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盖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有深奥微妙的提示。
下面是我创作的水调歌头,初秋。

塞外几多秋?凭栏几多愁。不知挚友安好,思念盈满袖。执笔翰墨几辞,独添几多问候,速写人面瘦。江城整一载,孤影独一舟。
打工路,走三镇,不知休。名利沉浮,可否长向家乡久?静卧荷塘雅阁,淡观千里山河,迎风把烈酒。风番风雨后,寄语在初秋。
创作背景和诗词大意。这是我创作于2018年8月28日的一部作品,武汉的初秋不称之为秋,正夏的延续,炽热的阳光,发烫的马路,急促促的行人,此时的我想起了初来武汉的时候,那是2017年8月28日,一家四口坐上了吉林四平到湖北武汉的火车,这时的东北早已经穿上长袖衣服,有一些冷了,而下了火车,我们就像乡下人进城一样,这里都是穿夏季服装的人,此时想想,还有些好笑。回首一年的时间,在初秋时节,引发了乡愁。不知道现在家乡的亲人朋友如何了,满满的思念,只能藏在心里头。拿起手中的笔,写几写寄语吧!在镜子里突然发现自己瘦了,在整整一年里,我还是一叶孤舟,漂浮在江城。
武汉三镇很大,也很小,在打工的路上,四处奔波。在2018年5月24日,我注册了武汉市蔡甸区同行者商务咨询中心,但不知这事业在武汉可否长久。在工作之余,夜半静卧,看着远远的星空,独自醉饮。一生经历多少风雨,只能默默承受。
