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胜村名的由来与变迁
陈道俊
新胜村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西部边缘六汪镇,与诸城市林家村镇相邻,地处丘陵,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多种经营,工农商并发,经济发展大幅度提高。农家生活优越,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
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立村,与村东姑子庵为邻。后来庙宇前真龙现身,村名遂改为龙王庙子。
关于龙王庙子的传说,已流传千年,真真假假,众说纷纭,经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故事,重新还原了千百年前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这方土地连续三年干旱少雨,粮食欠收,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万般无耐,黎民设案祈求东海龙王降雨救苦救难。谁知龙王昏庸无道,顽忽职守,整日寻欢作乐,完全不顾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八仙东渡,来到蓬莱山峰顶,遥望山下,见庄稼干枯,河水断流,便知干旱日久,灾情严重。八仙商议后,决定下山体察民情,来到民间,方知百姓度日如年。事不迟宜,八仙急架云头,去到东海找东海龙王理论,求龙王降雨救灾。八仙不顾虾兵蟹将地阻拦,一路杀进龙宫,见龙王正怀抱歌姬寻欢作乐,气就不打一处来。龙王见状大怒,大骂八仙不守规矩,私闯龙宫。八仙见状一怒之下砸了龙案,骂龙王昏庸无道,贪恋女色,伤及黎民百姓。龙王不但没有悔意,反而怒火冲冠,跃上龙案与八仙大打出手。众仙合力迎战,宫廷内外大战几十个回合。八仙边打边劝说龙王降雨,救黎民于水火之中,虽然东海龙王屡战屡败。但他依然死不悔改,就是不答应降雨消灾。八仙见龙王不可救药,收兵去了天庭。

八仙去到天庭,经门神层层禀报,玉帝传旨招见八仙。八仙进了玉皇宫,状告东海龙王昏庸无道,玩忽职守,不顾黎民疾苦。玉帝听罢大怒,传令二郎神查看虚实。二郎神领令,急驾云头来到齐鲁上空,只见下界一片荒芜,忙调转云头,回宫禀报属实。玉皇大帝随即口谕,命二郎神带五百天兵捉拿东海龙王回宫问罪。
二郎神带天兵天将来到东海,让传令兵传旨玉帝口谕:龙王速速出来受擒。龙王一听,大事不妙,心想,去了天庭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三十六计,逃为上计,于是他使尽全身法力,刹那间狂风大作,风起云涌,翻江倒海,暴雨倾泻,龙王飞身踏云,直奔浓云深处。二郎神见龙王要逃,命众将合力追杀,天兵天将围追堵截,一时杀得天昏地暗。
半夜时分,熟睡的村庄雷鸣惊魂,闪电撕裂,暴雨倾盆,姑子庵主持起身禅坐,贴耳窗口,外面雷雨声,厮杀声,乱作一团。主持心惊胆战,她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龙王身单力薄,难抵众天将地合力围攻,力不从心,节节败退。二郎神越战越勇,三尖两刃戟上下翻飞,龙王眼花缭乱,一不留神,被击中胸口,龙王口吐鲜血,方天戟从手中滑落,落于东海,击起万丈浪潮,东海龙宫摇摇欲坠了三天两夜。

龙王受重击后,手捂胸口跌落凡界现身龙体。二郎神见龙王身亡,收兵回了天庭。
窗外一声巨响,大殿晃晃荡荡,主持一屁股坐在地上。一会儿,雨停了,天亮了,主持走出大殿顿时惊呆了,门前一条数丈巨龙卧榻南北,经受半宿惊魂的村民都出来看个究竟,巨龙现身的奇闻瞬间传遍了整个村子,村民围着奄奄一息的巨龙七嘴八舌,猜测云云。
几天里,村民为了不让龙体曝晒干渴,各自纷纷找来苇席盖在龙体之上,及时往龙体洒水保湿,龙王闭目养神,一动不动。
龙三太子几次想打救父王,由于自身法力不足,有心无力,又不敢去求玉帝开恩施救,于是就带上两件镇海宝器偷偷去了天庭,找到雷神和雨神,求二位长辈下场暴雨,助父王回宫,两位天神拗不过三太子的百般缠磨,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姑子庵主持,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坐禅诵经超度龙王,并未察觉午夜殿外雷雨交加,狂风大作。雷神反手使了个还魂雷,击活了龙王的脉络。雨神下一道擎天雨柱,龙王一跃而起,盘旋在村子上空发出阵阵哀声。带着悔恨、感恩,回了东海龙宫。此后这方水土,便成了风水宝地,百姓过上了安乐无忧的生活。
百姓为了纪念东海龙王,便把村名改为龙王庙子,明朝赵姓由胶州里岔搬迁至姑子庙东侧立村,起名东龙王庙子,从此就有了东龙王庙子,西龙王庙子。一九六七年以吉祥嘉言改名为新胜至今。

作者简介
陈道俊,网名追风,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山东省诗词协会会员,黄岛区作家协会会员,《六汪文学艺术联谊会》副主席兼副总编,青岛西海岸新区诗歌学会副会长,喜欢写作,文字朴实。作品发表于《首都文学》《奉天诗刊》《于都诗词》《大西北诗人》《现代文学》《赣雩文艺》《青島头条》等文学出版社及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