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人、傻事、傻福
——刘宗昉《鼠目寸光》摄影作品丛书观后
文/董惠安
宝鸡市摄影家刘宗昉先生的七本厚实的摄影作品集堆在我的案头,其中的大部分人物形象都透着上世纪关中山乡农人淳朴而憨傻的气息,即使他也汇集了不少“工业学大庆”时代的工厂图片,但也是黑白色调里衬着土气,无论那反映秦岭山村影像五十年《那山那水那人》,还是记录中国西部一个工厂影像的《那时那厂那事》,还有聚焦山乡社火的《社祭》,都能让我想起曾经的电视剧《篱笆女人狗》和《篱笆墙的影子》。翻阅完毕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岂一个傻字了得!
首先说说刘宗昉这个傻人。祖籍苏杭姑苏城,生长于西京长安,说来也是书香世家,却偏偏不取功名,不思量着有朝一日返回祖先栖息的天堂之地也就罢了,返回长安的打算也不够坚定,却生生地一辈子扎根在了古陈仓,把知青时代的那句超强音的“扎根一辈子”的口号默默地化成了现实。按照当年国家的号召,他应当获得一枚大大的勋章,但如今,他的人生选择准则在年轻人的眼中,简直就是一个傻。真该用《渴望》中的经典歌词追问他:“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翻开这套定名为《鼠目寸光》丛书的影册,感觉他使用的一定是“傻瓜”相机,所拍出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憨笑、或悲凉、或好奇、或呆痴,那都是他插队时代的父老乡亲们的不加修饰的写真,当时登不了大雅之堂。就是在今天,一般人也看不出这些写真,有什么艺术审美价值,大不了就是个原生态。不过我倒觉得,如果有歌星演唱《父老乡亲》这类歌,此等写真无疑会成为最贴切最理想的背景画面。当然这也是歪打正着罢了。
他后来拍出的照片有色彩了,可他不知咋地,始终没有把镜头对准俊男靓女,而是偏偏对准了市井变化,譬如摆弄电脑手机的老人和练功学艺的祖国花朵,还有古老山乡的“社火”“泥塑”等等民俗物象,所以还得追问他:“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为了获奖呗。
有人气不愤地这样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悬梁刺股地获得一个电大文凭,他从工厂转到了一家专门培训祖国花朵综合素质的校外教育单位,他痴痴地爱上这家单位,专业精神加上爱岗敬业,他通过摄影作品获了不少奖项,一度成为宝鸡市有名“摄影获奖专业户”,为单位也挣得了不少荣誉。然而,他傻爱着单位,但单位不傻。尤其是1992年月被共青团中央和文化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单位领导的羡慕嫉妒恨。他们明确告诉刘宗昉:“你就是把世界杯的奖牌拿回来,也不算成果”。就在共青团中央和文化部联合表彰文件下发到单位之时,领导显然是认为他利用公家的摄影器材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这不是“吃官粮放私骆驼”吗?于是很“义愤填膺”地封了“单位所有”的而由他使用的暗房、收缴了“单位所有”的而由他使用照相机。名义是“公物统管”,但整个单位就统管了他一个人,这一封存就是五年。至于拿着国家工资的专业作家们使用公家的稿子为自己赢得了大奖并赚了稿费,这算不算“吃官粮放私骆驼”呢?没有人做这样的类比。可叹无心进入官场的他,在江湖上也受制于官场规则。至于五年后他停薪留职干得风生水起时,领导转变观念,也对他报以爱心,笑眯眯地找到他,求他收购那套已经尘封许久的摄影设备时,他居然傻乎乎地答应了,认为这套伴他获奖无数的摄影器材终于真正属于自己了......唉!就不知道买一套新的?不可救药。
更不可救药的是,经济大潮时代,许多人都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可他“历经风雨傻心不改”,总也“精致”不起来。如果说他过去真有“吃官粮放私骆驼”之嫌疑,他后来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却干着用“私骆驼”输送“官粮”的傻事。他主要经营的是和摄影技艺有关的广告公司和影楼。以他的书生意气,赔钱是常态,而赚钱是惊喜。不过盘点下来,他还是喜滋滋的。他说:“从1995年到2015年,我搞了二十年的经营,虽没挣到什么钱,但我先后接纳了七、八十名下岗职工、待业青年,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我问心无愧;二十年间,我没少缴一分钱的税,共和国的大厦我也添砖加瓦,我心安理得;二十年间,我培养了数名影楼、设计公司的小老板,他们干得都很优秀,我很骄傲;二十年间,我给单位缴纳的停薪留职费、房租款、未曾领取的工资,合计四十余万元,我很坦然。”
听听,这简直就是多重排比句式的社会正能量豪迈诗朗诵嘛!放到今天,起码还能获得一个什么“创新创业奖”,或者什么“创造就业机会贡献奖”,只可惜当时无人喝彩,如今已成过眼烟云。
无人喝彩事情还有不少,比如,他嗜摄影如命,犹如苦行僧似地走着拍着,浪迹西北。为了拍照,他在陕北经常要背着二、三十斤的摄影器材行走三、四十里路;为了筹集去新疆拍照的资金,他廉价卖掉了渭阳牌轻骑,从新疆返回宝鸡时靠着六个慢头、三包榨菜,坐三天两夜火车......
