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若我弟子谓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十二部经,及以受持读诵书写敷演解说《大涅磐经》等无差别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善男子,大涅磐者即是一切诸佛世尊甚深秘藏,以是诸佛甚深秘藏是则为胜。善男子,以是义故,《大涅磐经》甚奇甚特不可思议。”
妙铭(义工):
1179。是故经中《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前云‘取相分别’,虽种大福田,‘求出轮回,终不能得’。是乃取相之过也。今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当生佛刹,永得解脱’。是乃离相求生之功也。或入三辈,或堕疑城,关键所在,已昭然若揭矣。‘身心清净,远离分别’者,盖无相智慧,即万法一如,染净平等,故身心清净。一切皆如,故离分别。再者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故身心清净。净念相继,自然远离分别。或疑净宗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愿,如是欣厌,岂非分别。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73,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像这么样子苦口良言来对穷子说,你应该不要懒惰,好好地做工,要勤俭,不要躲懒偷安;勤作,就是要修四正勤、四念处、四如意足的法。
又以软语,若如吾子:这位长者就以软语,就是安慰他的话,很柔和的声音,来对他说,你就好像我的儿子一样,不要有其他的心!你安心在这儿做工,不要打其他的妄想,不要往旁的地方跑了!你就在这儿做啰!你就好像我亲生的儿子一样。这长者对他这样子说。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74,L4 颂领付家业(分二)
M1 颂领业 M2 颂付业
今M1
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玻璃
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佛以大智慧,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从二乘法明白大乘法;就是由二乘法到大乘法,又由大乘法到二乘法。经二十年:在出入──修行,做除见、思二惑的粪,经过二十年。
执作家事:在这二十年期间,长者家里所有的事情都由他来做。示其金、银、真珠、玻璃:指示他有多少金子、有多少银子、有多少真珠、有多少玻璃,这些个宝贝。诸物出入,皆使令知:所有金、银、珠宝,这一切的宝物的出去和进来,都令这个穷子知道。这就是所有一切的佛法,都令这二乘人也明白。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诸众生中惟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号佛为天人师。”
妙铭(义工):
1180。《妙宗钞》答曰:‘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盖舍之若极,则万缘放下,六根寂静。取之若极,则六字洪名,一念单提。如是念佛,何异于不取不舍,故云:‘亦非异辙’。又《弥陀要解》答曰:‘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如是妙谛,实非情见所能及。‘求生净刹’者,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也。如是求生,是乃举我介尔一念心愿,投入弥陀无边愿海。亦即摄彼一乘无边愿海,入我介尔一念心中。是故十念必生,有愿必满。‘趣佛菩提’,因中即发菩提心也。果上则是必补佛位,究竟菩提也。以上六句即是今经之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宗而修,故‘当生佛刹,永得解脱’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75,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虽然令这个穷子都知道这一切的宝物,可是这二乘人还是在门外,没有来到大乘门里边来,还在茅蓬那地方住着。草庵,就是还仍然在二乘人的境界上。自念贫事,我无此物:这个二乘人,自认为自己是二乘人,对于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这一些个大乘菩萨所行的道,都认为与我没有什么关系;这些个大乘的佛法,都于我不太重要。
M2 颂付业(分二)
N1 颂正付家业 N2 颂得付欢喜
今N1
父知子心 渐已广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花经》
妙铭(义工):
2476,父知子心,渐已广大,欲与财物:这位长者──佛,知道这个穷子因为时间久了,也就没有自卑感了,心量也广大了,所以想把所有的财物,都赐给他;就想把所有的佛法,都授给这个二乘人。
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是就召集所有的亲戚族人,还有国王、大臣;国王、大臣,这就表示一切的大菩萨;还有这一些有地位的刹利和大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在大众中,宣说这是我的儿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他因为在小时候就离开我,到其他的国家去,经过有五十年这么久的时间。这五十岁,就表示“五道”,在三界火宅里头,在五道生死轮回之中。
自见子来,已二十年:现在我找着这二乘的人了!这二乘的人,因为在往昔也都听过大乘的佛法,虽然现在他忘了,但是他可没丢这种的志愿还是有的;所以佛看见这个穷子来,在这儿修行已经二十年了。这二十年,舍小向大,修习除粪的工作,又学习菩萨的法。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如来普为诸众生故,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虽见诸法,说言不见;有相之法说言无相,无相之法说言有相;实有无常说言有常,实有有常说言无常,我乐净等亦复如是;三乘之法说言一乘,一乘之法随宜说三;略相说广,广相说略;四重之法说偷兰遮,偷兰遮法说言四重,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轻罪说重,重罪说轻。何以故?如来明见众生根故。善男子,如来虽作是说,终无虚妄。何以故?虚妄之语即是罪过。如来悉断一切罪过,云何当有虚妄语耶?善男子,如来虽无虚妄之言,若知众生因虚妄说得法利者,随宜方便则为说之。”
妙铭(义工):
1181。○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弥显净土妙法,圣凡齐收,利钝悉被。普劝众生,求生极乐也。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77,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我以前在某一个城里,把这个儿子丢了;我各处去找这个儿子,于是就到这里。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凡是我所有的财产,和所有的房子、人民,都交给我这个儿子,随便他愿意怎么样用、就怎么样用。这随便他用,就是佛把所有的家业法藏,全都交付给二乘人;这也都是他们自己本来应该得的这种佛的法宝。
N2 颂得付欢喜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子念昔贫:这个穷子回想自己以前是非常贫穷的;二乘人独善其身,就等于贫穷一样。
志意下劣:没有远大的志愿,没有远大的志气,心里头所想的,都是很下劣的。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现在我在父亲的房子这地方,把父亲所有的财产都得到了,并且还得到所有的房子和一切东西。甚大欢喜,得未曾有:所以心里非常欢喜,从来未曾有的欢喜。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78,K2 颂法合(分二)
L1 颂合相失相见并追诱 L2 颂合领付家业
今L1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摩诃迦叶说,佛亦如是,知我乐小:世尊也像这位长者一样,知道我们这一班人都欢喜小乘。
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从来就没有对我们讲,你们声闻也应该作佛的。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而佛说我们可以证得无漏的四果,得到这有余的涅槃,成就小乘法。声闻弟子:这属于声闻乘;闻佛声音而悟道的声闻。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悉无所见,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声闻、缘觉菩提,菩萨永断二乘菩提,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善男子,汝之所问亦无所得,我之所说亦无所得。若有所得,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妙铭(义工):
1182。首弥勒大士叩问,此土他方不退菩萨(即阿鞞跋致)今当往生之数。佛答此土往生菩萨,其中大行者七百二十亿菩萨。小行者不计其数。‘小行’者,《无量寿经钞》云:‘小行等者,十信菩萨名为小行,对不退故。’盖谓不退菩萨名为大行菩萨,十信称为小行菩萨,以升沉不定也。
