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深处的赫乡
文/孙和银
他们世代居住在乌苏里江畔,在大多数人眼里,他们以居住茅草屋、撮罗子为主,沿袭着传统渔猎生活;他们热爱大自然、崇尚自由,性格粗犷豪放,能歌善舞。他们是全国六小民族中充满神秘色彩的“土著民族”——赫哲族。
赫哲族的说唱艺术
伊马堪,是赫哲族古代先祖在长期的渔猎生活当中,口耳相传形成的说唱艺术,属于原始史诗体民间说唱文学。内容大多讲述复仇、追求自由和爱情、向往光明和幸福的故事。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艺人葛德胜,在四排乡可谓如雷贯耳,他用伊马堪生动演绎的《香叟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等曲目,深受群众喜爱。其中,他说唱的《满斗莫日根》于1981年获得全国民间文学三等奖。葛老的女儿葛玉霞与我妻子在一个单位上班,她自豪地向我介绍:“1952年10月1日,我的父亲以少数民族文艺代表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期间,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并与敬爱的周总理碰杯饮酒、合影留念。父亲现在虽然已经离世,但作为民族瑰宝和精神财富的伊马堪说唱并未失传,我继承了父辈的说唱艺术,使伊马堪得以传承下来。伊马堪现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赫哲的民族工艺
鱼皮画、桦树皮工艺品是赫哲族出名的民族工艺。在派出所担任教导员工作的一年时间里,我多次到民间老艺人付占祥家中参观鱼皮画和桦树皮工艺品。老艺人精湛的技艺家喻户晓,是继桦树皮制作工艺第二代继承人尤连仲之后的杰出代表,多次获得殊荣。
付占祥向我介绍:“我幼年时就跟随前辈学习赫哲先民的鱼皮画、桦树皮工艺品制作,并加以改进、创新,由过去的质朴风格转向追求精美,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多以反映山水、鸟兽等自然风景为主。2006年6月桦树皮制作工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为拓宽鱼皮画和桦树皮工艺的发展空间,他毫不保留地向前来学艺的徒弟精心传授制作工艺。如今,他已带出了十多位徒弟,为赫哲族手工艺制作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饶河县已有包括雪松工艺坊在内的四、五家工艺品作坊,他们的作品多次在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和哈洽会上展出,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欧洲等地,民族工艺得到发扬光大。这些工艺品不仅成为重要的民族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成为边陲小城饶河县的名片。
赫哲族特色饮食杀生鱼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人都尝过粤菜、川菜、鲁菜等中国八大菜系的特色风味,但真正吃过杀生鱼和塔拉哈的却不多。家里来了客人,赫哲人会做上几道鱼菜,其中必有杀生鱼和塔拉哈,这是赫哲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
杀生鱼的做法是将鱼皮去掉,把鲜嫩鱼肉切成薄片,用大头菜或土豆丝、圆葱搭配,以米醋、辣椒、食盐作为佐料,这样拌成的杀生鱼,是非常爽口、适合下酒的上等菜肴。塔拉哈是将江中打出的新鲜鲤鱼连皮带骨横切出圆片,用柳条或者松树枝穿起来,放在炭火上烤三到五分钟,烤至五成熟,然后用葱、姜、蒜、盐、米醋、芥末油调成的调料蘸着吃。端上餐桌的塔拉哈外熟内生,既保持了鱼的鲜味,又香而不腻、绵软爽口,让人品味到少数民族的古老习俗。近年来,到四排赫哲族乡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旅游人数逐年攀升,他们不仅被边境一线美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同时也为赫乡那令人回味无穷的全鱼宴所迷恋。
赫哲族人信奉大自然、崇拜神灵,“莫日根”在汉语里就是英雄的意思,是赫哲族人崇拜的偶像,而尤双喜就是四排乡赫哲族人心目中的“莫日根”。由于乌苏里江饶河县段鱼类资源日益匮乏,单纯依靠传统渔猎生活已不能满足赫哲人的生活需求。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时,尤双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垦拓荒,摆脱了单一的渔猎生活,率先步入农耕模式,使用拖拉机等现代化农业工具,将耕地面积发展到三四百亩,给赫哲族人指明了一条走上富裕生活的康庄大道。

如今,我离开赫乡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了,据尤双喜讲,在四排边防派出所和赫哲族乡政府联合创建爱民固边模范乡的推动下,赫哲族人现已全部住上了楼房别墅,茅草屋早就成了传说。
首届警民联欢会举办地——乌日贡广场,现已成为赫乡民众开展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刚刚成立的赫乡“嫁令阔民间艺术团”,定期在乌日贡广场为群众表演萨满舞、伊马堪说唱等民族文艺。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当年我挖掘出的赫哲族文艺骨干,现在大部分都成了该团的主要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