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81岁老人的自传——
从苦难出发(上)
作者 / 吴曼芝 (安徽)
图片/ 作者与她的家人
刊名题写 / 朱东风(书法家)
编辑制作 / 风 哥
一位81岁老人的自传——
从苦难出发(上)
作者/吴曼芝
我能写完这一篇回忆录,您看了或许还能有所感悟,对我来说真是荣幸!因为我刚刚从与病魔的斗争中暂时挺了过来,已是一个81岁的老人了,虽然身体器官功能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我并不因此灰心丧气,在走向人生终点站的尾声中,我想到一生中的风风雨雨,想到遭受的苦难历程,以及与命运抗争、自立自强的骨气,我愿意说给您听,希望您也不被困难和挫折吓倒。
我叫吴曼芝,1940年出生于太和县原墙区西吴寨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以务农为生,自家没有土地,父亲靠给地主种地谋生活,奶奶、母亲靠纺棉花织布卖过日子,一天只吃两顿饭。我和母亲白天下地拾庄稼、挖野菜、捡柴火,天黑回家以后还要推磨磨面,才能做些饭吃,我年龄小,母亲脚又小,我娘俩还要挑水桶去村里水井挑水,可以说我的童年的生活真苦呀!
回想我幼年时期不但生活艰苦,当时国家还处在动荡之中,社会风气也多重男轻女,穷人家一般不让女孩上学。那时我们本村有所小学校,我看见邻居家小孩儿上学也非常羡慕,我也想去上学,就和父母商量,父亲有些生气,大声说,“哪来的钱上学啊?”母亲也不当家。从六七岁时每到开学,我就随着邻居小孩儿去上学。别人家孩子拿钱交学费,我没有拿钱,所以别人有书、笔、本子等,我却没有,我只好与别人同看一本书,就这样学一段时间,学不下去,也就不去上学了。又过了几年,到十二岁那一年,又开学了,我没有及时去上学,一天在邻居家玩,我叫大奶奶的长辈对我说:“曼芝,不是开学好几天了吗?你怎么还在家玩不去上学呀?你看你几个叔叔,还有你小姑都上学了,以后好找个工作干,比在农村打牛腿强,到那时你不眼热不后悔吗?”我听过大奶奶这些话后,就急忙跑回家,父亲下地干活去了,妈妈在家忙着织布,我哭着对妈妈说了大奶奶说的那些话,妈妈听后,就下了织布机子去到屋里,找出来一些鸡蛋,拿到集上去卖,回来后,给了我一块钱,我高兴极了,当时就拿着这一块钱到学校找老师报了名。从那时起,我十二岁总算正式上学了。
因为我学龄大,知道学习的用处非常重要,知道只有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将来才有出路。从此,我刻苦学习,每门功课考试时都是一百分,得到了学校老师的好评。因为本村学校当时只有一至四年级,没有五六年级,要继续学习,就得到三公里以外的马厂、宋集等学校去读书,一般还得经过考试才能录取,幸好那时国家有推荐保送的政策,我被保送到宋集小学读五至六年级。
学校离我家有三公里,每天三到校,要走六个来回。那时没有钟表,每天半夜,我总是第一个起来,去把同校学生喊起来,一同往学校去。路上要路过槐庄、陈油坊、小高庄等几个村子,每个村里喂的都有不少狗,一不注意就会被狗咬。到校后,天还不明,我们就自己找小煤油灯,在班里读书做作业。阴天下雨下雪,我没有雨伞和雨鞋,只有赤着脚,披着麻袋来回走路。雨雪下大了,中午就不回家,有时就带几个红芋在学校烧红芋茶,有时拿一个窝窝头吃,就这样艰苦地生活,两年过去了,我读完了小学课程。
四、师范求学
一九五八年暑假,老师带我们到太和去考试,我自带干粮和衣被,住的是干店。母亲给我炉了三个馍,用毛巾包着。考试以后吃干馍,喝凉水。两天里,馍吃完了,没的吃了,幸好考试结束,回到家才又吃上一顿饭。我一面在家安心等待考试结果,一面帮父母亲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有一天,我正在地里拾柴禾,听有人喊我说:“曼芝,有好消息了,你的通知书到了,考的是太和师范”。当时心中非常激动,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飞快地跑回家,和父母说我考上太和师范学校了,他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那时候考上师范学校,就算是国家人员,吃商品粮了。我记得首先还要到原墙粮站卖几十斤粮食,粮站给一个红皮的粮食本,才能正式吃商品粮。到了开学时间,我因去太和师范路不熟悉,父母亲也不知道怎么去报到,于是我又找到近门儿的大奶奶的四儿子,和我一路去报名。当时我家生活困难,没有现钱,父亲又把家里口粮拿些到街上卖了,给我带了十几块钱去报名,幸运的是,师范学校不收学费,只收生活费。我学的是幼师专业,当时有甲乙两个班,我们班全是女同学,来自全县各个区,大家有缘走到一起,觉得非常高兴,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像姐妹一样亲热,日子过得可开心了。

我们同学自一九五八年九月一号入学,学习时间一开始说是三年,但是到了五九年,因国家缺人才,上学一年我们就被安排走上了工作岗位,当时主要分配到行政部门或者教育部门(小学、幼教)等,我被分到原墙区文办室,具体分到三塔乡于营完小任教,在那里,我领取了第一份工资十七块五角钱,心里真高兴啊!五九年底,我又被调到原墙区宋集乡肖顶小学任教一年。因知识浅,国家让我们重新回学校培训三年,但我们回学校学习不到三个月,因国家急需用人又把我们这批人分到供销社。当时我和几个同学被分到原墙供销社工作,我被分到宋集营业所上班。一年后,被调回区直门市部,在针织棉布小百货门市部工作。门市部负责人叫宫世明,我们两个人,负责四间长的门面,营业起来我们常常忙得一上午都没有空喝水、休息,下午在门市部里整理账目和各种票证,装订好上交会计,晚上还要参加社里组织的政治学习两三个小时。是求学和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考上师范,吃上商品粮,当了国家工作人员,每月有了工资。那时生活水平低,在单位吃食堂,每月伙食费一般是三元钱。我自拿工资以后就主动贴补家里的开支,不用让父亲再去卖粮食才能买煤油、食用油、食盐等生活日用品了,弟弟上学的书本费、学费等我也包了下来。后来弟弟时常对我说:“姐姐,我这辈子到啥时候也忘不了你对我的付出和关爱”。回想我能过上好日子,是与我的大奶奶的激励分不开的,要不是她一次次的劝我去上学,我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