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论起中国红色革命的辉煌历程,我们不得不提起历经三年的解放战争,而谈论起解放战争,又不得不提起国共决战的三大战役。而发生在中原地区的淮海战役就是解放战争中最为辉煌的战争奇迹。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大决战。
淮海战役始于商丘,终于商丘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我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的一次大决战。
在这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60万的兵力战胜了优势装备的80万国民党军,创造了中外战争史的传奇。此次战役,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地位,也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商丘作为解放战争的中一座军事重镇,因优越的军事位置,重要的交通要枢,在淮海战役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淮海战役总前委司令部,后勤机关,就设在商丘达数月之久,这里成为淮海战役指挥中枢所在,成为整个战争的心脏。
淮海战役时期,在商丘设置了战役支前总兵站,各种支前物资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到前线,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有效的物资保障。
而发生在商丘大地上的陈官庄战役,我解放军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二十六万人,成为淮海战役中歼灭敌军最多的战役,为淮海战役的结束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成为中国战役中最为辉煌的一次经典。
可是,有很少人知道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的地方同样也发生商丘这片土地上,那就是在商丘市虞城县打响的张公店战役。正所谓淮海战役始于商丘,终于商丘,商丘作为淮海战役的军事重镇名副其实。
张公店战役,打响了淮海战役的第一枪
张公店现在隶属于虞城县郑集乡,位于商丘虞城县城以东4.5公里处,北靠陇海铁路,南临商砀公路,全村拥有居民千余人。相传明代一户张姓人家和宁培公、魏店尧在此建村,所以各取一字为村名“张公店”。1948年11月份,一阵密集的枪炮声打破这个豫东大地上普通村庄的宁静,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生死大决战在此拉开了序幕,淮海战役开始了。
1948年11月初,我解放军攻占开封,国民党军队一路东逃,11月6日凌晨,驻守在商丘的国民党军第五十五军一八一师大肆抢劫和掠夺商丘县城和朱集车站的银行商铺后,带着洗劫来的大量财物向东逃窜。
11月6日晨,国民党一八一师逃至今天虞城县城东4公里张公店为中心的8个村庄:敌师部,炮兵营,搜索营及五四一团驻张公店;辎重营驻东1里的胡楼;五四三驻南4至6里的张阁、小张阁、时庄;五四二团驻东北2至4里的马庄、董米庄、西魏庄。他们强迫农民拆房、伐树、挖战壕、修工事。
为了牵制徐州以西之敌东调,保障华野主力在徐州以东全歼黄伯韬兵团,中野主力于11月6日晨分别进至会亭、曹集、酂城和睢县东南地区。
我解放军部队遵照野战军首长的命令,一纵在杨勇司令员的率领下,由会亭集向西北,以张公店、马牧集为进击目标;三纵由南向北,以牛王堌集为进击目标;九纵归一纵指挥,由西向东,以商丘为进击目标;四纵由西南向东北,以杨集为进击目标。
11月6日15时,一纵首长决定,当晚部队分成左右两队,趁敌在张公店立足未稳之际,于7日拂晓前将其分割包围,而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11月7日,中野一纵经过一小时激战,首歼胡楼国民党军;与此同时,与之密切配合的华野三纵一举攻陷了西魏庄、董米庄、马庄。在清除张公店外围的国民党军队后,中野一纵于11月7日晚9点向张公店发起了猛烈攻击。
一纵一团从西门北侧开始攻击,占领寨墙,8日零时,从突破口进入寨内,向纵深挺进。一旅二团从西门南侧实施攻击,一举进入村内。
8日3时,一旅共有7个营兵力攻入张公店,与敌人展开巷战。战况空前激烈,敌我双方逐房逐院反复争夺,双方都付出沉重的代价。
8日10日中野九纵调来炮兵部队进行支援 ,中午我解放军部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向敌人发起总攻。张公店守敌大部被歼,小部分残敌从东门而出企图夺路而逃,在张公店东南角田野里被我军包围全歼。 国民党五十五军副军长兼一八一师师长米文和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少将参谋长董汝佳,少将参议张述文等国民党高级军官被俘。
