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3
【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蕅益大师说,“言性言天,便成文章。”直截了当,文章跟性天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体,一个是相。
孔夫子感慨: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学《论语》不是长养知识。教授们多有讲文字训诂,案例、典故的。诵读经典分享、感悟旨在悟入“可道”而又“非常道”的圣贤之心。
早[微笑]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4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钱译】 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 能即行,便像怕再听到别一项。
子路性子比较急,孔子曾多次告诫他,要谋定后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身都是创伤,整理衣冠,扣好扣子,死得端正,这种精神修养,决非偶然。与子路“履践”的工夫是分不开的。他最怕老师的教诲,是因为怕不能做到事理合一之境,等于是自欺。
现在往往以“广学多闻”为美,《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孔夫子评价子路"升堂矣",其他弟子如颜子“升堂入室矣”。颜子之于老夫子的智慧教诲“不违如愚”,真正一点都不打折扣,百分之百落实。以至于“其心三月不违仁”。长时熏习经典,入圣贤心境,情怀。践行之。
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见贤思齐,见子路学长,闻即是行,闻行合一。生大惭愧,发耻心,同为圣贤弟子,我何以不能?回思,时日匆匆,辜负着多,着力处少。惭愧[尴尬]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抱拳]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5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钱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先生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孔文子,姓孔名圉,是卫国的大夫。文子的“文”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谥[shì]法。谥法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经天纬地曰‘文’”。文王谥曰“文”,周公亦谥为“文”,子贡之疑惑可以理解。
南老讲:我们这一代青年,那种短见,那种义利之不分,实在“匪夷所思”。知识的贫乏,什么都没有,一谈就是考什么学校,为了待遇多少,为了求生活,搞成这个样子,真是文化精神的衰退。
有的人,拼命的护着自己的几根骨头,以天下为敌都不惧。
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生和死,小我所恐惧担心的.
真我:越聪明越好学,不自为高,所以敏而好学。虚心自持,恭敬一切,所以不耻下问。
要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背后的原因?
为身体求安康求舒适还是求名利?
还是为百姓求福祉?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6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钱译】先生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项,他操行极谦恭。对上位的人有敬礼。养护民众有恩惠。使唤民众有法度。“
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姓姬,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号“成子”
恭、敬、惠、义,四种君子之道。
「行己也恭」恭是指的容貌
「事上也敬」敬 是做事情很恭敬严谨。
「其养民也惠」,对百姓给予很多恩惠,非常仁厚。
「其使民也义」,义者宜也,他使用民众是应该使用的时候才使用,不应该使用的,他绝不劳民伤财。
真正践行四方面(恭、敬、惠、义),那也就是古圣贤赞叹的君子了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7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钱译】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 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敬人者,人恒敬之。
晏子(贤人君子)的道德修养能抗住时间和近距离的检验。
晏子身不过五尺、位尊(齐相),俭朴(弊车驽骊、陋仄之室),不辱君命(治理国家、出使楚国)。
富贵、贫贱、夷狄、患难外也,道德、仁、义、礼、智内也。诚于中,形于外。晏子念念做“诚”的工夫,做内心的修养。所以才“形于外”,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辅政长达50余年,平治百姓,造福一方。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8
【原文】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钱译】先生说:“臧文仲藏一大龟,在那龟室中柱头斗拱上刻有山水,梁的短柱上画了藻草,装饰得像天子奉祖宗的庙般,他的智慧究怎样呀?”
居蔡:蔡,大龟名。居,藏义。
朱子集注:盖为藏龟之室,而刻山于节、画藻于梲也。当时以文仲为知,孔子言其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安得为知?春秋传所谓作虚器,即此事也。
当人皆称臧文仲是位智慧的人,譬如今日之富贵成功人士,住豪宅开名车,人们普遍追捧。认为有智慧才挣来那么多的钱,以利益为导向也。孔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说 :“何如其知也。”智慧需要自己体悟体证。
近代林文正公的体悟:
一、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二、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做大众的福田,做智慧的行者。日将月就,学有缉熙于光明。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6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钱译】先生从带着十脡干脯为礼来求见的起,吾从没有不与以教诲的。
束修之解不一:
皇疏申孔安国注,谓束修为十束脯。
冯衍传。圭璧其行,束修其心.....
