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题记:
为了答谢宝坪高速项目建设者,我赶写了中秋前造访宝坪高速公路的文章,也作为向共和国72华诞献礼。敬请亲朋师友点拨、斧正!
穿越秦岭的超越
文/丁 晨
2021辛丑牛年的中秋前夕,陈仓地区秋风缕缕,秋雨潇潇,秋叶缤纷,秋意温馨,让刚刚熬过酷暑的人,感到少有的惬意、舒适和宜人。
汽车在银昆高速宝坪高速公路上奔驰。扑入我视野的是一马平川、山绿路美、一步一景的壮美。而且越往大秦岭纵深,越是葱绿菁菁,四野阒然。穿越一个又一个秦岭隧道,隧道里没有黑暗,光亮接着一个光亮,反而比隧道外还明亮。在脚下这样的高速公路隧道群行驶,除了感觉像这季节一样惬意、舒适和宜人外,还平添了罕有的震撼和神奇。
这是继我2016年初夏,2017年仲夏两次采风、造访宝汉高速公路坪汉段后,又来参加省交控集团组织的宝汉高速公路宝坪段采风的体验和感受。 
宝鸡至坪坎、坪坎至汉中高速,即宝汉高速公路,是一条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银川至昆明线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省“2367”高速公路网重要组成部分,分期分段施工建设。坪汉高速公路,2017年底已建成通车;宝坪高速公路也将今年国庆节前建成通车。相隔四年,吸引我和作家们三次采风、造访一条高速公路,这是少有的,足以说明这条路的重要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年前造访的88.172公里的坪汉高速公路,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还是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等,都有新的超越,因而,我把它称之为“一条穿越秦岭的智慧之路”尤其是桥隧 比 例,高达85.87﹪,刷新了陕西已通车高速公路穿越秦岭的密度,超越了其它高速公路穿越秦岭的桥隧比例。

宝坪高速公路建成后,宝鸡至汉中的车程由过去走普通公路 260多公里,5小时,缩短到全程高速161.4公里,2小时。行驶里程缩短100公里,节约时间3小时。实现了国家银昆高速陕西境的全线贯通,成就了一条穿越秦岭的南北运输大通道。它在速度效率、建设规模、安全施工和引领示范诸方面,都超越了早已建成穿越秦岭的京昆高速西汉段、包茂高速西康段、福银高速蓝商段和沪陕高速西商段。也比已建成通车的坪汉高速,有了新的亮点,成为第五条穿越“秦岭,天下之大阻”,最快捷舒适、标准最高的高速公路。这一超越,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促进关天、成渝两大经济区合作交流,推进宝鸡市和陕西省新时代追赶超越,具有重大意义。
宝坪高速公路以超长隧道群穿越秦岭而闻名。宝坪高速项目控制性工程秦岭天台山超长隧道群总长32公里,这在目前世界公路隧道建筑史上是罕见的。足见难度、规模之大。32公里隧道群,由2座特长隧道、5座长隧道、3座中隧道和5座桥梁与4处高填路基组成,桥隧比高达98.1%。其中,长15.56公里的天台山特长隧道穿越秦岭主脊,开挖断面巨大,比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开挖断面还大。终南山隧道开挖断面80平方米左右,而天台山隧道开挖断面达到120平方米。开挖总出渣量517万立方米,施工钢材用量5.6万吨,混凝土用量126万方,其工程的难度、工程量和建设规模,都超越了当今世界已建成的公路隧道。

陕西是隧道大省,隧道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宝坪高速的建设者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首先设计中以秦岭重丘区行车安全为首要追求目标,控制性工程32公里隧道群最大纵坡控制在2.38%,平均坡度不超过1.8%,超越了其它四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的安全标准。在施工中运用科技手段保障安全,以“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消除安全隐患。全体建设者克服秦岭地区路线线位高、地形地质复杂、隧道岩爆涌水和大坡度斜井运输等困难,通过科学施工 ,科学管理,开创了秦岭高风险区域工程建设,了不起的无安全责任事故新纪录。
我们知道,“建设规模世界第一,中国公路隧道之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已经是中国和世界公路隧道建设、运营的品牌。15.56公里天台山特长隧道是宝坪项目的关键工程。建设者们,在吸取和借鉴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的经验基础上,敢为人先,又有了新的提升和超越。
终南山特长隧道是双洞四车道上下分行,天台山特长隧道是双洞六车道上下分行。终南山特长隧道有三处150米长的特殊灯光带,用明亮的灯光和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等图案,让人感到汽车似乎已经开出了隧道,顿时惊呼振奋起来。但,图案是静止不动的。天台山特长隧道的四处特殊灯光带,采用激光灯,打在洞顶上,图案是可变化活动的:一会是鱼儿游弋的海底世界,一会是鸟儿翱翔的蓝色天空……。汽车行驶至此,让人不仅顿时惊呼振奋,而且心旷神怡。

终南山特长隧道第一次利用西康铁路Ⅱ隧道,分4段打横洞,即“借隧打隧”,实现长隧短打。陕西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引乾济石输水隧洞”工程,又利用终南山公路隧道西线,采用同样的施工方法顺利完工。这种施工方式,开我国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和水利隧洞建设,相互利用,节约投资,循环互动,和谐发展之先河。
而天台山特长隧道没有这个“福气”和便利。建设者们,只有依据现场的地质地形条件,大胆创新,采用斜井、导洞进洞及“串糖葫芦”方式施工。进口通过导洞迂回进洞,中间开辟两处大坡度斜井,增加工作面掘进;隧道出口采取反向掘进直接进洞施工。就这样,攻克了特长隧道施工高难度。
解决隧道通风问题,是当今特长隧道建设世界性的主要难题。就是说,隧道即使打通,如果隧道的通风问题没有解决,那么,这座隧道的安全运营就无法保障。终南山特长隧道建有3个傲然挺立的竖井,风机不停地强制旋转,调节着隧道内的空气。竖井成为保障大隧道内空气流通,新鲜宜人的“生命线”。

