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我们在下个历史窗口相遇
——再悼郭鉴明
文/董惠安
突发的绝症,让有着“大侠”之称的鉴明兄驾鹤西去。
通过网络微信得知噩耗的宝鸡电台资深女记者王鲁秀问我:鉴明怎么突然走了,什么病啊?
我回之:胃癌,发现已是晚期。
王鲁秀感叹:如此坚強的人,生命却很脆弱,一个人就这样消失了,太快了!
是啊,太快了,一个总是谈笑风生海阔天空的大活人、宝鸡作家协会副主席,还在张罗作家们采风远游活动的他,很突然地缺席这次活动,很快就和家人朋友阴阳相隔了!这不由让我想起李煜的那首《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鉴明的突然去世,就像一个舞台主角来不及谢幕、道一声别就戛然退场;如同在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时突然坠落,羽化在苍山云海;也酷似被死神从后面发来的冷箭射中,仆倒在出征途中;更像是在太空探险中突遭意外,消失在茫茫宇宙......
纵观鉴明一生奋斗画卷,耀眼炫目,活脱脱的一部创业历险电视剧,不时地山重水复,时而又柳暗花明。诸多精彩,令人叫绝,种种城市营销、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已载宝鸡史册。
我感觉,他就像一位先秦的侠士仗剑穿越到现代,作为中国又一个开放时代的英才骄子,鲜衣怒马,仗剑而行,摧枯拉朽,笑傲江湖。曾经他水土不服,被人视为另类。自宋元明清以来性情含蓄、言行拘谨的我们,一时间很惊讶于他的张扬个性和大胆所为。尽管我们钦佩史籍影视中的铁血侠客,但对于活生生站在眼前的郭大侠,却有着相当的不知所措,就像面对一个从魔瓶中蹦跳出的巨人,不适应他的种种“出格”,他那不合时宜的行为方式,以及他的心直口快。当他调整了“时差”,和我们的时代成功对接,完成了从“先秦壮士”到现实英雄的华丽转身时,由此诸多奇迹被创造出来:他让我们感悟到,外资可以这样引进、城市可以这样推介、文章还可以这样撰写、学校还可以这样创办,朋友还可以这样交往;他更像一个“不打不相识”的梁山好汉,通过碰撞磨合,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英雄;他的身份由一介布衣转化为作家、资深传媒人、策划大师和社会活动家。可当我们终于适应他理解他接纳他钦佩他,并真诚以他为友时,他却突然地“不辞而别”,大约穿越回真正属于他的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我感慨,他除了自己开办的文化公司之外,所获得的社会职务多为虚职。在这个不少人拥有实职而不干实事的现实环境中,他却认认真真地扛起虚职干起实事,干得轰轰烈烈、干得风风火火。他的许多创新创业实践已经成为教科书式的经典,被人模仿参照,他培养的公关人才实用耐用中用,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已成为社会骨干和传奇人物。他是第一个将宝鸡这座城市用“中国地图中央,陇海与宝成铁路相交形成的大大的‘人’字,而宝鸡就在这一撇一捺的交汇处”这句话定位之人;他是通过凤凰卫视将故乡岐山的风土人情推介到世界的第一人;他常常为宝鸡的投资环境不佳而奔走呼号,他也为城市突发的洪水灾害而吹哨告急......他身为“素食布衣”之人,却操的是“食肉者”的心。
开放的社会需要他的智慧和奉献,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向他投来关注和激励的目光。当年他落魄之时,岐山县联社的一位领导就认为他“有胆有识,不是平地卧的兔,将来必有大的作为”,此言不虚。不久,《宝鸡日报》也很慷慨地给他开辟了一个醒目的窗口,让他一展智慧风采;西北大学作家班,也向他敞开了翰林学府大门,让他获得了知识的滋养和能量的补充;岐山县政府对于他引进“熊毅武方便面”生产线的举措,及时给予了奖励,这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突破;当他创办《宝鸡公关报》遭到非议和质疑时,已故的老宣传部长陈同刚对他多次鼓励,并坦诚地说,尽管对郭鉴明有争议,可为什么他身边总是聚集着那么多政界、文化界、企业家朋友呢?宝鸡作协最近几年也给他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让他在文坛的一池春水中泛起精彩的浪花。
幸运之神也给了他厚重的馈赠——他拥有一位贤淑聪慧之妻。这是一个现实版的《天仙配》的爱情故事。在城市乡村两重天的时代,身为知青、西安广播站播音员的李雅雯,竟然倾情于当时身份还是农民的他。这样的勇敢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比电视剧还浪漫精彩!能有一终生厮守着一位被朋友圈中广泛赞誉的“岐山女性中最优秀的女性”红颜知己,更有一个帅气的孝顺的儿子,鉴明此生足矣!
我此生一大幸运,就是与鉴明相遇、相知。如果说我起初曾给过他小小的帮助,但后来我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他的追随者,我的后半生发展轨迹受到他精气神的极大影响,毫不客气地说,我沾了他豪壮之气,由此写出标新立异的文字,做出超凡脱俗之事,以“文化浪人”为荣,胸有底气,宠辱不惊,特立独行,成就自我。
鉴明是个优点缺点都很鲜明的人。此生他最大的缺点错误,就是忽视自己的健康。此次突发绝症,偶然中也有必然:就是他严重地透支自己,忽视自己。他总是觉得事业不完美,总是在设定新目标,总在攀登新的险峰。以致于病来山倒,回天乏力。

鉴明就这样走了。他的笑颜欢声,音容笑貌,仿佛还萦绕亲友心中,让人想起来禁不住就泪眼婆娑,心头酸楚。
随着他那豪爽笑声的远去,曾经与朋友的恩恩怨怨、交往中的磕磕绊绊,都随风而逝。有关他的争议非议,也将被岁月之浪所淘汰,而沉淀在人们心中的,则是纯净的友谊之金。
我感觉他又背起摄像机,踏步远行,正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远方等待我们。或者说他又穿越回先秦时代去了,说不准何时还会穿越而来。
墓茔中安放不住他那活跃的智慧精灵。他的精神之魂总会陪伴在我们身边。我认定他像一颗金贵的种子掉落花丛,酝酿着下一次的发芽破土。
我更感觉他像是一次疲劳已极的休眠。他确实应当好好歇一歇了!
作为朋友,对郭大侠最好的纪念,就是我们不必过分悲伤,如果有来生,我们期待和他在下一个百花齐放的历史窗口期相遇。
董惠安
2021.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