓶麝香,把裘老四的肚痈医好。夫人嗔怪说,你呀!你呀!太仁慈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像他这种人,这是他的报应,救他何用?这样下去,家底都要赔个精光啊。常太医笑笑说,夫人啊!善与恶,都在一念之间,他恶是他,并非我就不善,世间上恶人毕竟是少数,由他去吧。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今天有安稳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感恩,儿女们都有工作,我又有退休工资,不愁吃、不愁穿,不回报社会,行吗?夫人抿嘴笑说,你呀,大大的善人、大大的好人,要活千年!常太医双手报拳,躬身给夫人行个大礼说,啊呀!承蒙夫人抬爱,德轩这厢有礼了!
每天,常太医在医馆只坐诊半天。吃过午饭,小憩一下,他便拎个玻璃茶杯子,到丁毛铁的竹林茶园去,找刘豆豉、何耳夯几个老哥们儿喝茶下棋。
常太医从段家巷子出来,一路上,街坊邻居都热情给他打招呼,常太医好!常老师好!
常太医满脸笑意回答,好好好!大家好!
常德轩,常太医,好人啊!
作者简介:
江维,四川崇州人,汉族,上世纪五十年生。1974年下乡当知青,1976年在天津警备区服役,后供职于四川省税务干部学校,现已退休。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员,文学与艺术文学院院士,《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从1980年开始创作,在《中国文艺》《滇池》《文苑》《羌族文学》《传奇故事》《成都故事》《南方经济时报》《工人日报》《攀枝花文学》《雨花》等报刊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及小小说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刊物奖。其中,中篇小说《世界不存在安静》获《女友》优秀奖。现正式出版《窗外有月亮》《竹林茶园》两部中短篇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