11月6日至8日,张公店战斗历时3天,解放军歼敌5600余人,其中毙敌1800余人,俘虏敌副司令以下4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60余挺,炮37门,各种枪支1870余支,张公店战役取得全面辉煌的胜利。
1948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以大字标题报道:“解放淮海地区战役开始,全歼商丘逃敌一个师……。”
张公店战役打响了淮海战役的一枪,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标志着淮海战役的全面开始,张公店战役的胜利在三年人民解放战争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预示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已经款款而来。用一段鲜明形象的话来形容:“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张公店人眼中的张公店战役
历史的岁月总在人间沧桑风雨中匆匆而过,而时光静好就成为人世间最美好的回忆。战争的硝烟已远离七十多年,张公店这个普通的豫东村庄也早已恢复往日的从容和宁静,村中村民那种田野牧歌般生活的安逸和淡然与村小学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总让人感觉到和平生活的安详和时光的美好。只有小学门口竖立的那几块石碑还能让人感到七十年前有一场战争在这里发生过。然而对于那些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们来说,仿佛就在昨天,这是内心深处最难忘的记忆。
村民陈东山老人回忆说:“战斗打响的3天时间,我一直蹲在厨屋的灶台上,打炮声一响,震得屋子都在晃,战斗结束后,来了几个战士,说他们是解放军,让我不要怕,我才敢从厨屋里出来。
“国民党军队一进张公店,就抢老百姓的东西,有啥吃啥,老百姓不能安生。解放军一来,把老百姓家里的缸打满水,能帮着干的活都干喽,还给分油饼吃。”
张公店村退休老教师杨西林也回忆说:“我那时才12岁,我记得很清楚,国民党军队一进张公店就开始挖战壕、四处拆门板,杀鸡宰羊,他们吃肉,汤都不给你喝一口。当时,我侄子家的羊被抢了,他还小,哭着要吃肉,结果被跺了几脚。”
“当时,我家院子里有国民党军队一个班的兵力,他们挖了两个战壕,我和家人想进去躲躲,他们死活不让。等战斗结束,共产党的军队过来后,他们先劝我们不要害怕,然后还给吃的、喝的,群众热烈欢呼。”
村民张宜秋老人回忆当时的情况也说:“战斗当晚,解放军中野与华野两个纵队开始对张公店及附近几个村庄发起猛攻。张公店四周都是寨墙,易守难攻,一八一师师长米文和当时就在张公店指挥战斗。战斗到最后,米文和看到大势已去,便化装成农民逃跑,结果跑了一里多地,在附近陈善楼村西北地的一个窑里被活捉。
张宜秋老人又说:“当时当官的和农民还是不一样,解放军抓住他的时候,米文和一问三不知,马上被控制起来了。当时米文和的部队太孬了,进驻张公店后,抢粮食和猪羊,杀猪宰羊。当年还让我奶奶和我娘给他们烙油饼吃,稍慢一点,就用枪托子砸、打。结果战斗一打响,他们也没有吃上,都让解放军分给老百姓吃了。那时我13岁,我父亲被国民党关起来了,他们怕老百姓给解放军送信。我偷了烙饼之后给父亲送过去。”
村民张功友老人也回忆说,“战斗打响后,一声炮响,我家院内落下了半具尸体。那战斗打得很激烈,大部分都是夜里打,白天很少打。夜间解放军摸营,摸到后就开始打,枪声不断,然后解放军再打出去。解放军打赢后,对我们说,大家不要怕,我们是解放军……”。
从这些张公店村老人们的朴实话语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国共军队截然不同的形象和作风,也看到了民心的向背,以及老百姓那心中爱憎分明的情感。
这也是从第三者的角度,从民间基层的角度去观察审视那段历史和那场战争,更能让人明白那段历史的真正意义,以及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迪,也能让人洞晓中国宏观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脉络,弄明白中国究竟要走向何方,谁才是决定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坚定依靠力量。如此,就坚定了信仰,树立了信心,对于中国的美好明天和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回忆起往事,张公店村民张公友老人就无限感慨地说:“我小时候逃荒要过饭,没有共产党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吃啥有啥,肉都能吃够,腰里还不断零花钱,搁以前咋想也想不到现在的生活。”