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从远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龙天佛刹、胜力佛刹、师子佛刹、离尘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华幢佛刹,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79,L2 颂合领付家业(分二)
M1 颂合领家业 M2 颂合付家业 M1(分二)
N1 颂合受命领知 N2 颂合心无希取
今N1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道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佛敕令我等二乘人,演说最上的佛法。修习此者,当得成佛:若是修习这种最无上道法的这一类人,应该成就佛果。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80,我承佛教,为大菩萨:我们二乘人承领佛的教化,说大菩萨法。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以一切的因缘,种种的譬喻,很多种的言语,演说无上的道法。
诸佛子等,从我闻法:这一切的佛弟子,从我这儿听闻佛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白天和晚间都思惟佛法,很精进地、很勤劳地来修习佛法。
是时诸佛,即授其记:这时候,一切诸佛就给他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你在未来世的时候,应该成佛了。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所有一切佛秘密的法宝,这都是为大乘菩萨来演说这种的事实;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而不是为我们小乘人,说真实的法。首先对我们小乘人就说权法,不说实法。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声闻之人无有三种善巧方便。何等为三?一者,必须软语然后受法。二者,必须粗语然后受化。三者,不软不粗然后受化。声闻之人无此三故,无四无碍。”
妙铭(义工):
1183。以上明他方十一佛刹之名,及往生菩萨之数。此下复标第十二、第十三两佛刹。《会疏》曰:‘十三次序,为出世前后,为约方所,其义未明。’故今亦不必深究。经中举本土及他方十三刹,此十三刹仅为无量刹土中之略例。
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日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81,N2 颂合心无希取(分三)
O1 正明无希取 O2 释无希取意 O3 结无希取
今O1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我们就好像那个穷子一样,他虽然得到亲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虽然知道有一切的财宝,但心里还不希望成为自己的。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我们二乘人,虽说自己没有求菩萨大乘佛法的志愿;亦复如是:就像那个穷子,虽然知道这些宝贝家财,但以为不是自己的,还是心存着意志下劣,没有广大的心。那么现在才知道,这一切佛所有的家业法藏,我们二乘人,每一个人也都有份的。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82,O2 释无希取意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 于佛智慧
无贪无着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竟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 报佛之恩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声闻之人无有三种善巧方便。何等为三?一者,必须软语然后受法。二者,必须粗语然后受化。三者,不软不粗然后受化。声闻之人无此三故,无四无碍。”
妙铭(义工):
1184。上文采自《魏译》。若参证《唐译》,则此处第一句‘其第十二佛’,应指第十二佛刹。(例如《魏译》‘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唐译》则为‘宝藏佛国’。)至于第十二佛土显往生菩萨之德,亦是例举。‘坚固之法’者,不退转法也。至于不退菩萨亦往生极乐,其义为何?如《大论》中:‘问曰: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世界中。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又《论注》云:‘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已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83,摩诃迦叶说,我等内灭,自谓为足:我们修行这二乘的佛法,已经得到内里边的妄想没有了,所以自己觉得这已经够了;因为自己不生妄想了,常常都在定中。
没有妄想,这叫内灭;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上,我一切的妄想都不打了,唯了此事,更无余事:修行修的什么呢?修的不打妄想,就修的这一件事。我已经把烦恼都断了、无明破了,内里常常地生智慧,所以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我们二乘人,如果听见说是要庄严诸佛国土、清净诸佛国土,来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教化众生;去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令一切众生也都明白佛法。对这事情都无欣乐:都不感觉兴趣。
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认为这事情都是多余的!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怎么还要再去教化其他的人呢?这真是没有事情来找事情做!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84,他所以都无欣乐,因为二乘人是自了汉,就自己顾自己。我自己修行成了,我还理那么多众生干什么?不理众生了!谁管他堕地狱、是转畜生、是做恶鬼?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去,这与我没有关系!我已经得到觉悟了,我已经破无明、见法性了!他就不顾众生,所以说你若给他讲“净佛国土”──庄严十方国的诸佛国土,他没有兴趣。“
这真是的!诸法是空寂的嘛!什么都空的,你要那个做什么?”他又误会了!虽然诸法是空寂的,但是你行菩萨道,都利益众生;这个虽然是空寂,但是还要做去。
那二乘人就不做了、就懒了!一天到晚坐那个地方,所谓“弥陀佛各顾各,摩诃萨不管他”,自己管自己,也不管其他人了!你受苦是你的事,我没有苦了,这是我的功夫!我没有苦就可以了,不管他人;你愿意怎样受苦,与我没有关系!他认为本来诸佛和众生都是一个的;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
这二乘人到化城这地方,他就这么想:“啊!这个地方不错!我就在这个地方等着,不做了!”本来二乘人精进修行佛法,可以得到有余涅槃的境界;现在他又懒了,觉得已经够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夫义者,乃是菩萨诸佛境界;辞者,凡夫境界。以知义故,得辞无碍。”
妙铭(义工):
1185。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愿生彼者,当为此耳。’又云:‘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以上《大论》与《往生论注》,皆明不退菩萨愿往生极乐之因由也。
无量寿起信论》曰:‘右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明所摄。所以智者大师临终,令门人唱无量寿佛,及观经题目。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薰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85,好像有的人,还没出家的时候,精进修道,想要出家;出家受戒之后,觉得:“我已经受了戒,修行、不修行,都没有问题了!
懒一点,又有什么关系!”所以也就再犯这个老毛病,这二乘人也就这样,得少为足;他修行得到好处了,没有无明、没有烦恼了,他认为这地方真妙!所以他就光顾享受这个“妙”,就不想教化众生了,所以“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他也不欢喜,说这本是空寂的,一欢喜,那又着住了嘛!又生出执着了嘛!其实,他不欢喜,这也又何尝不是执着呢?你欢喜这个不欢喜的,这还是个执着。
他就像这灰烬、枯木一样,那灰里没有火了,木头乾了,还是在这个境界。你说有什么用?没有用!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86,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呢?他想,一切诸法,皆悉空寂:什么都是空的嘛!我还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做什么呢?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也是空的!他不知道行菩萨道,这才是能成就自己的功德。他认为成佛的道理是空的,这就错了!
