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说来就来了。
清晨,走在黄浦江西岸的栈桥上,丝丝微风,凉意习习。这秋风秋意,不觉让我想起《六祖坛经》里那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话。仰望天色湛蓝里的那轮半月,心头不禁一震。是啊,我们每个人都盼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却又常常忽视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各种联想和不快。一个真正善待自己的人,面对一切问题,多会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于别人。能不见他人之过,那才是高人。
十年来,我一直处于不断地离开朋友的状态。每离一个,都会遭到朋友的责问,而我给予的理由多是朋友们不能接受的。归纳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家处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离开了呢?想不通。二是有的朋友会在自身上找原因,认为是他们哪里做得不好。三是有的朋友得知真情后,有的善意,说大隐隐于市,给我指点迷津,苦口相助;有的摇头,说单调枯燥的生活岂不无趣?当然,也有的表示理解。我知道自己的需要。需要不同,想法自然迥异。

慧能大师说,无善恶、是非、得失的本来面目,叫自性。说一个能认识自性并能无分别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他就悟了。我想,一个醒悟了的人,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问题时,他是不会有烦恼和痛苦的。而那些整天因为利益得失、情感名誉或依赖热闹而烦忧的人,又怎能感受到真正的自在性情呢?我明白,经常烦忧的人对身体不好。
看当下时代,什么都快,新陈代谢快到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事。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却不知如何去除烦恼。经里说,烦恼即菩提。就是说,烦恼和菩提就像手心手背一样,当你手心向上时,手背就向下。反之亦然。换句说话,幸福即烦恼。你幸福了就远离了烦恼,你烦恼了就远离了幸福。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我去除了烦恼,也就得到了幸福。
这些年来,我在不断地观察和分析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的源头。我想,如果切断了烦恼的源头,那么我就有可能获得幸福——幸福有助于健康。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需要而努力。生活的需要,无非吃穿住行。工作的基本需要,无非保障吃穿住行。在保障生活的前提下,追求情感和事业的需求,是每个人的精神必然。情感能丰富生活世界,事业能满足生命追求。生活告诉我,追求情感和事业就是人生的理想之一。

理想体现一个人的生活意义。然而,理想往往败于人性的欲望。所以,有人将幸福定义为走向理想的过程。比如,当我们站在理想的峰顶时,就会看到更多的美景,于是,欲望会让我们放弃已实现的理想而追求另一个目标。与此往复,让人陷入一个不可回头的迷痴轨道,直到耗尽生命的最后的能量。
如果追求的是高尚的事业,生命为之竭尽,也是高尚的。如果追求的只是自己的名利,那么,生命为之失去就毫无价值和意义。现实告诉我,高尚的生命价值实在太少,而愚痴的自我丢失却举目皆是。世界是热闹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人生观里。如果常为别人的事而烦恼自己,说明你的人生观是愚痴的。如果常为自己的进步而自在,说明你的人生观是智慧的。或愚或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由于不断地“黑掉”我的朋友们,我在很多朋友们的心里早已成为“脑子有病的人”“没有良心的人”。当然,也有理解我的长辈、师长和同学。在他们看来,当下浮躁的时代里,我能静心学习,活出真实的自己来,值得肯定。我深知,这些长辈、师长和同学,从不会抛弃我,就像我从不会远离他们一样。真正的朋友,就是尊重对方的选择,不必刻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们。我想,这也是一种慈悲情怀吧。
秋天的悲悯,让人看到了高远。

作者简介:一风,原名李业峰,退役军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文汇出版社出版“一风文丛”《格桑花开》《生活暗示》《心里的那条河》《天空的眼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