执着啊!
作为他的朋友,我真不明白,时光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彩色图片早已飞入山川田野寻常之家,他却执着地用黑白色调记录乡下的卖糖葫芦的男孩、放牧的学童,牛拉架子车运麦捆的情景,以及社祭的场面。即使运用彩色镜头,他对准的也是插队山乡那黄牛青草、蓝天白云,还有那静静流淌的小河,更有衰老的乡亲们憨憨的微笑。悟不透他的作品中藏着那方乾坤,偶然从中品出了一种滋味,就是中国伟大的“精准扶贫”的国策是何等的连接底气。说不定就是他这些略显苍凉的镜头画面,正像一幅名为《我要读书》记录的山村大眼睛女孩的摄影作品获得的效应一样,他为需要温暖的角落引来了一缕缕“精准扶贫”的阳光。
干尽了傻事的刘宗昉,自然享到了傻福。他最大的福气就是拥有一位懂他爱他的那份傻气的贤妻。一个成功的傻汉子背后,总站着一位更傻气的痴情美女。当年他使用的公家相机被停用,是她拿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让他购置专业相机和暗房设备,还精心帮他寻租房子建起暗房,她说:“你上班的时候,左边挎一台相机,右边也挎一台相机,叫他们看看!”刘宗昉动情地说:“有妻子强有力的支持,我更加勤奋,努力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才对得起她。曾经一首歌曲这么唱道:军功章里有教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对于我来说,真是如此,所有获奖证书理所当然有我妻子的一半。1997年单位处理摄影器材时找到我,尽管价钱不菲,但我毫不犹豫地一把付清款项,扬眉吐气地将摄影器材全部购置回来,妻子看出我的心思,她说:‘是不是为了出那口气?’还是那句老话,知我者老婆也!”
他妻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其胸襟之博大可见一斑。而把大半生拍摄的各类图片整理编辑、最终出版,七大厚本的《鼠目寸光》系列画册,几乎全是自掏腰包,作为他的贤妻,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一般的财力物力,还有应当高呼一声“万岁”的那份理解之心。
坦率地说,花费巨资自费出版的这套丛书,当今时代的年轻人是不喜欢看的,正所谓该书中没有“颜如玉”,书中没有“黄金屋”。他苦笑道:“我女儿都不爱看”。我理解。因为我和他有过数次共同创办省上大型图片展览的合作,他的执着与傻气对我有过深深地传染,所以我写不出风花雪月和宫斗绝杀,苦心撰写的过去时代关中农村题材的小说,许多年轻人也不爱看。正由于此,我和他有惺惺相惜之情,寄希望于未来的年轻人物质享受极大丰富之后,偶发回顾历史岁月的好奇,或者生出对祖宗寻根溯源的热情之后,从故纸堆中发现《鼠目寸光》蕴含的青铜器般的价值,到那时,我们将会从遥远的星空发出郎朗的傻笑。
傻人祝傻人一生平安!
董惠安 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