无生无灭:一切法,也不生、也不灭。既然不生、不灭,我又何必在这个没有生灭的上面,再另做一个生灭法呢?所以他就在那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到这个不生灭法上。
无大无小,无漏无为:一切法,也没有大、也没有小;也没有漏、也没有所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二乘人就这样想;所以对行菩萨道、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感兴趣。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云何是业能得现报?忏悔发露所有诸恶,既悔之后更不敢作,惭愧成就故,供养三宝故,常自呵责故。是人以是善业因缘不堕地狱,现世受报,所谓头痛、目痛、腹痛、背痛、横罗死殃、呵责骂辱、鞭杖闭系、饥饿困苦,受如是等现世轻报。”
妙铭(义工):
1186。言讫,称三宝名,奄然而逝’。唐法照上五台,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问修行之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照云:“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时,决定往生。”二大菩萨因与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证无上觉。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慧日泛舶渡海,达天竺。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可见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87,我等长夜:我们就像在长夜里边,于佛智慧:对于佛的智慧,无贪无着,无复志愿:在长夜黑暗里,佛的智慧虽是光明;而我们对佛的智慧也不贪着。也就是说不执着了,就“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上也不希望成佛了,下也不希望度众生了。
你说,这是叫个什么!这真是没有事情干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骂二乘人说:“你们是焦芽败种!”焦芽,这个芽生出来就乾了;败种,这个种子已经坏了,不会出芽的。因为若都是二乘人,也没有人成佛,也没有人教化众生,都在那儿枯乾了!所以佛就骂他们。他们对佛的智慧,也无贪、无着,也不贪佛的智慧,也不着住到佛的智慧了;也没有志愿再想成佛,求佛的智慧。
而自于法,谓是究竟:而自认为自己对于这个法,得到内灭了,破无明、断烦恼,已经够了!修行就修的是什么呢?就修行破无明;我这无明已经破了、烦恼也没有了!你骂,我也不管;打我,我也不管,怎么样子,一切我都能忍。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88,我在这一个境界,这就是诸法究竟的一个法门,所以他就在这个地方。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我们就好像在长夜里,修习这空寂之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所以把三界的烦恼、苦恼,这一些个祸患也都断了。住最后身,有余涅槃:得到最后身,住在有余的涅槃,不再受生死了。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我们认为这是佛教化我们,得到这种真实不虚的道果。则为已得报佛之恩:我们得证这个有余涅槃,证得四果,就以为自己是得了,以为这已经就是报佛恩了。但是这不是真正报佛恩;因为二乘人不修菩萨道,不庄严佛国土,不教化众生,只是一个自了汉,所以谈不到真正的报佛恩。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凡夫愚人常所味著,贪淫、瞋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
妙铭(义工):
1187。他如天亲大士《往生论》、马鸣大士《起信论》、智者大师《十疑论》,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何况我等生当末季,法弱魔强。独力修行,岂无错路。若复徘徊不信,深恋尘劳。如蛾赴火,如鱼处涸。曾不几时,大苦随后。宜各猛省,莫更他求。
(以上正宗分竟。)
彭氏《起信论》释曰:‘正宗者,一、首明法藏广大誓愿,为令行者生担荷心。发起悲智,具普贤愿故。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89,O3 结无希取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说有实利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我们二乘人,虽然全是诸佛的佛子,都是佛的弟子,说菩萨法以求佛道:可是世尊说大乘行菩萨道这种法,才能成就佛道、上承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而我们二乘的人,对于行菩萨道、修大乘的佛法,我们永远都不感觉兴趣,永远也没有这种希望;也不想行菩萨道,就是得少为足。住到这个化城里,已经就觉得非常快乐了,所以也不生贪心了,也没有执着心了!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
导师见舍:导师,就是佛;因为我们不愿意修大乘的佛法,佛知道我们志愿没有大乘的思想,所以也就不给我们说大乘的佛法。
观我心故:佛观察我们二乘人的心里,都是欢喜小乘的;初不劝进,说有实利:所以在最初给我们说法的时候,只说修四谛、十二因缘法,不劝我们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可以成就佛果,只说得到真正的实在利益。我们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阿罗汉果,这就是得到实利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90,M2 颂合付家业(分二)
N1 合付家业 N2 合付欢喜
今N1
如富长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 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 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 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好像这大富长者,知道他这个儿子跑出去很久了,也没有什么知识,志愿也非常的卑劣、不高尚。以方便力,柔伏其心:所以才用种种方便的方法、方便的力量,那么一点一点的接近这个穷子,和他谈话;自己又要着弊垢衣,现丈六老比丘相,来和二乘人接触,一点一点的把他心给降伏了。然后乃付一切财物:然后才把整个佛的家业财产,都给这个穷子。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佛也就像这位大富长者,把整个如来的家业交给二乘人一样,现出一种从来就没有的这种法。知乐小者:佛知道我们二乘人都欢喜小乘,所以就给我们说小乘法。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以种种权巧方便的方法,来调伏二乘人的心,然后才说大乘的佛法,令他心才能接受。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花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如人远行,中路疲极,寄止他舍。卧寐之中,其室忽然大火卒起,即时惊寤,寻自思惟:我于今者定死不疑。具惭愧故,以衣缠身,即便命终生忉利天。从是以后,满八十返,作大梵王;满百千世,生于人中,为转轮王。是人不复生三恶趣,展转常生安乐之处。”
妙铭(义工):
1188。一、次明法藏广大功德,为令行者生真实心,广行方便,满普贤行故。一、次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为今行者生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一、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准彭氏之说,要而言之,其首二则是劝愿,亦即发菩提心也。第三则是劝信。其末则劝行。止恶行善,而善中之王则持名也。信愿即是发菩提心,持名即一向专念。正是本经之宗。故云‘正宗分’。若约小本,即是信愿持名。两本繁简有差,而纲宗无异。灵峰大师论小本之正宗分曰:‘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两本合参,宗旨益明。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91,N2 合付欢喜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 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应受供养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我们今天,得到从来也没曾得到过的。非先所望,而今自得:这不是先前我们所期望的,而今天自自然然就得到这种的未曾有法。
如彼穷子得无量宝:好像那个穷子一样,本来也没有希望得到长者的财产,但是长者的财产全都交给他,他得到无量的财宝。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92,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世尊!我们今天得到这个无上的道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对于无漏的佛法,已经得到清净的佛眼。这清净眼也就是佛眼,也就开佛的智慧了。我等长夜,持佛净戒:我们就像在长夜之中,受持佛所说的清净宝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我们在今天才得到真正的果报了。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在法王的佛法里,我们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就修清净行,已经修四十余年了。今得无漏,无上大果:现在才得到无漏的果位,没有再比这种果位再高尚的了。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我们这些声闻的二乘人,现在真真正正的,才是正式的声闻人了。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以佛所说法的道声,令一切众生都闻到佛法。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现在我们二乘人是真正的阿罗汉!是真正的应供、无生、杀贼了!于诸世间天、人、魔、梵:在一切的世间,天上的人、人间的人,以及魔王、大梵天王这梵天的天众,普于其中,应受供养:普遍在这个三界一切的世间众中,我们现在才真正应该受人天的供养;可以说是受这供养,无愧于心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颠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妙铭(义工):
1189。○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参、流通分
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云:‘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今是后语,后语亦善,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视也。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本品经文,多是《唐译》,其中‘非是小乘’与‘第一弟子’等,则是《宋译》。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独劝持名。正是会权归实,摄末入本也。《无量寿经钞》云:‘上来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又黑谷《大经释》(节录)如下:‘至流通,初废助念诸行二门。但明念佛往生。’。又云:‘准本愿故,至流通,初废诸行,归但念佛。’可见弥陀本愿,实愿众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今劝流通,特显佛愿。独倡持名,普劝流通。是故称为后善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93,我们出家人,受人的供养,也不容易的,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什么叫三心不了?也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能没有。在《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是不可得,但是你得了没得呢?你是可得、是不可得呢?