【蕅益注】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易曰。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故必其能自行束身修礼。而后可施教诲也。
带着束修之礼,那是表达一种恭敬,如果这个礼都没有,恭敬心不足。孔子并是贪那两条干肉,孔子本人早就超越了物质,连富贵都能看作是浮云一样,更何况那一点点小礼物?
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能升起诚敬心,才能学到东西。收束身心,放下自己的傲慢习气,虚心、谦卑的来接受老师的指导,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7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子说:“学生还不到心里着急想学通弄懂的时候,我不会启示他;不到口里非常想说出却言不及义的时候,我不会开导他。举出一部分案例,其余部分还不能融会贯通,那我不如闭嘴吧。
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论语稽》曰:教人之法,迎机而导,则事半功倍。若其意不属而强聒之,则言者轻而听者厌矣。举一反三,正由于愤悱之极,乃能如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孔夫子或许不忍心看着弟子们憔悴,见你相思到登高痴望、衣带渐宽时,他老人家就会告诉你:“看,那个人就在那里,就在那灯火将要散尽的地方。”柳暗花明,就在愤悱之处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9
【原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孔子在有丧者之侧进食,从未饱过。哪天吊丧哭了,即不再歌唱。
丧者,是指有亲属刚刚去世,其心必哀戚,甚至吃不下饭去,孔子在他旁边吃饭,自感于我心有戚戚焉,恻隐之心一动,饭就吃不饱了。
儒家提倡“丧尽礼, 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一日之内,歌哭无端,哀乐过情,亦非中庸之道也。此言夫子忠厚忳挚之至也。
暑假将至,择一处静处。诵读《论语》,吟诵《诗词》,反复品味、酝酿、涵泳。真是太幸福了。详情查看朋友圈,学堂夏令营招募中....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10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钱译】先生告颜渊说:“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不能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藏于身。 只我与你能这样了。”子路说:“先生倘有行三军之事,将和谁同事呀?”先生说:“徒手搏虎,徒身涉河,死了也不追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同事的。定要临事能小心,好谋始作决定的人,我才和他同事吧。”
谁不喜欢这样的人呢?看到颜子,孔夫子感叹;可用、可藏。不怨天,不尤人, 默默无闻的做,扎扎实实做功夫。
现代人, 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学,我能“暴虎冯河”、我能“死而无悔者”、我能“哗众取众”...
总之:“当今天下,舍我其谁?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
孔子说,吾不与也。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矮下身子,也许是最高大的人。
早。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11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钱译】先生说:“富若可以求,就是执鞭贱职,吾亦愿为。如不可求,还是从吾所好吧!”
可求,不可求,以道为准。富而可求也者,假使合乎道。舜即使是接受了尧王的天下,也安然受之。不合乎道义的,一瓢饮,路边树上的梨子也受之有愧不敢也不会去拿。
南师讲:中国人的老话:“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富贵只是生活的形态,不是人生的目的,我还是从我所好,走我自己的路。
生活事事都称心如意,或许梦中都不可能吧。哲人指出的幸福之路是“好之”、“乐之”。
快乐的人箪食、瓢饮、陋巷不改其乐。焦虑的人广厦、豪宅不改其忧。
富贵只是生活的形态,不是终极目标。
昔人教人,寻孔颜乐处。此乐不在书本中寻、不在案牍劳形中寻....