有句歌词唱的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谁好谁歹,谁黑谁白,谁是谁非,老百姓心里像明镜似的,清楚的很,因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那些心中真正装着人民,想着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的人,人民的心中才会有他,人民才会拥护他。所以,这就是人心,这就是民意,人民才是这个国家真正意义的天,人民才是真正的江山。民心不可违,民心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浩浩荡荡的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国民党政权从战争之始就注定了必然失败的命运。
张公店战役纪念地和它的守护者
从张公店往东五公里就是张公店战役烈士陵园的所在地虞城县郑集乡邢庄村。
张公店战役期间,这里是野战医院。前方战斗中负伤的解放军战士都被送到这里治疗。而那些因伤而牺牲的战士,就埋葬在这里,这里就成为这些烈士的墓地。
建国后,为纪念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烈士,1954年,虞城县政府在郑集乡邢庄村建设了占地约20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61位烈士长眠于他们曾经战斗的过这片土地。1986年,虞城县人民政府将张公店歼灭战纪念地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这里成为广大民众瞻仰革命先烈,弘扬红色文化的最佳场所。
今天的张公店战役烈士陵园蓝砖红瓦、松柏青青,深处于一片郁郁葱葱的苍翠之中,白墙红瓦的大门显得端庄大气,大门上边两个红色的五角星,和“烈士陵园”四个大字,让人感觉一份肃穆的庄严。
大门旁边那副“缅怀革命先烈,发扬光荣传统”的对联,让人感受到红色革命文化的浩然正气。
推门进入院内,迎面就看到纪念馆上边“淮海战役第一枪纪念馆”几个鎏金大字的匾额。
纪念馆内既有当年战争的图片和事迹介绍,也收藏着当年带着时代烙印的生活战争用品,看着这些锈迹斑斑,充满时代沧桑的物品,一下子就把人带到那个战火纷飞,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革命年代。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再往里走就是烈士墓地陵园了,墓地前面一座白色的牌坊肃然而立,牌坊两侧“洒热血抛头颅献身革命事业,为祖国忠人民留美名万古千秋”的挽联,道尽了这些牺牲先烈的革命功绩和革命精神。在这里长眠的61名烈士,大多没有留下名字,多为山东籍战士,年龄在20岁上下。牺牲在这里年龄最大、职务最高的是一名营长,叫郭其胜,特级战斗英雄,牺牲时也不过是27岁。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精神的浩然长存,他们永远是共和国旗帜上最为灿烂的红色。

如今,这些烈士长眠在浓浓的松柏树荫之下,碧草青青,草地上盛开着金黄色的鲜花,烈士坟墓上的红五角星显得更加灿烂夺目。这仿佛喻示着这些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留名千古,永世长存。
先烈的事业需要继承,先烈的精神需要弘扬,先烈的墓地需要守护,而蒋好奎和王海臣老人就是张公店战役烈士的守护者。蒋好奎老人是郑集乡小金村村民,是一名曾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退伍军人,现在义务看管烈士陵园,成为一名烈士墓地的守护者。
王海臣,是一位转业军人。他从县园艺局退休后,一直义务为参加淮海战役牺牲的烈士守墓,王海臣老人亲眼目睹了这些烈士的下葬过程,是这场战役的见证者。王海臣被烈士崇高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决心为烈士守墓,这一守就是十七年。
他们每天一早就来到烈士陵园,打扫卫生,接待来访群众,传递红色基因,年复一年,无怨无悔。这是一种对于烈士的坚守,也是对于先烈精神的弘扬。如果说,那些牺牲的先烈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而这些默默付出为烈士守护的老人同样值得我们尊敬,他们的坚守和付出,同样是一个大大的“人”字。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到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夕阳余晖下的张公店是如此地安静和祥和,今天的张公店到处是新盖的二层小楼和私家车,张公店人正享受着和平之下的幸福和温馨,也许在他们心中还没有忘记过去那场战争,但是硝烟早已散尽,和平已经真的到来,他们正沐浴在幸福的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