说是,以前听你讲《金刚经》的时候,你说这是“过去”?这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你说是现在?这个“现在”又不停,这现在心不可得。说是未来?那个没来的,还没有来呢!这是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不可得!
不错!讲是这样讲;但是行,可不是这样行法,这讲和行是两个。你说过去的过去,现在的不停,未来的没来,“三心不可得”;可是你过去心,你想不想呢?过去的事情,你忘了没忘?没有忘;你过去没有忘,那你就得了,不是不可得。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94,现在你心里空了没空呢?你现在心里是不是想:“哦!我银行现在有多少钱?”或者“我等一等去买点什么东西。”这都是现在心。你有没有这种心?有这种心,这还不是不可得,这还“有得”了。“啊!明天我应该做什么呢?哦!明天去打针去。还有一针没有打呢!”那么这是得没得呢?这也得了。
所以你若能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就忘了;现在心不可得,现在也不想;未来心不可得,未来也不计划它。不是说:“喔!我翻译一部《法华经》,可以在那个洛基斐勒基金的地方得到多少钱?”啊!这都是三心没有空!
所谓“扫三心,非四相”。扫,就是你把它干净了,那根本就没有。你若有三心,不要说吃饭,你就喝一口水,也消化不了。这一罐汽水不知哪个护法买来的?这喝了就消化不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我为医王。欲伏外道故唱是言: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比丘当知,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是无我,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凡夫所计吾我。凡夫愚人所计我者,或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尘;如来说我悉不如是,是故说言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如彼大医善解乳药,如来亦尔,为众生故说诸法中真实有我。汝等四众应当如是修集是法。”
妙铭(义工):
1190。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上段‘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指前品中十方往生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彼等闻名往生,得大利益。如前所引《大论》所云:菩萨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即与八地及八地以上诸大菩萨,毕竟身等法等。故云‘善获利益’。是乃举十方往生圣众往生得益,以劝众生信乐发愿也。下文则赞念佛第一以劝信。闻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礼敬,‘如说修行’,即得大利,当得经中所说往生之一切功德。‘一念’者,《汉译》云:‘闻无量寿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吴译》同之)又《宋译》‘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又《魏译》云:‘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95,“五观若明金也化”,五观是什么?我看各位吃饭的时候,也没有观。我看到很多人都讲话,讲一些个散心杂话,所以我知道这五观都忘了。三心应该忘,不忘;五观不应该忘,忘了!可是五观你若不忘、若明白了,不要说那个纸造的钱,就用金子,也可以把它化了。这五观是什么呢?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算计算计,我这功德有多少?供养的来源,是怎么样来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也要忖度忖度,就是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全,是德行圆满;不全,就是缺。我是不是有德行?我德行够不够?人家来供养我,我是受得了、受不了呢?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备自己的心,离开过错。离开过错是什么呢?就不要对好吃的东西,生出一种贪心;对不好吃的东西,就生出一种讨厌的心来。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平均都要吃。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96,(四)正视良药,为疗形枯。我们吃东西,这就是吃药,这是正视良药。为疗形枯,如果我们不吃东西,身体就乾枯了,就会不能生存,所以才吃一点东西,给它一点药吃。好像机器,必须要给它上一点油,它就可以做工了;若不给它上油,这机器就会锈了,就不能做工了。我们身体也像是一个机器,它帮我们做工,那就要给它一点油吃;这吃东西、吃药,都也好像机器上油一样的。不过人是一种生物,有知觉性;机器没有知觉性,它是一个死物。人是一个活物,虽然活物,这个理都差不多的。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为什么要吃这个东西呢?我要藉着这个东西,来保持我的生命,让我修道。如果我不吃东西,就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我生存了,所以这叫助道食。
修道有正道食、助道衣,这也叫助道食,帮助我们修道的。人都要吃饭,所以“正视良药,为疗形枯”。我们现在是真阿罗汉,才可以真正的应供;假阿罗汉不可以应供。所以都要做真阿罗汉,不要做假阿罗汉!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持法比丘亦复如是,见有破戒坏正法者,即应驱遣,呵责举处。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呵责驱遣举处,当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驱遣呵责举处,是我弟子,真声闻也。”
妙铭(义工):
1191。据《选择集》意,此‘一念’即‘一念净信’;又即《三辈往生品》中之‘发一念心,念于彼佛’也。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明利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故云无上也。’又《选择集》云:‘以念佛而为无上也’,‘乃至一念而为大利也。’是故经谓,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经中所说,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也。
‘心无下劣’者,于自善根,能生信故。‘亦不贡高’,明信佛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成就善根’,如《小经》六朝石刻本云:‘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悉皆增上’者,净念相继,精进无已,故诸善根皆能增上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97,H2 叹佛深恩(分三)
I1 叹佛大恩莫能报 I2 叹佛实智不思议 I3 叹佛权智度众生
今I1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 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 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 皆不能报
若以顶戴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 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
世尊大恩:佛在一开始的时候,以大慈悲心,指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法门,拔除六凡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修四圣谛所证得的快乐;又在十法界里,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入四弘誓愿,成就无上菩提的妙果。这种的恩是最大的!