从繁忙的俗物中解放自己的心,身体如果已经疲惫,就不要疲惫自己的内心了。
由困知→知之→好之→乐之。
寻孔颜乐处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12
【原文】子之所慎:斋、战、疾。
【钱译】先生平常谨慎的有三件事:一斋戒,二战阵,三疾病。
慎:不轻视,不怯对。
斋:古人祭前之斋,若于斋不慎,则亦祭如不祭矣。
战:众之死生所关,故必慎。
疾:吾身生死所关,故必慎。
南师讲:古代的斋是内心的修养,要着重气质的变化,在《礼记》中变化气质第一步功夫,就是要“斋心”,“毋不敬,俨若思。”
真正礼的精神,在于自己无论何时何地,皆抱着虔诚恭敬的态度。“毋不敬,以礼为翼”。
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到了随时随地没有杂念,专注而不胡思乱想,也没有恶念,随时随地对自己身心都是严肃的,这种态度就是“俨若思”。
钱穆先生说;“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每日分享愿烦恼时一点清凉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13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钱译】先生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月来不知道肉味。他说:“我想不到音乐之美有到如此境界的。”
韶,舜乐也。三月,言其久也。
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心境之宁静,思想之专一,吃饭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吃饭,欣赏韶乐到了忘我的境界。
《史记·孔子世家》对此事的记载,多了 “学之”两个字,“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艺术心情与道德心情交流合一,忘记了欲望,忘记了感官的刺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心灵的超越性,也许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吧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14
【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钱译】冉有说:“我们先生是否赞助卫君呢?”子贡说:“对!吾将去试问。“子贡入到孔子之堂,问道:“伯夷叔齐可算何等人?”先生说:“是古代的贤人呀!”子贡说:“他们心下有怨恨吗?”先生说:“他们只要求得心安,心已安了,又有什么怨恨呀?”子贡走出,告诉他同学们说:“我们先生不会赞助卫君的。”
为,帮助,赞成。
伯夷、叔齐:其父孤竹君将死,遗命立叔齐。叔齐让其兄伯夷,伯夷尊父命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而不受君主之位。
怨乎:从心安处出发,伯夷叔齐逃离王位。他们认为心中的性德的光辉为大,世间宗嗣、王位继承为小。
从心安处出发,故释迦摩尼去国家离富贵而求法。
从心安处出发,司马迁忍辱而著《史记》。
从心安处出发,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断臂求安心。
从心安处出发,有学子背着母亲去上学。
尧舜、文武与我们功业不一样。但每人内心没对纠结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从心安处出发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15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钱译】先生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臂膊当枕头用,乐趣亦可在这里了。不义而来的富贵,对我只像天际浮云般。”
饭:作动词用,作“吃”解。疏食:粗粮。
水:古代与“汤”相对,指热水;“水”指冷水。饮冷水,说明生活的艰苦。
肱(gōng):胳膊
乐亦在其中:乐在富贵贫贱之外,亦即在富贵贫贱之中。不谓乐贫贱。
南师说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话,而且在文学境界上,写得最美。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舒服得很!
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乃至于皇帝送上来给你当,先得看清楚应不应该当。有了这个修养,才可以看到孔子学问修养的境界。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16
【原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钱译】孔子平日用雅言的,如诵诗,读书,及执行礼事。
雅言:古西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犹今称国语,或标准语。
诗书:孔子常以诗书教,诵诗读书,必以雅音读之。
执礼:执,犹掌义。执礼,谓诏、相、礼事,亦必用雅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此三者必雅言。
雅言;朱熹注释“雅,常也”,他解释说诗、书、礼“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
中国传统的文化,《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都是雅言,是上古文化的中心。孔夫子的思想言行,都是有根据的,足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
钱穆先生是这样批注的,“孔子之重雅言,一则重视古代之文化传统,一则抱天下一家之理想。”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7.18
【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钱译】叶公问子路:“你们先生孔子,究是怎样一个人呀?”子路一时答不上,回来告先生。先生说:“你何不答道:‘这人呀!他心下发愤,连吃饭也忘了。心感快乐,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老境快到也不知。’你何不这般说呀!”
叶公:楚大夫沈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尹,僭称公。
子路不对:叶公问孔子之为人,圣人道大难名,子路骤不知所以答。
云尔:尔,如此义。云尔,犹如此说。
王阳明《传习录》
‘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
‘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
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
世俗的人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以“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为苦。孔子用“三忘”超越了问题本身,浑然与物一体,忘食(身体)、忘忧(精神)、忘老(时间)澄澄明明“真乐”,“至乐”。
愿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