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宜,汉族,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退休前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平日喜欢以文字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感受,在退休生活的自由时间里,以读书、瑜伽、k歌、钢琴,游泳作伴。且行且悟且珍惜,力求打造美好的自己。



我喜欢太原的秋天
静宜
题记:
太原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在太原的春夏秋冬里,我喜欢的还是秋天。

太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她凝聚了古文化的气韵,她彰显着新发展的步律,她构勒着未来可期的潜能。
谈到太原,不了解的人总会把她只与煤炭联系在一起。其实,太原自古就是一个园林城市,以宫廷园林,府第园林和祠庙园林打造着美丽。晋祠就是最古老的园林之一。

太原有地下隐蔽的财富,也有不隐蔽的农业、文旅、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新科技等的财富。有些初生的产业,正闪现着青春的气息。
现在大小公园布满太原的东南西北,生态园林不断开发涌现。人们每天几乎在近距的公园歌声中醒来,又每天在歌声中睡去。歌声在太原不是乐趣余兴,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山西梆子,晋剧,现代歌曲,乐奏演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凝练和传承着太原文化的底蕴,贮存和展开着太原悠久的历史纪录。

我不能把太原的秋天与太原的长相分解开来去谈,正如一个人的气质,与他的形象内涵与修养不能拆散了去看一样。那样的话,那一个也构不成一种独立的秋的景色。太原的秋天景色,就是人文与自然巧妙搭建。她有着自然的美,又融合着人文与思想的美。
太原的秋,听着蝉声来辨析,不知疲倦的蝉声叫着热。待蝉声止息,就是秋凉的到来。随后就会在早晚有凉风刮起,让三两片树叶落下,报道着天凉了。但中午时分还是要有一阵热流涌动,其热偶会超过夏的感觉。
太原秋天的特点,就是短暂,短的让人走在街上热时满头大汗,冷来又偶打寒颤,与夏与初冬不好分辨。
太原人对“秋老虎”与“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谚语,并不陌生,感触良多。
太原的秋天,天空灵动着淡云,也正与人们描述的秋高气爽吻合,彰显了秋的深邃高远。

太原的秋,最动人的还是那滨河公园余辉下的落日。那天边的夕阳,晚霞与水胶合成一种协奏曲。暮色,灯火,浸染着人的遐思。
太原的秋天,一团团燃烧的红叶如火焰,山野之中,层林尽染,成了美不胜收的景致。秋天里的那份红不需任何装饰与点缀,有一种特殊的洒脱与浪漫。树叶,在秋的季节里黄的透彻,红的妖艳,绿的葱郁。
叶虽坠落在秋日,却染遍了炙阳,挤尽了火热,让浑身烧得通红,最后再曳起生命的高歌,响在秋的季节。

此刻,用文字描述,首先会让人忽略或忘记自己的年龄,只感到浑身都是一种劲。
站在滨河公园的一桥一点上远眺,会联想到东西南北的整个概貌。所有的桥线,一根根衔接,在暮色中融成一体,让人难分彼此。

若在傍晚时分,走在暮色与灯火交融的滨河公园,秋的惬意会让人一卸白日喧嚣的疲惫,连起美的梦线。
太原的子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脚力承接着。
对秋的认识就像精确的尺子,思维惯性带着原汁原味生活的启迪。以启迪度量着太原一年四季里变幻的样子。

我对太原秋的喜欢,如喜欢着一个辽阔深远的人文课题。如今,不由的在生活的藩篱中伸出脖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后记:
总之,太原的沿程历史和现实,打造了太原的风貌。时光的春夏秋冬经纬着太原的轮廓与脉络。
我喜欢太原的秋天,喜欢秋意涌动夜暮下的滨河公园。



谈谈太原文瀛公园
文/静宜
题记:
近日看到时老师拍摄的一组文瀛公园万字楼图片。心里就总惦着想聊聊文瀛公园及万字楼。

谈起文瀛公园,我并不陌生。前些年,家就居住公园的东侧附近。那时,每逢节假日,不论转商店还是逛大街,我们总要带女儿穿过五一路,直入公园打卡驻足后,才去办事。
“文瀛公园”,有时我习惯称其为“人民公园”或儿童公园,因为这两个名曾是它的前身。
文瀛公园,地处市中心。由东西北三个门通往。北临铜锣湾时代广场与鼓楼街。东通海子边东街,纯阳宫和皇华馆的三岔口。距五一大楼与五一广场很近。隔墙南望迎泽大街与迎泽公园。西接柳巷商业街,往北再走几步就是有名的钟楼街。
文瀛公园深处热闹的市区中段,因此每日的游人,多的难以计数。

文瀛公园,字面突出了文如海之意。其文化内涵之丰富,文物古迹之众多,历史典故之深远,未枉其名。其中有名的“万字楼”是中国传统建筑实例极其罕见的一种。万字楼因平面设计为“卍”形,因此又称“卍”字楼。
踏进公园,不论一角墙或一座桥,都叙述着背后的故事。公园不论在一处或一面,都闪耀着光亮。树着的碑记均带着各自的含义。大凡走进公园,我们总是有意在景点中读碑文,在花草界读碑文,在建筑处读碑文,在山石堆砌处读碑文。读着读着,仿佛让自己掉进一个辽阔的世界。那些历史的记载,人物的雕塑,生活的写意,一幕幕浮现出来。
当我们身背几十年的时光陪着公园走来,我们与公园之间,似乎已经失掉了中间的一切障碍。一种惬意向前舒展着,一种辽阔向前延伸着。