这就是在过去生中,佛用大乘法教化我们这一切众生;可是我们众生经过时间久,就把这种大乘法门都忘了,染苦为乐。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98,虽然忘了,可是这种的愿力、这种大乘的种子,不会丢、不会没有的;所以佛现在用大慈,给我们一切众生快乐,令一切众生得到清凉、得到温暖,这都是一种佛的恩。
又者,众生在受苦的时候,就好像小孩子受了委屈,就要找父亲;众生受苦了,没有法子脱离这苦,所以就要找佛法,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将来好成佛。
佛成佛之后,本来应该享受寂灭的快乐,不做一切的事情;因为佛不舍弃一切众生,所以他施以权巧方便法门,说法教化众生,教以五戒、十善,令人依法修行。
佛以大慈悲心演说大《华严经》,但是众生的根基尚浅,机缘还没有成熟,所以佛就隐大示小,现丈六老比丘相,着弊垢之衣,来接近一切众生,这也是佛的一种大慈悲恩。在接近众生,众生渐渐地就和佛熟悉了;所以就生出一种信心来,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汝今应当善持是经文字章句所有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名生四趣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如是经典乃是无量无边诸佛之所修习,所得功德我今当说。”
妙铭(义工):
1192。又《弥陀要解》云:‘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以念念即佛,为成佛之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间缘。以佛号为所缘境,乃所缘缘。言增上者,总摄前三缘,有大力用。‘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此人’,即如上一心念佛之人。世多讥念佛为自了,甚至鄙视,是则未了佛意。世尊金口亲宣,如是之人非是小乘。弥陀一乘愿海,悉赐大白牛车,唯是一乘,何有二三。故云‘非是小乘’。佛复赞扬如是念佛之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何以故?以念佛法门最为第一故,最为难信故。于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能生实信,如教奉行,故称第一。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99,佛把所有的财产,都交给二乘人,令二乘人来承担如来的家业,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
佛大肆会亲友,聚集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在一起来开会,通过把所有的家业都交给这二乘人了;这就是佛所说的法,二乘人都可以接受了,要二乘人将来也可以作佛。作佛,就是坐如来的宝座位上,然后也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来广度一切有情。这都是属于佛大恩之一,所以说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世尊以最稀有的这种事,对一切众生,都生出一种慈悲怜愍的心,来教化一切众生;对我们二乘人,都有很大的利益。无量亿劫,谁能报者:世尊对我们这样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这是生生世世无量亿劫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在无量亿劫这么长的时间,也不能报答完佛的恩。
要怎么样子呢?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我们二乘人,甚至于用手和足来供给佛,乃至于把佛顶戴到头顶上,这样来恭敬礼拜。所有一切的供养,我们都不能报答佛的恩。这个“手足供给”,也就是给佛来做工、做事情。那么献出我们的手和足,来给佛做事情,也不能报答完佛的恩。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00,若以顶戴,两肩荷负:如果用头来顶着,用两个肩膀来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以恒河沙数这么长的时间,尽心竭力,尽上我的心,把我这恭敬心尽到极点了,再没有比这个恭敬的了。
又以美膳,无量宝衣:或者以美好的饮食,再用无量这么多宝贵的衣服;及诸卧具,种种汤药:以及卧具、睡觉时用的这些个东西,和以种种的汤药──汤药是医病的;牛头栴檀,及诸珍宝:或者以牛头栴檀香,和所有的一切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或者造起一座塔、造起一间庙,以宝贵的衣服布满地上。
如斯等事,以用供养:像这样子,这一些等等的事情来供养于佛。于恒沙劫,亦不能报:在恒河沙这么长的时间,也不能报答佛的恩。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若有众生谓佛常住不变异者,当知是家则为有佛。是名正他。”
妙铭(义工):
1193。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
上文复劝尊重依止、爱乐修习本经所授之法。《净影疏》云:‘是故已下,劝学此经。以此经中说无量寿,闻获大利。故设大火满三千界,亦须从过听受此经,况余小难。’因此经乃是净宗第一经。于弥陀因地愿行,极乐依正庄严,三辈往生正因,两土秽净因果,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等,摄无不尽也。故应‘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敬依经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世尊复云:凡欲令无量众生速证不退,及为欲见极乐‘广大庄严,殊胜佛刹’,愿随佛学,亦自摄受佛刹。如极乐之广大殊胜,普被诸根,广摄万类,以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心,听受此法门。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501,I2 叹佛实智不思议
诸佛希有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 随宜为说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和十方的诸佛,都是非常希有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的。
佛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是不可思议的;有这种大神通力,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无漏无为,诸法之王:佛又是得到无漏了,也亲证得至无为的妙理,所以是一切法中的法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那么诸法之王,这是最高尚了,可是佛还能做最下劣的事情。
佛是最高的、最无上的,有大乘的佛法;但是佛不说大乘的法,为实施权,说权教权巧方便的法门,这叫能为下劣。下劣,就是权法。佛所做这种的方便法,这也是佛以一种忍耐的心,来这么样做,说权教的教理。
取相凡夫:佛取相于凡夫;怎么叫取相于凡夫?就是凡夫欢喜什么,他就用这个来度他。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02,凡夫欢喜吃甜的,就给他一点甜的东西吃;欢喜吃咸的,就给一点咸的;欢喜吃苦的,就给一点苦的;欢喜吃辣的,就给一点辣的。酸、甜、苦、辣、咸,众生各有所好,佛就给他这种的法。
应该以苦法度的,就给他说苦法;应该以乐法度的,就给他说乐法;应该以慈法度的,就给说慈悲法;应该以悲法度的,就给他拔苦。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喜、舍,喜就是欢喜。
佛看见哪一个众生,都生一种欢喜心,对于所有的众生,生一种爱护的心,慈悲爱护,拿众生都当自己的子女一样。佛视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子女似的;佛又看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所以佛才说,“是男子皆我父,是女子皆我母。”那么看见男人都像自己的父亲似的,就应该行孝顺;看见女人,就像自己母亲一样,也应该行孝道。所以一有这种的思想,就不会有一种邪知邪见的邪念,也不会有那种的欲念了;你行孝道,就不可以有一种欲心。所以佛对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的相待。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汝今应当善持是经文字章句所有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名生四趣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如是经典乃是无量无边诸佛之所修习,所得功德我今当说。”
妙铭(义工):
1194。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上复深劝大众,坚信此净土法门与无量寿经。首云:‘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盖以四宏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何况此净宗乃第一之法,而此大经复是净宗第一之经。弥陀因地发心曰:‘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求正觉者首应求正法。故不应自生谄伪之心。‘退’指退转,‘屈’指弯缩,‘谄伪’指虚妄。‘设入大火’。‘设’者假设,盖谓倘因求法,身入大火。亦‘不应疑悔’。当如弥陀因地‘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始是深信切愿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503,又有这么一句话说:“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好像我们一般人,有钓过鱼的,都懂得钓鱼。钓鱼,你必须要在钩上拴上一条虫,或者一块什么鱼欢喜吃的东西。你把这钩放到水里有鱼的地方,等一等,鱼就来吃这个东西了;你往上一钓,把它钓上来了。所以我对你们讲,你有的时候,有亲戚朋友不相信佛法;你请他来到这儿,吃多几次斋,尽量作点好东西给他吃。
