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华威先生》节选
书中的华威先生出场时,作者就给他画了一幅肖像图:他永远夹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通过拎皮包,带手杖,抽雪茄,带戒指,翘兰花指等几个细节动作,将一个附庸风雅、故作多情、矫揉造作、可怜又可憎的华威丢在读者的眼前。 书中将华威先生在两个不同场合的表现是这样呈现给读者的:第一个场景:华威先生来到“难民救济会”这一下属机构后,态度庄严,“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括(guā)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那正在那里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而是相反,要加紧工作。这一点不必多说,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你们都能热心工作。我很感谢你们。但是还有一点......你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那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他又抽了两口烟,嘴里吐出来的可只有热气,这就又括了一根洋火。

“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你们只有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抗战工作才能够展开。青年是努力的,是热心的,但是因为理解不够,工作经验不够,常常容易犯错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华威先生说了不痛不痒的两点意见后,把帽子一戴,皮包一夹,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作者在这里淋漓尽致的描写了华威先生一派唯我独尊的神态和一副功臣的架势,刻画出了一个既庸碌猥琐又专横跋扈的小政客、小官僚的形象。
第二个场景: “抗敌总会”会议室是一个“高端”人士聚会之地,华威先生一有机会便要跻身上层经营梦想。到了这种高级机构,他总是面带笑容,毕恭毕敬的对每一人点头,“对不住啊,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当主席冲他微笑时,他“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离开时,“腰板微微地一弯”,连连道歉,一副谦恭的样子。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初载于1938年《文艺阵地》。作家将华威先生放在1938年这个燃烧着抗日烽火的特殊环境中,通过独具一格的讽刺艺术手法,用真实、具体的描绘来表现社会上令人唾弃的反面形象。作品语言简练、准确,并富有个性化。主角言辞简短时,正表现了他的虚伪做作;疾言怒色中,却透露出他似是而非的无能;同样的话反反复复在多处出现,则显示了他思想的迂腐,空虚和贫乏。这些语言与他的形象恰成对照,愈发显现出一种讽刺的意味。刻画了一个高调抗日、不干实事,到处争权的旧时小政客。

茅盾先生说:该作品“抉摘那些隐伏在红润的皮层下的毒痈”,“正表示了作家对于现实能够更深入地去观察”,他鼓励作家们继续用暴露与讽刺的文学作品去抨击丑恶现象,推动抗日战争。它曾先后被翻译成英、法、俄等六国文字流传国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
作者简介

张天翼(1906—1985),又名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等。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文学,代表作为《华威先生》《金鸭帝国》《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等。
主播简介

海琴:来自江南文化名城九江~美丽的庐山脚下,一名企业广播电视台退休干部。

巴渝汉:又名马放南山,诵读爱好者。喜欢挚真善美的文字,愿以真情实感为您表现对文章感悟,对美的赞颂。美好的生活,永远倾情热爱它的人。
配乐制作简介

崇忆:来自苏州的设计工程师兼瑜伽教练员。有朋音乐之声群常务群主,制作中心制作人,业余爱好运动、唱歌和看书。
文字整理:有朋远方来创作中心
🍃🍃🍃🍃第30期🍃🍃🍃🍃
本期编辑:小星星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