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忠录小说《她们》评析
文/李建国
闫先生的新作《她们》付梓,承蒙抬爱,惠赠一本。自接到新书起,我利用一天半时间,一字不落地读完了全书。
现在的新书太多了,令人应接不暇,所以,作为后知后觉者,我一向先看书评,通过书评来判断有无必要去看原书。文友白春峰老弟写了关于《她们》的书评,我一看,饶有兴趣,便想一睹“芳容”。
开囗向春峰借阅,没想到闫先生看到信息,遂微信加我,言明节后即赠一本。果然,在8号便接到快递已发出的信息,激动之余,深感闫先之热情和诚意。
信守诺言之人,必定诚心创作,作品一定诚意满满,不会辜负读者的期待。事实上,闫先生的作品带给了我这种感觉,书不与愿违。
《她们》至少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最接地气的素材,是读者读下去的源动力。
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大众的、为人所熟知的,而不应为个别的、陌生的,甚至是虚空的。
《她们》是现实主义作品。这一作品流,迄于《诗经》,历代沿续,到了新中国成立,发展得波澜壮阔。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陕西作家,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世界》,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现实主义作品,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百态,社会变改,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家常里短。直击事件,反映矛盾,不回避其中的问题,因而,最契合广大普通阅读者的心理。可以说,此类小说,就是为他们代言,为他们发声。
《她们》一书,跨跃了几十年,反映的是农村中一群女人的故事。女人,在农村是最重要,往往又是最被看不起的群体。她们一般读书少,文化水平低,又受封建的传统思想的愚弄,便只能“嫁鸡随鸡,嫁狗是狗”。她们在家里只是附属品,无自主权,所做的就是终日忙里忙外,以及生儿育女,什么时候倒下,什么时候才能“解脱”。
喻珠珠“不能生”儿子,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却出走,后来又离婚;牛雪莉被男人抛弃,又与曹黑娃、王槐等人厮混;胡月仙甘愿于王槐苟合;芍药花勾引献身婆家堂哥曹黑娃。这些无一不在写“离终叛道”,但却又给人以真实感:一则,追求幸福,甚至性欲的满足,是任何一个正常的女人最不可非议的原始需求;二则,社会的变革,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都需要与旧的束缚人性的意识决裂。
当然喻珠珠等人,也不全不是“全新”的女人,她们自身也有许多毛病,比如遇大事糊涂,小聪明,作风不检点等。而新一代,尤其是曹春月,曹秋菊,曹冬梅,在这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气象。她们所洋溢的激情,她们的理想,她们们为人处事,给我们带来了一般清流。她们遇事沉着,做事有度,善于动脑,勇于实践,不卑不亢,踏踏实实向前进。
农村,是想离而又不能弃的地方。多少人为能“逃离”而绞尽脑汁,但多年以后才发现,人走了根还在,心心念念还在这个地方。
曹家姐妹四人,三个念成了大学,本可以藉此都留在大城市,过上“手不带尘,脚不沾泥”的好日子,但有两人却并不这样想。其实,近也符合生活的本来样子,人各有志吗!
曹冬梅带着二姐曹夏花,毅然返回农村,来到家乡,发展产业,带领大伙共同致富。这也是本书的亮色之一。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曹家二姐妹无疑是那些“能干的”农村女致富带头人的化身。
第二,好的长篇小说,要有史诗意识,即将作品放在较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
长篇小说是个“流”,不像短篇只是个“点”。它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去展示,去描写,去叙述,这样才能逻辑清楚,表达有度,有吸引力。
路遥的《平凡世界》跨度从六十年代直到改革开放,其中有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也有改革开放初期,涉及到了众多的行业,三产都有,所以给人壮阔全面之感,同时也加深人的认识,给反思回味留下更大的空间。
《她们》也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上来展开故事。这个时间的变化,最主要体现在四个姐妹花的成长上,从上小学直至长大成人工作,最起码有二十左右。就是这二十年,社会在前进,一切都在变化,虽然说有坎坷,不顺的时候,但主流是好的,从越来越好的城乡生活就可以体现出来。
家庭怨妇喻珠珠,一步一步摆脱不幸的婚姻,找到最好的归宿,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磨难,才有了最后的一切。牛雪莉,胡月仙等人能捐弃前嫌,也非一朝一夕就改变了,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生活是一所学校,时间就是学校的作息表。
笫三,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是写人的艺术。
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高度概括了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方法。
主人公喻珠珠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她:隐忍、善良、慈爱、勤劳、知思,又能看到她:不甘、软懦、自私、小聪明、作风不太好等。而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显然可能性不大,也不真实。
可是在作品中,只有这样喻珠珠才立体感强,吸引力强,形象才鲜明才突出。唯其如此,才会打破原有秩序,经历丰富,最后也算功德圆满。
四朵金花,虽同样乖巧,出类拔萃,但性格迥异。老大,曹春月聪明、睿智、顾家,尤其家长一般承担起了生活重担,最后事业成长,家庭和睦,结局甚好;老二,曹夏花性格倔强,虽遭不幸,好在最后得救,也算有了好的结果;老三曹秋菊,性格直爽,干事雷厉风行,去偏远地方支教,偶救二姐,又蒙黄半追求,可以说也是人生大赢家;老四曹冬梅,学有所成,坚持己见,扎根农村,志在三农,干得有声有色,令人羡慕。
牛雪莉、胡月仙等人,起先八面玲珑,互相拆台,不好妇道,后来能收起心来,幡然悔悟,也是真实的有迹可循的。物质文明的丰富,必定促进精神文明的提高。
但从作品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尽人意:
一,时间模糊,有些地方甚至不一致,有时给人以错乱,甚至时光倒流之感。
二,有些章节之间,有些章节之内,逻辑性不强,连接不到一块儿,甚至常常给人突兀感,不明就里会突然冒出某个情节,这显然与作者的谋篇布局有关系。
三,巧合太多,削弱了作品的可信度。虽说,无巧不成书,但太多的巧合,就让读者阅读起来味道渐淡,意兴阑珊了。
四,作为长篇对有些人物处理失之简单。最典型的就是王槐,“坏事”干了一河滩,但仅仅在扫黑除恶中,被撤职了事,显然份量不足;曹夏花被拐受虐待,后被解救,那么买她的折磨她那家人怎么处理?宇淋淋不管怎么也是人家宇家的孩,回去就不怕被宇家抢走?曹秋菊坏了家的事,就不怕人家及村人报复,还敢一个人去从教?黄教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会去追求一个农村妇女?黄半为爱情,会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去追求一个支教的女子?
五,以现代思维以及生活方式来写上世纪末,尤其是贫困地区,有穿越感。比如,牛雪莉超市有导购小姐,村支书有小轿车,轧死人赔四十七万元等。
六,语言表达有重复不利落的地方,当然这是小问题。
以上是拙见,请闫先生批评,请大家指正。
2021年10月11日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