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3部队与清江市革委会
胥全迎
十二军(6408部队)去安徽省支左后,接替十二军在我们淮阴地区执行“三支两军”(支持左派革命群众、支持工业、支持农业,军训、军管)任务的是6453部队,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军。
六十军,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其前身为华北军区8纵队,是由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部分部队而来。1945年10月,改编为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后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12军当年为第6纵队,他们是真正的兄弟部队呐)。1949年2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1951年3月,入朝作战。光荣的“临汾旅”就是六十军的骄傲。
六十军于1953年回国。军部曾经在南京,后调至镇江,主力部队曾驻沪宁线一带。
1968年2月,来清江市执行支左任务的是六十军的181师。6453部队来了以后,制止武斗,稳定局面,做两派的大联合工作,重新建立了清江市职工代表大会(工代会)、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农代会)和红卫兵代表大会(红代会)。
1968年8月22日,清江市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委会主任陈敬毅、副主任王良仁等,都是181师的干部。清江市人武部政委王达涛任副主任。在“三结合”的革委会中,还有地方老干部薛立仁副主任等。
我是1971年1 月初参加工作的,对清江市当时革委会的情况有个大概印象。清江市革命委员会,设在西大街原清江市人民委员会的院子里。我于1971年底至1973年,在清江市“二办”下属的104专案组工作。从那时起,这个大院就没少来。
当时,各单位都是要成立革命委员会的,是最高权力机构。大单位,叫革命委员会。一些小单位,叫革命领导小组。清江市当时成立了工业系统、交建系统、财贸系统、文教卫系统和手工系统革委会,另外设立清江公社、闸口公社、城北公社、淮海公社和郊区公社革委会,现在的王营镇就是当时的淮海公社,属于清江市。八十年代末,市区的公社才改为街道办事处。
当时我工作的清江市百货公司,属于财贸系统革委会。财贸系统革委会下属单位很多,后来的财政局、商业局、物资局、粮食局、税务所、银行、供销社等,都属于财贸系统。我们开会都在一起。1972年5月4日,在工人文化宫召开的财贸系统纪念五四运动的大会上,财贸系统革委会政工组负责人宣布青年入团名单中,我是其中一员,当时很激动,所以记得十分清楚。
大概1973年,撤销了系统革委会,才组建了以上各局。
在各级革委会中,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主任和组长一个人担任,称为党的“一元化”领导。各个系统和各大单位革委会的“一把手”都是6453部队的支左干部。我们清江市百货公司原来是糖烟酒公司、五化交公司和百货公司合成的大公司,在1973年才分开。这之前的清江市百货公司革委会主任是一位部队的营级干部,叫张悦,个头较高,东北口音,待人很热情。副主任是地方干部周汝源(1972年调任金湖县商业局局长)。
革委会内设机构为政工组、生产组和后勤组,源于部队的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三大部。这样的机构设置,精干,效率高。
1972年8月份起,按照中央命令,6453部队支左的军人和全军其他部队一样,陆陆续续地撤回部队,“三支两军”的任务从此光荣结束。
1973年后的清江市百货公司革命委员会主任和书记是周笑山,沭阳人,16级老干部。我记得周书记的月工资是106元,当时是多大的数字啊。他抗日战争时期就加入淮沭大队,曾经担任过淮阴军分区司令部的作训科科长。文化大革命前是植物油厂的书记。植物油厂的篮球队,就是在周书记的手中建立的。这个篮球队培养了朱仰石等清江市篮球界的精英。
1971--1973年期间,我参加的审查“5.16”专案组,其主要领导也都是6453部队的支左干部。
文革结束后,革命委员会仍作为地方人大和政府合二为一的权力机关存在了一段时间。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取消革命委员会制度,恢复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制度。
也就是这一年,西大街“清江市革命委员会”的牌子被“清江市人民政府”的牌子所取代。至此,存在了12年之久的“革命委员会”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1985年,以陆军第一军为主,六十军与一军合并整编为陆军第一集团军。六十军的光荣历史自此也载入了史册。
向6453部队敬礼!向参加过“三支两军”的军人敬礼!
原创发表于2017.1.10《淮水安澜》网


(以上配图来源百度)
( 晓友摄)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