他吃得很不错的,“那一趟我去吃斋,很好吃的,有机会再去吃一次!”那么他就又来了!你就可以说:“上次给你作的还不太好吃呢,我还有比这个更好吃的东西!我给你说一点法,那个法味比这个食味更好!”你这给他一说法,把他就度了。
随宜为说:随着有什么机会,随时随地,你应该说的,就给他说。这个宜,也就是机会,也就是应该。你应该给他说什么法的时候,你就给他说什么法。应该说什么法?你看他需要什么法,你就给他说什么法。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04,I3 叹佛权智度众生
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 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 分别知已
于一乘道 随宜说三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诸佛对佛法上,佛得最自在;最自在,也就是最自由,也就是最适中、最适宜。
最自在,就是恰到好处。怎么叫恰到好处呢?好像你吃东西,吃得也不要太饱了,但是也不要吃得不饱。你若吃得不饱,等一等这个肚子里边就和你作战了,就向你来请愿了,说你为什么今天不给我吃饱呢?它向你来交涉了!你若吃太饱了,肚子里边也没有地方放,它又要迁移,办理搬家的手续,也是很麻烦的。这就是不适中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真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离诸系缚,则无有生,亦无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名曰不生。迦葉,譬如醍醐,其性清净;如来亦尔,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净。所以示现有父母者,为欲化度诸众生故。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解脱无二无别。”
妙铭(义工):
1195。‘何以故?’乃世尊自问之语,其下则从正反两面,深显其义:一、正者,如《菩萨往生品》所明,彼等无量无数十方世界诸菩萨众,皆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信受奉行,悉生极乐。二、反之‘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下一品中复云:有一亿菩萨以不闻此经,而退转于无上菩提。是从反面以劝坚信也。末后总结全品,慈悲咐嘱,谕云:‘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505,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佛知道一切众生有种种的欲乐;这个欢喜这个事情、那个就欢喜那个事情,这个就欢喜听佛法、那个就欢喜看电影、那个就欢喜去跳舞、那个欢喜去打球,各有所好。
有一个就欢喜睡觉、有一个就欢喜吃饭、有一个就欢喜去到街上跑跑。这众生,各有各的样子,你欢喜什么,你所有的欲望,佛都知道。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及众生他这种志愿的力量,他愿意什么事情,佛就随众生所能接受的。堪任,就是他能接受的。以无量喻,而为说法:佛以无量的譬喻,而给众生说法。
随诸众生宿世善根:众生宿世有什么善根,佛就给说什么法;说什么法,就是由于宿世善根。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06,我们众生在这世界上,今生和这个做朋友,来生又和那个做朋友;今生这个人是我的爸爸,来生那个人又是我的爸爸;今生和这个人做夫妇,来生又和那个人做夫妇;今生和这个人做父子,来生又和那一个人做父子,这都是宿世的业障,随业受这种果报,我们现在在世间就是受果报。人不要太愚痴了!
自己本来修道学佛法,已经清净了,不应该再往那个不干净的地方跑了!所以思想方面、行为方面、一切一切都要清净。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又知道众生根性成熟了没有?没有种善根的,就给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就令他善根来增长;已经增长的,又令这个善根成熟。善根还没有成熟的,就要等一等,到秋天才能割谷呢!
种种筹量,分别知已:用种种的方法来筹量,分别知道众生的根性。于一乘道,随宜说三:于一佛乘,随着众生的机缘,权巧方便来分别说有“小乘、中乘、大乘”,有“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又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无,非作所作。凡是作者,犹如城郭、楼观、却敌,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即无为法。譬如陶师作已还破,解脱不尔。真解脱者不死不灭,是故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亦尔,不死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以是义故,名曰如来,入大涅槃。”
妙铭(义工):
1196。○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记为劝’。其意为能演说本经者,信行不退,即得受记,以此普劝法师以及大众也。慈老之判,契合经旨。本品文初明说法得利。中段明不闻退转,并劝为他演说。末段受菩提记。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囧琺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507,“药”是医病的药材;“草”是草木,也譬喻三乘的众生。药能治人的病,但是要对症下药,才能治病;如果不对症,不但不能治病,而且还会增加这个病。所以佛陀在这一品,是以药草来作譬喻,医治众生身心二病。
F3 如来述成(分二)
G1 略述成 G2 广述成
今G1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08,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佛当宣说完〈信解品〉之后,摩诃迦叶尊者以偈颂来赞叹佛法。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又告诉大迦叶,及所有在法会的大弟子们,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你们都非常之好!你们都非常之好!迦叶!你真会说呀!你说得真好!你真能领会如来的心意,会说如来真实的功德。
诚如所言:诚然像你所说的这样子。你所说的道理,说得都非常之对的。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如来世尊还有没有边际那么多的阿僧祇功德。
无量,是没有数量;无边,是没有边际;阿僧祇是梵语,此云无量数,就是没有数量那么多的数目;功德,就是所修的功、所作的德;这是佛有无数无量那么多的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你们假如在无量亿劫这么长的时间,天天讲、日日说,也不能说尽如来的功德。说不能尽,就是说不完。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妙铭(义工):
1197。‘正法灭时’。一代佛化,历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时。嘉祥《法华义疏五》曰:‘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所云正者证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又《青龙仁王经疏三》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至于正像末所经历之年数,诸经之说不一。古德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说末法为一万年者,如《大悲经》。)故知佛法住世尚约有九千年也。‘正法灭时’,广指像法与末法。当前正是末法之时。此时之众生,善根逊前,但其中必仍有过去生中广修功德,当前供佛念佛之人。故云‘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5209,G2 广述成(分二)
H1 长行 H2 重颂 H1(分二)
I1 正明权实不可思议 I2 结叹述成 I1(分三)
J1 法说 J2 喻说 J3 法合 J1(分二)
K1 明权实教不可思议 K2 明权实智不可思议
今K1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迦叶当知:迦叶!你应该知道,如来是诸法之王:如来为诸法之王,一切法都是从如来所生。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假设佛有所说的话,这都是真实不虚的,没有假的。
于一切法:对所有一切的法;这一切的法,就包括大乘法、二乘法、三乘的法。大乘,是佛乘;二乘,是声闻乘、菩萨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如来以智慧,用权巧方便,而善说诸法、演说这一切诸法。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所说的法,都是到最深的波罗蜜那个地方。如来有三种智,有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这一切智地,也就是到一切智慧的程度上。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10,K2 明权实智不可思议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身,是法身、化身、报身;四智,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眼,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所以如来以这种的智慧来观察,知道一切诸法。法有八万四千种这么多,若是按照每一个法都去说,费的时间太长了!所以说一切诸法。