万字楼是阎锡山为其父修建的纪念馆,象征着长寿,其内深藏着万卷的书籍。迎泽公园的藏经楼与文瀛公园的万字楼,让历史文化分行分列地生长着,垒砌着。
公园的每一处风景,不论站着的还是坐着的,动着的还是静着的,无一不给人以莫大的启迪。让人服帖地站在历史的面前,读啊记啊。如今,无论历史还是游人,都服帖地守着公园的一角天地,生怕相互走失。
我们每次游园,几乎不带相机,但带着全副的精神。

秋日打落的树叶在水面上翻卷着,一幕幕砖墙石壁,桥墩建筑都透出各自的美。
文瀛公园是解放前唯一的公园,自然拥有最早的历史之称。
过去,有一位来赶考的士子游览湖后,给湖起了个雅名“文瀛湖”。由此,文瀛二字便刻在历史的记忆里。湖中架起的桥就称为“状元桥”。桥隔湖为南湖与北湖。
万字楼,见证着悠久的历史,继续着新的记忆。
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彭真同志所设的纪念馆。
一排木制结构走廊的两层楼,是孙中山纪念馆。
天文馆,还有一段宽阔的诗林与书法碑廊等等,低吟浅唱着,接口于不同的历史时空,并行向前。
它们都逐一占据着公园的点面…

后记:
文瀛公园的万字楼如人心中了解历史的一个罗盘,通过这里我们可以打开历史的典籍,了解文字的传承,
文瀛公园身携成熟文明,以书籍文字的选择和汇集传承着。它似贯通的绳缆,一股劲拽着历史不让飘散,维系着史实,仰着头向前…

(图片:太原学院时林江老师拍摄)



醋香溢思恋
——漫谈太原宁化府的醋
文/静宜

题记:
山水滋味,花草滋味,大自然滋味,打造出家乡的甜味。家乡秋日成熟的芬芳,又酿造了醋的醇香。

我们深知,特产是由不同的土质,不同的水脉与不同的气候条件构成。地域的特质又传承了人们不同的习俗。由此各地的风味便形成。
提起太原宁化府的醋,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一个很简单的调味汁会闻名于世,载誉万千。对醋,也许我们缺乏足够的了解。其实醋的功效很大,合理食用,可开胃健脾,促进食欲,抑菌杀菌,有助血液畅通,增加钙质摄入,美容养颜,等等。总之,可通经络,可养百脉。
醋在太原,已深入家乡人的骨髓。我们每天呼吸的,我们每天食用的,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醋自带的浓香。

记得年轻时,我常到珍珍理发馆去修剪头发,每排队约等,我总要有意坐在理发馆的门口,尽吸宁化府醋的醇香味,顿感大脑清新,精神怡爽。
宁化府地盘不大,与珍珍理发馆比邻而坐,每天却迎来送往无数的客人。

中秋时光,又是醋销的火热时节,人们会以瓶罐桶装,点化节日的生活。尤其饺子出锅后,蘸着香油点蒜醋,饺子会增添不少的甜香。再有一碗羊汤面里用醋来去膻,会让羊汤面别有一番风味。
每逢中秋时节,在我的心情里,醋仿佛与那些落着的叶子是同一种姿态,它在流通的过程里,总会激起我的记忆。

风从北面不远处的那个方向吹来,带着醋的滋味,在秋的上空荡漾着。它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甜香,还有那一幕幕的记忆。
回头想着随时光消失的人事,我仿佛默默无语,心酸犹如醋的滋味,则又少了醋中的甜美。想起妈妈与姑母对醋的过分依恋。她们每顿饭的热情里,都伴着醋的滋味。
想起她们,思念的泪,滴滴落下,怀念的点滴深深刺痛着内心。
在秋日,寒风曳起的路上,我把对醋的赞美渗入对她们的怀念。
想起她们,自己瞬息间像个木制陀螺,被记忆的这条鞭子抽打着,转着转着,然后以惯性慢慢停下来,即使停下来也还扑腾着几个滚。

秋天成熟的季节里,醋的浓香,家乡的味道一起涌来,我有些呼吸不过来。
宁化府的醋香,是太原人的味道,它梦幻般地浸润着我的心。
醋陪着我走了久久的路。其甜香,还带我一起走向远方…

后记:
宁化府的醋使我陶醉,让我的灵魂随着甜香,飘曳在中秋的时空。
我闻到了秋芬芳的气息,我闻到了醋的浓香。我把那些对亲人的怀念化作生活的力量。让心力默默承受那潮水般思念带给的冲击。
抬头,所有的梦想飘飞在时光的气息之中。中秋时节,请带去我对亲人的寄语与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