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为生命鼓腹而歌的人
文/ 田慧学

麟游王仓文先生的作品集《漆水流韵》终于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尘埃落定之后,作为文友,我由衷地为他高兴,高兴的是他历经多年的辛苦耕耘后,在文学的园地里终于有了自已的收获和成果。
人为快乐而生。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做自已喜欢做的事,而且一旦做起来就会义无反顾。我认准仓文就是这样的人,人生多磨难,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当然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手掌,比起其他的普通人他的磨难更多些,但他选择了默默地承受打理,将生活中的苦难硬撑过去后,他又坚强地举起了手中的相机,要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在电脑键盘上敲击起了属于自已的句子,历经心灵苦旅的升华,挥毫泼墨写起了猷劲有力的书法,在艺术的天地里任意挥洒,灵巧运弓奏一曲悠扬的秦腔曲牌,吼出秦人劳作之后的困乏,他的日子之外的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的,充实而丰富,对于他的多才多艺我是羡慕不已的。
生命的积累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写作的积累又源于生命对于生活的体验。有了对生命的终极体味,笔下的文字才是生命的溪水,奔腾不息。文学创作者的潜质在于作者要有一颗敏感而执着的心,自小的时候,他就对生活里的波折有着独特的心灵感知。慢慢地,他便有诉诸笔端的强烈愿望,所以,他才操笔写作,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才有了这本沉甸甸的册子。
作品集分为散文、诗歌、小说、评论和新闻通讯五个部分的内容,可以窥见他创作的涉猎面之广以及对社会的感知和洞察力。而文学作品中散文占的篇幅较大。散文是文学写作者的基本功,它的自由度大,形式灵活多样,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他的散文是以石击水后涟漪的生发,《麟游秦腔》是作者从小到大的至爱,他既是秦腔生旦净丑表演的欣赏者,亦是秦腔音乐的演奏员,此文有感而发,水到渠也成了,心灵的感悟和文章的表现合二为一,读后赏心也悦目;《页岭那边,关于麦子的深切记忆》道出了麟游山区农夫的艰辛,在农业机械化还不发达的年代,为了一家老小的口粮,谁没有经历过收麦的艰辛?谁没有经历过骄阳的毒晒和大雨的浇淋?如此真切的生活感受,当然能在读者中引起共鸣和反响了,抓住了读者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散文当然是形散神不散了,读后余味绵绵,有酒的醇甘。在不断寻找属于自已的句子中,便有了他的小说,其《少年家园》是中篇纪实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反映了作者的精神家园生活,“我”的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无不留下时代的烙印,灰坡岭给了“我”生命,岁月又赋予了“我”多愁善感且坚强不屈的性格,求学过程的艰辛到成长为一名国家的公职人员,这就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升华后就有了文学的元素,就有了艺术之花的绽放,读者仿佛又重新回到少年读书与求学的青葱时代。文学评论是与文学作品相伴而生的,它能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在《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文学精神的构建与弘扬》的评论文章里,他对麟游县文学创作现状的评价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对前景分析条丝如缕,我是赞同的,也受到了圈内人的肯定,同是文学爱好者,对家乡的关爱溢于言表。用《目击历史和感受苦难的朴拙与传神》等篇什主要对麟游已故老作家李希平的长篇小说《狗剩》和其中篇小说《一地蒜皮》《红绿绣鞋》从艺术表现手法、情节的构思、主人公与社会境况上作了全面的评述与肯定,也指出了小说的局限性与不足。诗歌创作是他思想与社会现象碰撞之后迸出的艺术火花,篇幅不多,读后却耐人寻味,富有哲理性。
文学作品虽然是这部书里的重头戏,但只是作者的副业产品。由于职业的缘故,属于他的正常日子是新闻稿件的采编,此书中选编的新闻通讯稿件按理说才是他职业的正品,读他采写的新闻稿件有耳目一新的清新感,依我的采编实践,这样的读后感源于他采访功底的扎实,他先是用脚步丈量了脚下的土地后,才用手中的笔才去作质感的描绘,比起那些个光编不采的编采者他是有先见之明的。因为任何新闻稿件都来源于生活里发生的事,把采放在第一位的记者,方能编出优秀的稿件,这样的稿子才有泥土的芬芳,才能凝聚生活的气息,基于这样的认知,他才用脚去丈量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热恋着麟游的山山水水,注目着麟游的日新月异。《麟游县种植业区划更新研究报告》是我读到的对麟游种植业有独到见解的调查之一,有这样份量的文章我认为靠编是不可能的,它的立足支点是基于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通过去粗取精地加工过程和相应的专业水准才能完成的。
通读王仓文先生的这部作品集,于我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开卷即有益。作为同道,作为对他作品的评介,要说有不足之处,我以为有两点,一是在小说创作上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在一些篇上过实,有平淡的感觉;二是散文创作的这口“井”略显浅显,对主题的挖拙还应该更深。好在瑕不掩玉,以他的勤奋和创作功底,所有这些都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去得到很好地解决,岁月在轮回,期待着他新的作品不断问世,为麟游的文学园地再锦上添花!
作者:

田慧学,男,生于1963年,麟游县招贤镇人。198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洪泉乡、崔木镇工作,历任民政员、团干、党委及政府文书。1995年7月毕业于陕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现供职于麟游县档案局,从事档案管理、地方志编撰和党史研究工作,兼任麟游县《醴泉文艺》编委。2012年5月加入宝鸡市作家协会。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中国档案报》、《西安晚报》、《陕西邮政报》、原《陕西农民报》、《各界导报》、《宝鸡日报》、《陕西青年工作月刊》、《陕西档案》、《陕西党史》、《宝鸡党史》、《醴泉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杂文、文学及影视评论、散文、随笔、专业论文(不包括新闻作品)1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