那么这一切诸法,归趣到什么地方?佛说一切法,不离一切心。一切诸法之所生,是唯心之所现,就是由众生心里,现出来一切诸法;所以这一切诸法的所归,还是归到众生的心里去。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又解脱者,名为稀有。譬如水中生于莲花非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有人见之便生欢喜;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其有见者,心生欢喜。彼希有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其如来者即是法身。又希有者譬如婴儿,其齿未生,渐渐长大然后乃生;解脱不尔,无有生与不生。”
妙铭(义工):
1198。‘众生’者,《弥陀要解》谓等觉已还皆可名众生。是以众生中,上可有等觉大士,下则六趣凡夫,我等皆在其中。如是众生由于以往多生供养诸佛,念佛修善,故蒙彼如来威神加被,乃于现世‘能得如是广大囧琺门’。是以我侪遇此法门,应深庆幸,切莫错过,务当‘摄取受持’。则可‘获广大一切智智’。
‘摄取’者,《往生论》谓极乐依正一切庄严功德成就,‘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又《弥陀要解》曰:‘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若能了达极乐一切庄严成就,入一法句,从事达理,即事而真,谛信万德庄严,直入一句名号之中,净念相继是为‘摄取’之义也。盖弥陀名号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议,故名号功德亦复不可思议。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511,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如来也知道众生的心,起心动念,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金刚经》说:“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这就是“深心所行”。通达无碍:通达,也就是明白。明白一切众生的心,所想的是什么。无碍,是没有障碍。
又于诸法究尽明了:又对这一切诸法,都穷尽了、明了了。究尽,是穷尽。示诸众生一切智慧:所以才能开示众生这一切的智慧,由如来指示、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得到一切的智慧。
J2 喻说(分二)
K1 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 K2 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K1(分二)
L1 约能所生明无差而差 L2 约能所润明无差而差
今L1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迦叶!现在我给你举出一个譬喻说一说。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一个四天下,这为一个小世界;聚集一千个日月、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四天下,这是成为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这是中千世界;而一个大千世界是由一千个中千世界所集聚成。因为三遍言“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12,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内,山川、溪谷、土地:山,是高山;这譬如大菩萨。川,就一切的有水的地方。溪谷,就是山上有这一些有水、又有山谷的地方。土地,就是这山谷所有的地方。在山河大地溪谷,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卉,是花卉;木,是树木;丛林,不是单单树林叫丛林,这一切有草的地方也叫丛林;和所有一切的药材、一切的药草。
所有的花草树木丛林,种类若干,名色各异:种类,所有的花也有很多种类,所有的树木也有很多种类,所有的丛林也有很多种类,所有的药草也有很多种类;所以种类若干,这说各有若干的种类。这种种的种类,都各有各的名,各有各的色。花有种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名;草木亦复如是,也都有种种的色、种种的名。各异,每一种的名字都不同的。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又解脱者,名不可执。譬如幻物不可执持;解脱亦尔,不可执持。不可执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妙铭(义工):
1199。‘受持’者,‘受’者,信受,依教奉行也。本经之宗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宗者,修行要径,依此而修,始名为受。‘持’者,执持名号与持诵本经也。十地菩萨不离念佛,此一句佛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是以等觉大士亦不离念佛。我等凡夫,但当老实念去。《要解》云:‘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灵峰大师此言,真得十方如来之髓。实应尽未来际顶礼膜拜此一句也。念佛时,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时,是故‘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我具缚凡夫,亦非份外。‘一切智智’是佛智之名。同于一切智。但以一切智,有时指佛智。如《法华经化城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又《智度论》云:‘是故如来名一切智。’但有时又指声闻缘觉之智。如《智度论》又云:‘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是则谓一切智为二乘智矣。故为别于彼一切智,乃以一切智智专指佛智。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513,L2 约能所润明无差而差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密云弥布:在虚空里头,生出很浓密的云布满着。密云,就是浓厚的云,云彩很厚的。弥,是弥漫的;布,是分布;虚空都弥漫了、都布满了,很多地方都看见这密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密云遍覆满三千大千世界。
一时等澍:在同时候就下起雨来了;澍,就是下雨的意思。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泽,是雨泽,就是普遍都落到草木上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14,普洽,就是很均匀的、很平等的,没有分别心。所有花卉,种种的花、种种的树木、种种的丛林,及种种的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这是譬喻小乘;中根中茎,中枝中叶:这是譬喻中乘;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这是譬喻大乘。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这些根、茎、枝、叶,都随着大中小而得所应得的雨量。
小根小茎、小枝小叶的,所得到的雨量,也正它所应得的那么多;中根中茎、中枝中叶的,所得到的雨量,也就是它所应得的那么多;大根大茎、大枝大叶的,所得到的雨量,也就是它所应得的那么多,所以各有所受。这也就譬喻有上、中、下三品的分别;每一品,都得到应得的雨。
一云所雨:一种云彩所下的雨,每一种草、木、花卉、丛林,以及种种不同的药草,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都得到它所应该得的数量,而各得生长、开花、结果;敷实,到果成熟了的时候。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心平等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妙铭(义工):
1200。《大日经疏一》曰:‘梵云萨婆若耶,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又‘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如实知自心也。大悲为根者,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之苦,与以乐也。方便为究竟者,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又《仁王经》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由上之经文可见,今日能闻能信此微妙净土法门之人,皆由过去生中,已曾供养诸佛,广修众善,忆佛念佛,因此乃得诸佛威力加被,故今始‘能得如是广大囧琺门’。此净土法门广摄万法,普收众类,故云广大。于此法门,若能信受奉行,当得一切智智,即是得佛智,如实了知,自心本来清净。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515,K2 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虽一地所生:虽然在一个地上所生出来的,亦如一雨所润:被同样的雨所润着。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而所得到的雨量,各有差别;大的就得到多一点,小的得到少一点,中的就得到中等的。这也就譬喻佛所说的法是一样的法,而根机大小,所得的利益各有不同,各有各所应得的利益。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16,J3 法合(分二)
