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人之过 为仁由己
我们说,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设坛收徒,开办私学,将原本属于贵族子弟“专利”的教育引向平民,竭力为普及教育而努力。下面这一章就是他在具体实践中贯彻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典型例证:
【原文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是个地名,具体在今什么地方已无可考。据说这个地方的人很可能因为落后愚昧加刁顽,外地人很难与其打交道,“难与言”就是很难交流沟通的意思。但是有一天一个青年后生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孔子的弟子们很不理解孔子为何会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孔子就告诉弟子,我们希望他们文明进步,不希望他们落后倒退,为什么非要狭隘的认为这个地方的人不好就决不与其打交道?这个青年能够反省自己以往的落后和过错,希望得到帮助取得进步,就应该肯定他这种洁身自好的做法,不要抓住人家过去的不放手,始终抱着成见看人、对待人。“唯何甚”是在教育弟子们胸襟要豁达宽广,对任何人都不要老是抱着成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更不能一慨而论。比如说互乡这个地方名声不好听,就认为这个地方没有一个能够交流沟通的人。“洁己”就是把自己洗干净的意思,“洁己以进”就是象洗澡一样反省了自己的过错,希望获得帮助取得进步,态度很诚恳。

从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同时也能体会出孔子为人处事博大宽广的胸怀。古今中外,高明的政治家,总是在千方百计地笼络人才,总是千方百计给每一个在自己身边工作的人营造“希望的环境”——即人才成长的环境,这样的领导才是能够获得魅力、取得成绩的领导,而要有这样的领导艺术和才能,就必须要博大宽广的胸怀。
顺着有教无类的话题,《论语》紧接着就编辑了一段孔子关于“仁”的实践的教导,作为这一章的进一步引申:
【原文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译过来就是:仁离我们很远(即很高远,看不到、摸不着)吗?如果我们从内心真正想要实践仁,那么,仁就来了(即:就会走上仁道)。
这就是为仁由己的道理——仁是人生命中固有的本性,能不能实践仁,靠的是人的道德自觉。马克思也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再好制度,也要靠人来实施,如果人在道德上不能达到自觉,那么,人类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化为泡影——这便是孔子特别强调人的道德自觉的道理之所在。

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