天台山特长隧道有了新的改进:采用一个竖井,分送风竖井和排风竖井;两个斜井,分别分送风斜井和排风斜井。地下风机房,说是大隧道的附属工程,乖乖,下去一看,简直似一个恢弘的地下“宫殿”,比终南山特长隧道地下风机房工程,还浩大、震撼、壮观。还特别增设了自然风道,并以自然风道为主,强制通风为辅。这不仅将大大降低隧道运营通风费用,预计每年可节约电费1000万元,而且也是当今解决建设特长隧道通风问题,一次突破性的超越,具有重大意义。
在隧道开挖中,宝坪项目认真调研确定弃渣方案,做好弃渣资源化、生态化利用。临时占用的林地、耕地使用后全部复耕复绿,全线利用弃土造地1600余亩。全线通过路基填料、边坡防护和碎石加工等方式利用隧道弃渣185万方。实现了污水二次利用和废水“零排放”,隧道进洞施工“零开挖”。以前的隧道弃渣利用率仅20-30%,现隧道弃渣利用率高达75%,远远超越了以往开挖隧道弃渣利用率,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大秦岭原生植被,作出了贡献,提供了宝贵经验。

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肆虐蔓延的严峻情势下,当人们都窝居在家,防控疫情,宝坪项目的建设者,却逆行而为,克服难以想象困难,做好疫情防控,在全省率先复工复产。2020年10月岩湾至坪坎段15.12公里提前建成通车;2020年12月底,中铁一局和中交第二公路公司,两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筑路大军,在秦岭腹地973米地下相拥会师,秦岭天台山特长隧道顺利实现贯通。
这是筑路者的胜利。
这是公路人的伟大和骄傲!
我为公路人为国解难,为民造福,在面临突兀其来的特殊时期,默默地奉献和牺牲精神,由衷表示深深的讴歌、敬仰和谢意!
宝坪高速公路代表了陕西公路隧道建设的最高水平。它不仅把一条高质量、高品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镌刻”、“ 谱写”在三秦大地上,为三秦父老和全国人民交了一份完满答卷,而且通过秦岭天台山超长隧道群建设,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收获了满满的科技成果。
让我看到了这高品质现代化高速公路的背后,是一支拥有博大胸怀,昂杨拼搏,勇于奉献的高品质队伍。
宝坪管理处副处长仵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宝坪管理处处长赵超志、中交二公局宝坪LJ-11合同段总工周佳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就是这支英勇骁战队伍的代表 。全线各参建队伍发明专利累计申报14项,授权11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14项,授权11项,已发表论文20篇,已授权软著1项,开发中3项,就是这些成果的展示。

这是公路人和陕西的荣誉和自豪,引来省内外、各行业人士来宝坪项目,取经、交流考察。
在特长隧道施工的管理上,宝坪项目建设者,勇于探索出了一条隧道施工的集约化、模式化和智能化的路子,形成了一批先进适用、具有显著推广价值的技术规范和工艺方法。为陕西乃至全国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了先进经验和技术支撑。由于宝坪高速项目的一项项超越,也为今后全国公路隧道建设,提供了陕西方案,陕西标准。
宝坪高速公路项目,历经5年多鏖战,穿越大秦岭,横亘大散关,奇遇灵官峡,几度陈仓古道,联结川陕蜀道,与褒斜道、连云栈道和中国现代公路建设奠基人赵祖康主持修建的西汉公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在这里,惊人的历史相会了。宝坪项目的万余名建设者们,为我们先人和前辈们艰辛的筑路精神和惊人智慧所感染,抚今追昔,不忘历史,继承遗志,牢记使命,超越自我,为民开路,提前一年建成了宝坪高速公路。
今天我们公路建设者,超越了昨天的公路建设者;明天的公路建设者,也必将超越今天的公路超越者。这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进步。

面对“神州南北界,华夏分水岭;一脚踩南北,一水流两域”雄浑巍峨的大秦岭,面对我们的先人和先辈们的艰辛劳作和聪颖智慧,我们首先是敬畏和感恩,如何保护和穿越,然后才是如何继承和超越。做好保护和穿越,再继承和超越,也就有了进步和发展。中国一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事业的进步,首先靠发展。而要全民共同富裕,又必须交通高质量先行发展。这正应验了伟人小平说的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让我们在保护中穿越,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不断发展。
2021年9月29日

丁晨,笔名奕言,生于1947年,河北省任县人。“老三届”知青、高级编辑、大学文化程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陕西交通报》副总编辑、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公路》杂志终身记者、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2年开始在《工人文艺》发表短篇小说《梨》至今,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史话、报告文学和新闻作品上百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集《秋叶》《迟到的欣慰》《幽敻含光门》《寻找》4部,主编和参与编著的文学作品集、好新闻作品集锦和交通史志等30余部已出版发行。
散文《永远的铺路石》获2001年《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三等奖;散文《乍见周庄》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全国散文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并编入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散文《迟到的欣慰》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中国当代散文奖”并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典》;报告文学《梦圆中国第一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纪实》,获2011年省作协主办的陕西首届”报告文学征文大赛最佳文学作品奖。长期坚持散文写作,笔耕不辍,其散文创作个人成就词条,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