K1 合无差而差 K2 合差而无差 K1(分二)
L1 正合 L2 提喻帖合 L1(分三)
M1 合能润 M2 追合能生所生 M3 复合能润所润
今M1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
迦叶当知:迦叶呀!你应该知道,如来亦复如是:如来世尊也好像方才我说的比喻一样。
出现于世: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来教化众生。如大云起:也就好像大云在虚空中升起来一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以最大的法音,普遍来告诉世界的天上的人、人间的人、以及阿修罗。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又解脱者,名曰断绝。如人被缚,断缚得脱;解脱亦尔,断绝一切疑心结缚。如是断疑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妙铭(义工):
1201。‘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以上经文,节取《唐译》。)盖谓若人能于净宗妙法得广大胜解了达净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念佛即佛之圆旨,则必能欢喜信受,常乐修习,复以此广劝他人也。
‘广为他说’,下复云‘为他演说’,本品末云‘专心信受,持诵说行。’,是皆普劝演说宏扬本经与净土法门。今者正是流通分,故劝演说,以广流通。如《愿力宏深品》云:‘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故知乐为人说,劝导一切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方是知恩报恩之正行。妙法流通,正符如来本愿。是故《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517,阿修罗是梵语,此云无端正,又叫无酒;因为他有天福,没有天权;有天福,没有天德;其性好斗、好战争。好像做土匪的这些人,都是修罗;做军人的,这也都是属于修罗。做军人的,这就属于善道的修罗;做土匪的,这就属于恶道的修罗。这阿修罗,有时候就属于三善道,有时候就归于四恶趣。因为他若做恶事,就是属于四恶趣;做善事,就属于三善道。
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如来就好像大云,它遮盖住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在大众里边,他就唱导、就说了。
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18,我是如来:有一个人对我讲:“佛都有‘我’!他说‘我是如来’嘛!”其实你若是明白这个“如来”,根本就没有一个“我”。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你们方才听这一段文,我可以下一个少少的注解,好像现在我给你们讲经,聪明的人就记得多一点,中等的人就记得少一点,最愚痴的人自然会记得更少了。这也就好像下雨似的,随着花草树木的大小不同,所得到的雨量也就不同。同样的,智慧大的,就得到大的滋润;智慧中等的,就得到中等的滋润;智慧小的,就得到小的滋润。你们每一个人现在都在听经,但是所明白道理的程度,各有不同。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又解脱者,名灭诸爱,不杂淫欲。譬如女人,多诸爱欲,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如是无有贪欲、瞋恚、愚痴、憍慢等结。又解脱者,名曰无爱。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悯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妙铭(义工):
1202。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是如来使,如来所遗,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又曰:‘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由上可证,演说《法华》,功德无尽。而本经正是‘法华秘髓’,如《弥陀要解》曰:‘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即本经,文见《独留此经品》)。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故知演说本经者之功德不可思议,亦必为诸佛之所护念也。下云‘常乐修行’,谕说法者应心口一如,言行一致,自不修习,何能劝人修习。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519,听了经,这个人就明白“卉木”了,那一位就明白“丛林”了,那一位就明白“药草”了,那一位就明白“下雨”了,那一位就明白“密云弥布”了:“怎么叫‘密云弥布’?哦!就是说法哪!”我们大家都听到这个“密云弥布”的法了,各人都明白得不同。
“法师!你说了这么多种类,我一点都没有明白!”你若是不明白的话,你怎么知道你“一点都不明白”呢?你知道“一点都不明白”,那已经是向那个“明白”的路上走了。
为什么你一点都不明白?因为从来你也没听过法,所以现在头一次听法,当然是一点都不明白;但是你知道一点都不明白,那就是明白一点了。
你明白这一点,明天就明白两点了,后天就明白三点了;你看!一天比一天就多一点。你笑,笑什么?我说的是真实不虚的道理。你一点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一点;我讲了这么多,你只不明白一点,那是很可观了!你就不明白一点,明天你就不明白半点,后天你就完全都明白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20,“如来”还有其他十个意思:
(一)应供: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该接受人天供养,饶益有情。
(二)正遍知:知道心生万法,这是正知;知道万法唯心,这是遍知;正遍知,就是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
(三)明行足:有智慧的光明,修行得到圆满之果位。
(四)善逝: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到好的地方去。
(五)世间解:因为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事情,所以世间没有再比佛更明白的人。
(六)无上士:于人中最胜,是没有比佛再高尚的人了;也就是最高、最有智慧的人。
(七)调御丈夫:调,是调伏众生。御,是驾御。调伏及驾御一切众生的大丈夫。
(八)天人师:是天上人及人间人的师父。
(九)佛。
(十)世尊:佛为世出世所尊敬。佛才敢这样说“我是如来!是世尊!”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1203。下复普劝断疑生信。若欲说法利人,则自身首须断尽纤疑。经曰:凡求是法,‘皆获善利’。故应‘安住无疑’,老实持念,勿生疑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为诸善之本。当奉为纲宗,安住如是法中。‘应常修习,使无疑滞’。盖疑根未断,即是罪根。欲断疑根,应知方便。疑惑不断,只因慧心不朗。慧心不朗者,只以三垢障深。据《安乐集》,念佛三昧能除过去、现在、未来贪嗔痴一切诸障。垢去明生,则无疑滞矣。如是则不堕于诸天、二乘、懈慢国、边地、疑城,如是等等‘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珍宝喻彼中之乐,牢狱喻未得究竟解脱,而不自在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521,所以佛有种种的功德之因缘,能使未度者令度:没有得度的众生,就使令他得到度。没有得度,就是没明白佛法的。得到度,就是由这个是非的地方,度到那没有是非的地方;由这个善恶的地方,度到那没有善恶的地方;由这个有好有坏的地方,度到那个没有好、没有坏的地方。
所以由这个有生死的地方,度到那个没有生死的地方了,这叫令度。未解者令解:那么没有明白的人,就使令他明白;未安者令安:没有得到安乐的这一类众生,就使令他得到安乐。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没有得到涅槃果位的,就令他得到常乐我净这个涅槃的寂灭之乐。今世后世,如实知之:今世,是现在;后世,就是将来。对于来生今生及一切,佛都实实在在地如实而知、如实而见。
我是一切知者:佛说,什么我都知道。不像有人说他什么都知道,我问他:“你吃多少粒米?”他不知道。你若问佛,我吃多少粒米?佛知道的。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522,但是那个人他说什么都知道,我问他吃多少粒米,他就不知道了!这怎么能说是“什么都知道”呢?佛则不然,佛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什么我也都见得到;知道者:而且又知道修道的这一个人;开道者:是开辟修道的一个人;说道者:是讲经说法,开演修行种种法门,说修行道的这么一个人。
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你们这一切天上的人、人间的人,和阿修罗众,都应该到这个地方来;为听法故:来听闻讲经说法。现在你看我们虽然只坐这么几个人,但这天龙八部不知道有多少!
如果你若是开了五眼六通的,就会看得很清楚。哦!这个地方也没有位子坐了!那个地方也没有地方坐了!位子都坐满了,没坐位了,我站到哪个地方好?你简直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都有天龙八部;所以你看不到也好,不知道还更好一点,免得走路也没有地方走!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