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世家似乎渐渐淡出了现今社会的繁华,但他们仍在这个城市里执着于继承并发扬袓辈留下的岐黄之术。而在这之中无论是顺利继承,还是远离之后的回归,这种在以血脉繁衍承载医学传承的家庭里,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成为冥冥之中的早有注定。

四代中医传人 专治咳嗽哮喘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刘清波中医内科诊所诊室中的显著位置上,挂着一张20年前的老照片,那是刘清波获得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专家的纪念照。

刘清波的经历就如同电视、小说所描述的一样,生活在“前院看病,后院住家”的祖业中医药馆中。爷爷坐堂诊病,父亲炮制配方,刘清波从小就在中药里长大。那时《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是他的认字启蒙读本,中药就是玩具,随手将晾晒在院子里的药抓来往嘴里扔,吃到黄莲苦得哇哇叫,吃到甘草、桂圆就甜得高兴。看着包块病人获得医治,看到父辈受人尊敬,这都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这种水到渠成的氛围中,1984年从湖北省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的刘清波正式在蔡甸区奓山街开设医馆入行中医。

他早上四、五点起床背书、制药,“馆里有一个药碾子,他要踩着碾子把药压碎,有时干完小腹都累痛了。” 刘清波认为,这也就是当时唯一算得上辛苦的事。刘清波也主张中西医双重诊断,掌握西医病名、病情及归转、风险与预后,亦能与西医交流,最后按中医辩证施治。
潜心研究中医配方 小小药丸化痰止咳
祖上三代皆为中医,都是中医科班出身,作为继承人,年过半百的刘清波感觉肩头承载的责任沉甸甸的。他认为“至少是中医,基础理论是通的”。他结合中医精髓,经过千名固定患者的临床诊治,历经20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祖辈的秘方中提炼出了化痰止咳丸。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解除病痛。
投身社会医疗协会 释放合作共赢温度
刘清波为响应国家号召,规范行业自律,1996年10月发起建立了蔡甸区民营医疗机构医师协会并任秘书长,后来,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医疗机构医师协会秘书长,在秘书长的岗位上工作了15年,在业内享有良好的口碑。如今的他,已经把传承的重任交给儿子刘亚光,自己开始过着琴棋书画、游山玩水的逍遥生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